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森林防護是我國重點工作之一,林業資源保護也是我國的重點工作,而火災則是它們的天敵,火災的發生會造成森林和林業資源的大面積被毀,造成國家經濟的重大損失,同時還會破壞生態的平衡。因此,本文就林業資源保護中的護林防火技術的應用做一番分析。
關鍵詞:林業資源;護林防火;防火技術應用
自進入新世紀,也隨著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林業資源的發展也被推向了歷史的舞臺。林業資源的發展成為了我國的經濟發展的基礎,也占據了整個國民經濟建設的首要地位。近幾年,我國的林業正以跨越式的發展模式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結合,因此,林業發展以節能、低碳、環保的新思路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發生火災的原因
1.1人為原因
在森林中,人為發生火災的原因是經常見的,也是較為普遍的原因。人為火災的原因可以歸為兩大類,分別是生產用火、生活用火。生產用火包括燒牧場、燒窯狩獵、燒荒、燒灰積肥、機車噴火、煉山造林等等。而吸煙、烤火、燒飯、火把、祭祀等則是生活用火的體現。這兩類也都有可能是無意中造成火災的原因。但有些卻是故意為之的,這種故意為之的性質就非常惡劣了。
1.2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顧名思義就是和自然有關的,比如說和天氣有關;比如說和環境有關等。和天氣有關的原因,最主要原因就是在雷雨天氣的情況下,我們都知道打雷會產生巨大的電火花,而這個電火花就有可能會觸到易燃的樹木,從而引發火災。其次是林區的巖石大面積崩塌,巖石之間的摩擦碰撞出的火花散落到地上,從而成為發生火災的一個導火索。除此之外,就是隕石墜落的摩擦起火。但,這些自燃引起發生火災的概率非常小。
2、林業資源的破壞
對于林業資源長遠發展來說,對資源的保護是重點關注的內容。一方面要嚴格控制人為因素的干擾,包括盜伐,在林區使用明火等。另一方面是要控制自然災害造成的森林資源損失,如因空氣干燥、夏季溫度過高等造成的火災。從江西省以往所發生的火災事件中,不難分析出以下原因。
2.1人為因素
絕大部分森林火災是人為因素導致的,其中疏忽用火及人為縱火是起火的主要成因。一方面因燒荒燒灰、吸煙燒飯、祭祀活動等造成用火疏忽,造成森林火災事件頻繁,另一方面不排除故意縱火燒山現象。
針對人為因素造成的林業資源破壞現象,一方面要加強對火源的控制、預防,加強群眾性護林防火意識的宣傳教育活動,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的護林防火規章制度,并有效落實責任制,做到有人護、有人管的防護管制。
2.2自然因素
干燥季節是林業火災發生較多的時期。火災原因主要有雷擊、巖石摩擦及高溫自燃著火等。我國森林火災中1%起因是源于自然火。較為有名的雷擊著火是江西武寧山火事件。2013年8月10日,江西武寧縣羅坪鎮洞坪村群峰云巖山頂發生山火。由于地理位置原因,著火點相對位置較高,且山勢陡峭覆蓋沉積物較厚,加上夏季氣溫高,給撲火工作帶來較大難度。截至8月14日上午12時,火場過火面積已達到500余畝。后來采取“打防結合”措施,調遣5個周邊縣區的專業森林消防隊千人與當地群眾支援參戰,各地專業隊伍帶隊進行背水上山、隔離帶開辟等措施,最終開挖防火隔離帶8300 m,控制了火源,該事件未造成人員傷亡和房屋損毀,后調查起火原因是由于自然災害雷擊著火導致。有名的高溫著火是江西遂川事件。2013年8月7日發生在江西省遂川縣北郊3 km處的神山寺,周圍附近發生大面積森林火災,當地森林消防隊在接到報警后,立即趕赴現場冒著烈日投入撲火搶險行動,經過2 h的艱苦努力,終將大火撲滅。此事件起因是由于當地高溫干旱造成。受當前高溫、干旱等惡劣氣候的影響,江西省相繼發生過多起森林火災事件。
在森林防火方面,江西省已建立全面的林業資源檢測體系,采用衛星遙控形式、空中巡護形式、高山觀望形式、地面巡查形式等手段來進行林業資源的火災防護工作,落實護林防火責任制度,控制野外用火現象,組建專業森林消防隊、武警隊、護林站等,做到火情及時發現、火災及時處置。
3、護林防火技術在林業資源保護中的應用3.1撲救方面
撲救是主要的火災應對措施。即使控制森林火源,也只能起到一定的火災預防作用,因此及時采取火災撲救、避免火災范圍擴大是有效的組織滅火安排。一般情況下滅火形式可采取隔離或直接滅火。化學滅火是現今滅火的主流形式。而在森林火災撲救技術中,以計劃、航空、爆炸、化學、人工降雨、地面滅火形式為主導。計劃滅火指的是將森林內部的可燃物采取措施進行控制,從而斷絕火源范圍的擴大,減少火災損失。
3.2通訊方面
建立完善的通訊網絡體系是有效的火災防護手段。結合現代計算機信息技術,通過有線無線、對講機、衛星、地空、程控實現信息通訊的傳遞流通。同時,根據氣象部門對氣候濕度、溫度的分析可發布火災預警通訊,將火險等級由輕到重劃分為4個階段,一旦火災危險預警達到3~4級,當地森林防火部門及專業隊伍就需要采取森林防火應急措施進行應對。信息的監管及控制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提升森林防火工作的高效性、科學性、規范性。目前還在研發先進的火災預警技術,如短波數據、網絡數據通訊手段等來全面完善預警系統的功能。
3.3阻隔方面
防火阻隔技術有很多,常見的是火燒法、生土帶、防火線、防火溝、防火帶、防火林等等。火燒法受多種因素影響,包含當地風速、空氣濕度溫度等氣候條件,對實際操作也要求較高。防火線的建立可以起到一定的火災阻隔作用,但也面臨后期維護投資的問題,對當地土地的水土流失會造成一定影響。生土帶指的是寬度1~2 m的帶狀土地翻耕導致土壤裸露,避免火勢蔓延的措施。防火溝寬度1 m,一般低于腐殖或泥潭層0.35~0.5 m,主要為了控制地下火。防火帶建設主要依靠闊葉樹的建造,包括林緣、林中、林道等多處設置。防火林的建設主要依靠復合混交林的種植,對樹種的抗火性、森林密度都有著嚴謹性要求,可在60 hm2左右的林地規劃栽植闊葉樹防火帶,在林地的山脊處栽植30~50 m木荷林帶,形成周圍由木荷保護的60公頃左右的林地。一旦發生火災,既有利于滅火,又可將損失控制在一定范圍內。
3.4預測方面
針對森林火災不可抗力因素的突發、破壞性,護林防火的預測是有效保障林業資源的手段。與氣象部門結合分析當地溫度濕度、降雨風力情況,做好森林火災預警的評估,并依據預警情況進行火災階段等級劃分,建立完善的林業資源火災預測網。同時,依據國家制定的護林防火法規條文,落實護林防火制度責任,由原先根源上的滅火思想轉變為控火、防火思想意識,完善森林火災的預報、預測技術,提升檢測系統的準確性、科學性,減少森林火災發生的概率。
4、結語
林業資源保護是當今時代發展的重要需求。護林防火技術的應用也是當地地區長遠發展的途徑。林業資源不僅僅代表經濟生產的價值,更重要體現生態環境的價值。人類的經濟發展需要依附生態環境,任何以犧牲林業資源及生態環境的經濟發展必將無法長遠,因此協調好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平衡關系,做好護林防火工作及林業資源的再利用開發,是時代可持續經濟發展的必然需求。
參考文獻
[1]唐育才.林業資源保護中護林防火技術的應用[J].科技風,2015(16)
[2]魏志凌.林業資源保護中護林防火技術的應用[J].現代園藝,2016(10)
[3]單延龍,劉乃安,杜建華.大興安嶺主要樹種抗火性的分析與排序[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15(6)
作者簡介:張欣(1970.9-),女,高級工程師。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蘿北縣大馬河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