薄三郎
在每天的麻醉工作中,總會碰到憂心忡忡的父母,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是麻醉是否影響孩子的智力?許多成年人也會很擔心,接受了麻醉是否會讓自己變笨,工作能力變差?病人為何最關心的問題是麻醉,而不是是手術能否成功呢。我猜想,大多數人對麻醉形成一種先入為主的印象,那便是能把一個人麻倒的藥物或技術,肯定不是“好東西”,既然能讓人“睡過去”,肯定對大腦有影響,那肯定對智力產生損害。
那么,麻醉真的對智力有影響嗎?這是一個頗讓人難以全面回答的問題。關于麻醉與大腦的關系,一直是全世界科學家和麻醉醫生的研究熱點。在2018年1月的《中華麻醉學雜志》上,就赫然將“全麻藥物和圍術期應激對發育腦功能及其遠期效應”作為麻醉學亟待解決的十大科學問題之一。
近三年來,全世界有多項研究,對麻醉和嬰幼兒神經系統發育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總結下來看,許多在小鼠等動物上觀察到的麻醉藥物產生的神經毒性,還不能簡單地移植嫁接到臨床上。不過,美國食品與藥物監督管理局在2016年末發出一則藥物安全通告,內容是“3歲以下嬰幼兒或第三孕期(妊娠第8~10孕月,即妊娠晚期)孕婦接受手術或醫療操作期間重復或長時間使用全身麻醉藥或鎮靜藥,可能影響小兒腦發育”。在這里,長時間是指超過3小時。可以看出,麻醉若可能對腦發育產生影響,也是在特定年齡段的人群,接受長時間或反復手術麻醉。
為什么會這樣呢?處于發育與衰老期的大腦,對外界各種刺激都十分敏感;其次,各種化學、物理、生物條件對大腦的影響,都與作用時間與強度有關。明眼人都知道,那些曾有過麻醉史的兒童,與同齡人相比有著太多的不同。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既然接受全身麻醉進行手術,必然意味著患有較為嚴重且必須進行的手術,例如先天性心臟病。那些家中曾有孩子接受麻醉、手術經歷的家長們,只需回憶一下,便會發現自己的孩子的確與其他沒開過刀的孩子,有很多的不同。此外,影響一個人記憶、學習能力的因素眾多,也是非常復雜的,簡單歸咎于麻醉顯然并不合適。具體點說,倘若說麻醉真的影響智力,那也是多方面因素所致,包括手術應激事件、醫院住院經歷等,不能完全將板子打在麻醉身上。
現今的大部分手術必須在麻醉下才能完成。普通人或許對手術這件事并無多少概念,對手術所致的疼痛反應并無多少認識,再加上對麻醉并不熟悉,非常容易產生深刻的誤會或誤解。人們只知道手術能解決問題,可若不進行麻醉,外科醫生也只能干著急,壓根沒法自如開刀。再者,“麻醉醫生保命,外科醫生治病”,是醫療界里顛簸不破的道理。麻醉醫生通過合理的麻醉技術與方法,確保了患者在手術期間的生命安全,外科醫生則用嫻熟的刀法與技術,實施治病的仁術。
麻醉醫生所用的麻醉藥物,多分為全身麻醉藥物與區域麻醉藥物。前者作用于大腦,使人的意識消失;人進入麻醉狀態,對手術期間的一切均不知曉。當手術結束時,麻醉藥物濃度降低到一定數值,麻醉作用消失。麻醉藥物通過其合理的藥物特性,發揮了其正確的功能,幫助你完成了手術。這也意味著,人們壓根離不開它。更何況,對麻醉風險高的兒科手術而言,全身麻醉幾乎是唯一的選擇。也就是說,麻醉是一門造福于病人的學科,全中國一共有近10萬麻醉醫生,真是他們保障著全國近3000萬例次的手術安全。從這個角度看,麻醉醫生是極其偉大的。
還是回到文首所提的問題吧。總之,綜合現有的醫學研究來看,我們還不能真正回答麻醉對智力或記憶力、學習能力到是否產生負面影響。如果真的有影響,又是否完全是麻醉造成的呢?我們也無法準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