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媛
【摘 要】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目標,是加強美育,促進德育,以美育來培養審美觀念,陶冶情操,塑造健康人格,促進全面發展。為實現這一目標,其保障條件有:強化頂層設計和制度建設,將公共藝術教育與德育有機結合;加強公共藝術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構建文明、美麗、向善的校園文化建設體系。在實現目標的路徑上,要落實政策,明確定位,加強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化建設;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加強藝術類學生社團建設;利用社會資源,拓展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渠道;充分利用互聯網新媒體技術開展公共藝術教育。
【關鍵詞】公共藝術教育;美育;德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8-0140-03
一、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目標
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發布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5〕71號),這是指導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文件提出“按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美育全過程,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發想象力和創新意識、擁有開闊的眼光和寬廣的胸懷,培養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美育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之一,它不僅關乎青年學生群體的審美素質、文化品質,關乎民族文化的傳承,還是全面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關乎學生健康人格塑造和價值觀養成。美育和德育不可分割,人類具有追求美的天性,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也是美的體現,美育是德育的源頭,對德育起到促進作用。
智育、德育、美育、體育均是大學教育的一部分,由于高校本身具備的優勢和特點,主要通過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來實現。大學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活動安排,無不是為了實現此目標。一般而言,高校以公共藝術教育為主要組織和載體,通過開設公共藝術課程、開展校園文化活動來實現美育,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提高文化素養。不僅如此,“一所大學不僅應該以學術的無限增長,而且更應該以青年學生的生生不息和健康成長視為自己生命的源泉和活力。”[1]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最終目標也是為了立德樹人,美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如果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僅僅是為了完成課程開設需要,就失去了公共藝術教育的生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不僅不能完成公共藝術教育美的教化,也失去了發展的方向,長此以往,高校生存空間會越來越狹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只有將美育和德育相結合,才能在立德樹人的整體目標中找到價值所在,在建設雙一流高校和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中借勢而上。
由此可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目標設定,應該是加強美育,促進德育,以美育來培養審美觀念,陶冶情操,最終塑造健康的人格,促進全面發展。
二、實現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目標的保障
(一)強化頂層設計和制度建設,將公共藝術教育與德育有機結合。在頂層設計上,學校要將公共藝術教育放到立德樹人的整體格局之中,整體考慮課程的設計和設置,營造公共藝術教育的氛圍,發揮其在德育中的效能。
一是高校應提高認識,強化頂層設計。要將公共藝術教育納入到人才培養計劃中,充分發揮公共藝術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作用,將美育和德育融合。將育人功能貫穿公共藝術教育教學全過程,將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宣傳教育融入到公共藝術教育中,同時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
二是要加強制度建設。高校可將公共藝術教育工作納入到學校建設之中,協調好宣傳部門、學生工作部門、共青團、教務部門等與公共藝術教育部門的關系,保障公共藝術教育的開展,統籌推進公共藝術教育工作。教務部門不僅要對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進行“事務性支持”,還要充分提升其在教學計劃中的重要性,進行“建設性支持”。
(二)加強公共藝術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黨中央國務院、教育部(國家教委)自1996年以來,先后頒布了十余份指導性政策文件指導美育工作,基本上明確了高校開設美育課程的類型和科目,應該說,大多數高校都按照公共藝術教育的“規定”動作,開設相關課程,有些高校還對課程類型進行了豐富和發展,但在師資隊伍建設上,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一是要按要求配齊配強承擔公共藝術課程教學的教師人數。2006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中要求,承擔公共藝術課程教學的教師人數應占在校學生總數的0.15%-0.2%,其中專職教師人數應占藝術教師總人數的50%。現實中,不少高校尚沒有完成這一硬性標準,公共藝術教育教師配備是開展美育、德育的基本保障。
二是要提升公共藝術教育教師的執教能力水平,特別是加強美育與德育相融通的教學能力,在美育教學中引發思考、學習和討論,實現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效果。課程是高校的知識傳授基本載體,也是教學活動的基本形式,課程本身要傳遞的,是對真理的探索,對美的追求。“課程必然地以美與和諧來構建人們的心靈世界,搭建人們的認知平臺、規引人們的實踐行為。課程不只是單純的知識傳授,作為教師,則應懷有美的理念,使學生在美的教育活動中學習、感受,在美的教育活動中成長”。[2]公共藝術教育承擔藝術類教學,教授的是美育課程,引導學生學習美的理論,欣賞美,在傳遞課程之美上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重要的是如何做到美育和德育相互融合的平衡點,在美育教學中實現德育的目標。要對公共藝術教育教師加強德育方面的培訓,明確公共藝術教育的目標,提升授課水平,延展授課效果,將美育工作有機融合在立德樹人的整體目標之中。
(三)構建文明、美麗、向善的校園文化建設體系。無論是德育還是美育,文明、美麗、向善的校園文化環境不可或缺,校園文化體系構建也是公共藝術教育的應有之義。應當著重加強校園文化活動開展。比如,由公共藝術教育主管部門開展的公共藝術展演、校園文化活動等,既可以作為公共藝術教育的實踐類鑒賞類課程體系一部分,同時也是建設和諧校園,提升德育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時,加強對學校藝術團、學生社團特別是藝術類社團的指導,幫助他們提高藝術鑒賞能力和藝術展演水平,拓展在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學生社團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學生組織社團、參與活動,既是高校獨特的校園文化風景線,也是實現育人目標的必備途徑。公共藝術教育的美育和德育,與學生社團文化應密切關系,正確引導,將美育和德育化育在社團活動之中,將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形式等通過社團載體傳承和展示,有助于提高公共藝術的效能。
校園公共藝術除了包含師生參與的校園文化活動外,靜態的校園文化精神載體也是公共藝術的一部分。設計精良的校園建筑、雕塑、標志物、宣傳品,雖然是靜態的物化環境,實則具備相當的傳遞文化和藝術、影響師生精神狀態的育人功能。“從學校自身來說,教育不單純是一種簡單的知識傳授,這是一個樸實、和諧、統一的有機體,僅靠課堂知識的傳授是很難達到的,還需通過校園文化中物化的校園公共藝術的隱性美育德育作用,達到這種教育效果。”[3]當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很少涉及這個領域。究其原因,除了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主管部門沒有這一職能外,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沒有用系統性思維考慮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內涵和外延。這需要高校從全局高度和整體層面考慮公共藝術教育的內容,除課程建設外,公共藝術教育主管部門要主動與其他職能部門加強協作,提升公共藝術教育的整體性和感染力。
三、實現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目標的途徑
(一)落實政策,明確定位,加強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化建設。2006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中規定了部屬高校、211工程學校和省重點學校應開設包含音樂、美術、影視、戲劇、舞蹈、書法、戲曲等鑒賞、欣賞類課程和藝術導論等理論性課程,供學生選修,有藝術類教學資源的高校還可以在此基礎上對課程類型進行豐富和發展。從公共藝術教育的目標,即從美育到德育的實現途徑來看,一是要開齊開好文件規定的鑒賞類和理論性課程,有條件的高校要予以豐富和拓展,在教學計劃安排和學分制上,應予以制度設計,將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列為必修的通識類課程。二是要實現教學理念多元化,公共藝術教育不僅僅以培養審美為目標,要同更深層次的培養健康人格、全面發展的目標相結合。有學者考察了北大、清華、南大等八所“985”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指出,這些學校的課程“突破了純粹審美欣賞,將課程與國家價值觀、優秀文化傳統、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甚至學生就業(創業)有機結合”,[4]這正是公共藝術教育的目標所在。三是持續提升課程品質和授課藝術性,將課堂教授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
(二)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加強藝術類學生社團建設。教師和學生是教學過程的雙主體,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公共藝術教育更是如此,提升審美能力、促進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并不能通過量化的分數來體現,要實現德育和美育的實效性,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公共藝術教育帶來的美感,提高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開闊視野,拓展思維,身心獲得全面發展,就不能離開學生主體性積極作用的發揮。我們講的美育、德育,最終體現在學生身上,無論是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還是校園文化活動,如果是靠考試實現形式上的公共藝術教育,而不是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就背離了公共藝術教育的目的。
學生社團是實現公共藝術教育目標的重要載體。高校活躍著一批文化藝術類社團,這些社團是校園文化的重要力量,豐富著校園生活。因為共同的興趣,藝術類社團集結了一批對音樂、影視、戲曲、書法有特長有興趣的學生,開展了系列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加強對藝術類社團的指導與建設,既是實現公共藝術教育目標的有效載體,也是公共藝術氛圍和教育成果的體現。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應幫助藝術類社團配備指導老師,協助他們開展社團活動,組織藝術類活動展演等,充分發揮藝術類社團在公共藝術教育中的作用。
(三)利用社會資源,拓展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渠道。受師資力量和高校資源所限,高校開設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往往是根據本校學科和教學資源,以鑒賞類課程為主,課程形式往往是通過播放電影、視頻等展示藝術。諸多高校限于本校沒有藝術類專業,無法完成基本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即便是擁有藝術類專業的綜合類高校,在滿足本專業教學后,也難以投入精力開展好全校的公共藝術教育。而隨著時代發展和人們精神需求的釋放,社會上愈加重視文化建設,博物館、美術館成為地方文化的重要標識,專業劇團、歌舞團也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拓展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渠道是解決目前學校困境的有效途徑。
一是要開展好“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將優秀的劇目、演員和藝術引入到高校校園,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群效應,和高校本身的公共藝術教育深度融合。二是要聘請專業劇團優秀演員擔任兼職教師,走進課堂,走進社團,使學生能近距離接觸和感受優秀文化產品。三是要積極走出去,公共藝術教育的課堂可以到社會上去,到博物館、藝術館、美術館實地開設,也可以到諸如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收藏機構。
(四)充分利用互聯網新媒體技術開展公共藝術教育。一方面,互聯網技術的不斷迭代,使得學生能夠更為便捷和迅疾的獲取到優秀的藝術資源,而網絡能夠提供的藝術資源,要遠遠大于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能夠提供的。另一方面,網絡資源海量、碎片化,內容良莠不齊,極易給學生帶來不良影響,削弱了公共藝術教育的效果。面對時代的機遇和挑戰,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應提高網絡技術應用水平,更好實現以美育德的教育目標。
一是要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公共藝術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將優秀的文化藝術作品從海量的網絡資源里篩選出來,整合開發,充分利用網絡慕課資源,豐富與完善學校公共藝術教育資源。學校公共藝術教育實施部門也應利用好新媒體,開設公眾賬號,吸引學生粉絲,增強互動。二是培訓教師熟練掌握網絡技術,學會利用音視頻、動圖、H5等,豐富完善教學手段,并利用新媒體與學生形成良性互動,增強他們對美的鑒賞能力,實現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眭依凡.大學的使命與責任[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1.
[2]包莉秋.美育類課程改革與大學生人格塑造芻議[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5(6):114-117.
[3]姜華魏天舒.從邊緣到主流——高校校園公共藝術建設的美育與德育研究[J].消費導刊,2009,(11):237.
[4]許晶王曉寧.綜合類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研究——兼談美育類舞蹈課程的啟示[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6,(1):10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