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瓊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出現,新媒體的發展給人們獲取資訊、交流溝通提供了媒介,也為其參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創建平臺。大學生是參與網絡的特殊群體,由于大學生自身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在網絡輿情中存在著以下三種問題:非理性情緒蔓延,網絡謠言、虛假信息滋生,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受到沖擊。本文針對大學生網絡輿情中存在的問題探析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的原則。
關鍵詞:大學生 網絡輿情 原因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5-0118-02
一、 網絡輿情的內涵
所謂網絡輿情,是指網民通過互聯網載體對社會事件或與自身利益相關的事務進行交流或評價產生一定影響力的態度或看法的總和。大學生網絡輿情是一種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大學生的網絡輿情指的就是持有特定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大學生個體對自己所接觸的各種社會熱點話題進行選擇、判斷、分析和反饋,通過網絡媒介傳播到網絡平臺,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評論就是大學生網絡輿情。
大學生網絡輿情有三大要素,第一主體是大學生,大學生由于其時間較自由和集中,是網絡參與者的主體;大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對新媒體開發應用的各種交流平臺有著獵奇心理,他們能熟練運用新媒體。新媒體作為一種新的社會工具出現,必然有其不完善性,網絡輿情是一把雙刃劍,網絡輿情的積極方面能有利于大學生為社會建言獻策,表達心聲,實現人生價值。網絡輿情的消極方面容易引發網絡動蕩、社會危機,由于大學生的是非判斷能力還處于薄弱狀態,很容易被網絡上的謠言、虛假信息迷惑,跟隨大流,成為網絡輿情消極影響的助推器。第二,大學生網絡輿情的客體是指大學生關注的內容,分別是有關國家大事、政策方針、外交方略等國內外重大事件,例如法國,韓國的總統換屆選舉、“難民問題”等;有社會爆發的有關民生、醫療、衛生、安全等的熱點事件,例如“綠城保姆縱火案”、醫療改革等;有關學生利益的事件,例如撤銷部分高校部分碩士點,部分高校學生、老師學術不端事件等。第三,大學生網絡輿情的介體是新媒體,新媒體開發的各種軟件,例如QQ、微博、微信、天涯、新聞客戶端,為連接網絡輿情的主體和客體提供了載體,為大學生了解社會資訊、表達觀點提供了便捷。大學生網絡輿情的形成是由大學生,共同關注的社會事件和便捷的溝通交流平臺三者同時作用而產生的。
二、 大學生網絡輿情存在的問題
(一) 大學生輿情表達存在非理性情緒
目前,我國正面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高速發展的經濟與人們現實的意識水平、道德觀念不相符合,社會矛盾時有發生,面對社會貧富差距、就業、醫療、民生等現實問題,人們的現實訴求得不到滿足,網絡成為網民表達、宣泄的窗口。大學生充滿著雄心抱負,充滿激情,渴望融入社會,實現自我價值。但由于他們的社會經驗少,人生閱歷淺,心智還不完全成熟,對事物問題的認識不夠全面,易受到外界負面因素影響。同時由于互聯網的低門檻和缺乏完善的監管系統,沒有有效的措施對言論發表者進行監督,這就使得大學生可以在網上隨意地發表自己的觀點,而這些言論帶有情緒化,且具有較強的煽動性和影響力,進而有引發公共危機、公共事件的潛在危機。大學生主體的特殊性表現在思想活躍性與心智不成熟的矛盾;敢于表達自我與自身情感波動的矛盾,價值判斷與行為選擇的矛盾三方面,這些矛盾使得大學生對網絡輿情事件不能客觀地評價,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導致非理性和情緒化的言論隨處可見。
(二) 網絡謠言、虛假信息較多
當今是信息爆炸的時代,隨之帶來了垃圾信息。信息垃圾按內容主要包含無用的信息、虛假信息、色情暴力信息、反社會信息等有害人身心健康的信息。信息垃圾按來源可以分為國內和國際兩類。其一,由于網絡信息發布的自由性,傳播的快捷性,以及網上用戶和發布的信息審查存在漏洞,使得在網絡上發布謠言和虛假信息很容易。一部分人出于某種動機或為了發泄情緒而故意在論壇、貼吧、微博等媒介發布轉載傳播虛假信息。網絡載體的“開放性”方便了謠言的蔓延,削弱了大學生判斷是非的能力,會造成群體的盲目跟從。其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國家之間意識形態的斗爭也愈演愈烈,西方反華勢力利用互聯網對我國進行文化侵蝕,肆意傳播“中國威脅論”“民族虛無主義”等危害我國形象的虛假信息;故意炒作我國社會敏感問題,攻擊我國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同時,大肆宣傳滲透西方文明,侵蝕我國的傳統文化,危害我國的社會秩序,其行為是可恥的,散發的謠言和虛假信息對我國大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威脅。大學生,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缺乏明辨是非、理性判斷的能力,通常在某些特定的社會輿論和網絡環境的影響下,放棄自己的意見或者違背自己的觀點而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使自己的言論、行為和群體保持一致。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中,網絡不僅給大學生提供了便利,同時我們也要對網絡中散布的謠言和虛假信息有所警醒。
(三) 大學生主流價值觀受到沖擊
互聯網的開放和自由,方便了信息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使得互聯網上的信息紛繁復雜,既有大量健康積極的信息,也有很多虛假垃圾信息。當代大學生受好奇心的驅動,他們極易接受來自于各方面的主流或非主流的文化、價值觀念。而西方發達國家借助網絡通過各種如影視、音樂、游戲等途徑,極力宣傳西方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潛移默化地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同時市場經濟下滋生的個人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也逐漸滲透校園網絡,容易使學生產生心理上的迷茫,對已有的價值觀產生困惑,在道德選擇上出現迷惘,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受到沖擊,進而可能導致部分學生的道德價值取向出現偏差,在網絡上進行情緒宣泄,引爆高校網絡群體突發事件。
三、 加強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的原則
(一)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的原則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4月19日召開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中特別指出: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作為新時代的產物,互聯網媒體要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原則,潛移默化地影響網民特別是大學生的思維模式、價值觀。首先,網絡媒體工作人員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發布客觀積極的新聞,而不是為了一時利益,出賣人格,發布并傳播危害網民身心或虛假造謠的信息。要敢于對時事政治問題中一些錯誤偏激的言論進行批評教育,要努力做到客觀正確地發表評論。要積極創造健康有益、生態文明的網絡空間,網絡監管人員要認真做好評估和審查工作,正確判斷網絡信息的社會價值,及時撤回并處理虛假信息和危害社會和諧的信息。其次,大學生作為網絡上較活躍的群體,一方面是輿情信息的接受者,另一方面大學生還主動加工、傳播信息。大學生社會經驗缺乏,不成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使他們容易受到不良價值觀的影響,對其身心健康發展產生危害,甚至在錯誤思想觀念的誤導下形成網絡輿情激化。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核心價值觀,牢牢把握大學生網絡輿情的正確導向,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更好地構建高校網絡文化安全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