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濱鑠 馮鳳麟
摘要:“學業預警”是高校學生學籍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管理手段,是加強學風建設和教育教學質量監控的重要措施之一,旨在通過針對性的防范措施,進一步加強對當代大學生學習情況的引導與監控,助其順利完成學業。本文首先闡述國內外學業預警研究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然后對高校學業預警的研究意義作出分析;最后嘗試構建一個有效的預警機制,充分發揮學校、學生、家庭三結合教育的功能,確保人才的培養質量,從而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關鍵詞:學業預警 大學生 多思維視角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5-0046-02
學業預警是2007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171個漢語新詞之一,是一種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現今的學業預警工作已由高校的自主行為上升為國家層面的探討命題,成為新型高校管理模式。[1]我國學業預警的先行者是江西理工大學,其在2002年9月將學院“學籍預警”制度升級為學校層面的“學業預警”制度,這是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預警體系,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分別為期初預警、期中預警和期末預警。從江西理工大學首次提出這個概念以來,“學業預警”一詞早已上升為一種機制在全國各大高校廣為施行。武漢大學已將其寫入學生管理規定,四川大學等高校皆已引入這一機制。
一、高校學業預警機制的研究現狀與趨勢
(一)國內高校學業預警機制研究
我國的高等教育大眾化始于上世紀90年代,所以關于學業預警機制的研究相對較晚,根據學生的具體狀況、學籍管理中的規定及日常的課堂考勤,可以將學生學業困難的等級分成一級預警、二級預警、三級預警和四級預警[2],同時針對大學生學業預警機制的啟動、范疇、行為方式以及效果進行分析。
(二)國外高校學業預警機制研究
國外的學業預警研究起始于上世紀90年代,從相關實踐研究成果中發現,處于預警機制關注下的學生存在學習動力不強、目標計劃不明確等特征。其中,男生的預警比例要遠遠大于女生的預警比例,即男生處于預警危機狀態的概率更大。[3]國外高校對于在校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分級,在日常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密切關注學生動態,當學生頻繁出現預警誘導行為時,主動介入,及時予以預警警示,從而將預警的行為提前,以避免學生的滯后性學業問題的發展。
二、加強高校學業預警機制建設的價值與作用
為切實推進我校學風建設工作,助力“江蘇海洋大學”的建設,機制建設有助于發揮學校、學生、家庭三結合教育的功能,確保人才的培養質量。依據學生管理規定、學籍管理辦法和專業培養計劃,針對可能或已經發生學習問題、生活問題、心理問題、就業問題的學生進行預警,同時通知學生本人及其家長,告知他們相關問題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并采取適當的幫扶措施,最終指引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一)學業預警是構建和諧校園的保障
學業預警對于學生的學業管理而言是一項行之有效的措施。學業預警促進高校“以人為本”辦學理念的實施,以規范化的制度條令等,結合學校相關職能部門間的合作等先決條件,對在校生中的學業困難學生提供有效地幫助與愛護。此外,學業預警機制對學校各職能部門中的有關管理人員以及教師等起到提醒作用,除對學生的學業及時關注,同時應加強對由于學籍問題出現困難而需幫扶學生的關注力度,以及時減緩學生的心理壓力,達到校園環境和諧、健康、向上發展的良好環境。
(二)學業預警是深化學分制的推進器
學分制在我國已進行全面實施,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選擇性,課程的自主選擇,學習時間的自主安排,打破了傳統的專業界限和按班級排課授課的模式。[4]自由的求學氛圍致使應試教育體制下的部分高中生在初入大學后,不能及時地適應大學開放、自由的教育及學習模式。在缺乏監護人及自身學習主動性不強的情況下,學生很容易出現嚴重的學業問題。學校通過建立學業預警機制,并配合學分制的實施,對在校大學生的學業問題實行動態監控,防止學生學業問題擴大,實現學生學習自主的“彈性”和學業督促的“鋼性”相結合。
(三)學業預警是加強高校管理的良策
自全國高校實施擴招政策,高校錄取率上升明顯,與此同時出現系列問題。例如,生源的數量得到擴大,而生源的質量良莠不齊,部分進入高校的學生本身存在學習規劃性和自我控制力較差的問題。而計劃生育政策的全面推行,使作為獨生子女家庭的學生承載學生本身和家庭成員雙重壓力。學業預警的實施,及時補充高校學籍管理的短板,能夠從管理層面促進高校的內涵式發展,實施學業預警制度可將學業督促工作分解在平時,第一時間針對學業困難的學生進行關注與關心,及時進行溝通和心理調節,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三、建構學業預警機制的方式與方法
我們現階段討論的學業預警是對學生學習、生活、心理,就業等各方面的關注與監督。通過建立學生學業預警體系、健全學業預警制度、形成學業預警機制、構建學業預警管理平臺,以保障學生的日常學習,幫助學生在校全方面的發展,并且順利完成大學應修學業。基于這一定位,本研究從學業預警的學生幫扶、管理層次、分級預警模式三個角度進行探討。
(一)學業預警學生的幫扶工作
基于對學業預警的定位,我們將涉及預警的學生(暫稱為“學困生”)劃分為四類:“學習困”“生活困”“心理困”“就業困”。我們在長期工作中發現,學業困難生這一群體具有數量龐大、情況復雜、人員分散等特點,故在實施預警之前對學業困難生進行適當分類可大大降低預警工作的難度,擴大預警監督范圍,提高預警監督效率。對于在預警范圍內的學生,輔導員和班主任可以組織定期談話,實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發現問題,并幫其端正思想,以達到預警效果。
(二)建立預警工作層級管理制度
基于對學業困難生進行適當分類歸檔,我們要做好與學業困難生保持長期密切溝通的準備,將預警分為“期初預警”“期中預警”“期末預警”三個階段,針對處于不同階段的學生采用不同的預警方式。該機制采用確定學業預警學生名單、下達寄送《學業預警通知單》、警示談話、通知家長、家長面談等預警措施。
(三)建立學生學業分級預警模式
機制的落實作為機制存在的關鍵往往被忽略,該機制計劃采用多部門協作式管理,學生處、教務處、行政監管部門共同努力,形成一套效率高、實時性強、可持續的監管體系。將學生學業預警制度嚴格地與學校已有制度相銜接,綜合考慮學業預警中存在的因素以及對象,從多維角度建立學業預警的結構體系和分級預警的層次體系,以完善學業預警制度。
四、結語
本研究結合現代熱點話題,深入透析大學學業困難生心理,通過合理有層次的分層機制,著重從如何更好推行“學業預警”方面開展工作,在現有“學業預警”工作經驗基礎之上著重落實,構建一個有效的預警機制。目前,相關工作在我國仍處于推廣利用的初期階段,對其充分利用和創新發展仍需進一步的實踐與探索。
參考文獻:
[1]華金秋.臺灣高校學習預警制度及其借鑒[J].江蘇高教,2007(5):136-138.
[2]王自華,羅葆青.高校學困生成因分析及預警機制構建[J].人民論壇, 2011(8):172-173.
[3]孫建.國外高校學業危機研究及啟示[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6):138-143.
[4]李旭.地方高校實行學分制的問題和問診[J].中國報業,2011(3):84-85.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