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羽茜 宋 陽
近年來,中國政府一直強調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提升。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多用民眾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的途徑和方式,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讓世界對中國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在政府大力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倡導下,“中國視記”等文化類視頻國際傳播平臺、《文化中國》等規模宏大的系列記錄片等資源相繼產生。但這些資源在表現形式過于嚴肅正式,無法貼近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在整體效果上不夠引起大學生的興趣與關注。
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另一個視角。APP應用的廣泛普及及其使用上老少咸宜、識讀上深入淺出、交互上豐富新穎的特性恰好彌補了現有資源的缺陷。設計優良的中國文化APP能自由選擇當代大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配合精美的文圖與豐富的交互體驗,保持長久的興趣,這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數字化宣傳與保護有重大意義。但現有的中國文化APP,如曾獲紅點獎的“中國古典家具”和GDC獎提名的“賞籠”等中國傳統文化題材APP,并非以當代大學生為設計目標人群。基于此,設計、制作并實現最終運行的一個應用于Android系統的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載體的雙語APP,是豐富廣大外國留學生和大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有效途徑。
大創項目組一方面通過閱讀、檢索相關書籍、網站和視頻資源等途徑,收集大量資料并做分類梳理。另一方面,通過調查問卷,對中國文化傳播類APP的使用情況等方面進行了調查。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調查者最喜歡音頻、視頻和圖文結合的APP呈現方式(67.34%),圖片文字結合次之(30.53%),對全文字類呈現喜愛度極低(2.13%)。因此,中國文化傳播類APP應采用音頻、視頻和圖文結合的多角度呈現方式。因此,項目組使用了Edius, Camtasia,Prezi等軟件自主設計制作一系列中國文化微視頻,力爭使APP更具吸引力和觀賞性。例如,在講授語言文字部分時,選取倉頡造字、甲骨文、漢字六體、方言等具體知識點制作教學視頻。在民間工藝部分,選取了京劇臉譜、皮影戲、蠟染、剪紙等文化點。它們都是中國文化中兼顧知識性和趣味性的重點或難點。

同時,由于微視頻通常是學習者獨立觀看,缺少實際課堂的師生交互活動,因此,微視頻的設計應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教學過程清晰、流暢,視頻講稿語言規范、標準,同時選取貼近學生生活,能夠最大程度引起學生興趣和參與度的方法與材料。以《中國文化》系列微視頻為例,在關于方言的微課視頻中,就從大學生耳熟能詳的電視劇《武林外傳》和東北方言的網絡搞笑表情包,讓學生體會中國方言的多樣性,反映異常好。

在內容選擇上,項目組依據調研情況,選定了中國傳統哲學、醫學、語言、文字、食物、建筑等十二個方面的中國文化欄目,每個欄目下方設有一篇一千單詞左右的系統介紹的長文,五篇300單詞左右的代表個案以及五篇200字左右的文化拓展,每篇文章都配有相應的圖片資料。以中國傳統哲學專欄為例,欄目下共有11篇圖文資料,分別是1篇介紹中國傳統哲學的系統長文;從主要時期、

代表哲學家、代表流派、重要著作和核心思想五個方面開設了五篇分別介紹“百家爭鳴”、“孔子”、“道家”、“《道德經》”和“天人合一”的300單詞的個案介紹;最后,配合五個文化拓展小知識。

中國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是近幾年來的中國政府及全國人民一直致力的努力方向。本研究的創新之處在于設計并制作一個更貼近互聯網時代的普通年輕人,尤其是廣大高校學生群體的致力于中國文化交流與傳播的智能手機APP。這個由大學生自主設計制作的APP,其趣味性和吸引力將是嚴肅的官方平臺、宏大的記錄片等的有益補充。
參考文獻
1.宋陽黃宣方.論微課視頻的設計制作與教學效果——以《中國文化》系列微課為例[J].才智,201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