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文彬,鄭 健
(上海城投原水有限公司,上海 200125)
青草沙是中國長江河口的一個沖積沙洲,位于長興島的西北方。青草沙擁有大量優質淡水,總面積約70 km2。pH值是水溶液最重要的理化參數之一,表示溶液酸性或堿性程度。研究pH值與各類水質因子之間的相關性,可以為pH值的調控提供理論依據。本文通過每日一次測定長江流域某水庫pH值及相關水質因子,分析pH值與水質因子之間的相關性及影響pH值的因素,采用SPSS19.0軟件計算統計上游庫外和輸水區的數據,并開展相關性分析和偏相關分析,以期對水庫pH值進行有效調控。
在長江流域某水庫內設立兩個采樣點,分別為上游庫外和輸水區。采樣時間為上午8點至9點。
pH值的測定:玻璃電極法;儀器:哈希sensION+MM340臺式pH分析儀;葉綠素a:丙酮法;其他水質指標按《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GB5750-2006)進行檢測分析。
采用SPSS19.0軟件對統計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和偏相關分析。
長江流域某水庫輸水區pH值在2013年3月到2013年5月呈較低的平穩狀態。它在2013年5月到2013年12月這七個月中呈上升趨勢,峰值為9.0,pH值平均值為8.5。12月開始逐漸下降,pH值總體變化范圍為8.0~8.5。上游庫外pH值整體趨勢與輸水區pH值整體趨勢基本相同,峰值為8.7,pH均值為8.2。
2013年10月15日到2013年12月1日,兩個站點數據走勢不同,其間上游庫外pH值整體較低,輸水區pH值呈上升趨勢。輸水區葉綠素a高于上游庫外。
由表1、表2可知,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兩個站點的pH值與水質因子間的相關性存在明顯差異。上外pH值與水溫呈正相關,輸水區pH值則與水溫、葉綠素a呈顯著正相關,與溶解氧、總堿度、總硬度呈顯著負相關。

表1 上游庫外pH值與水質因子的相關性

表2 輸水區pH值與水質因子的相關性
溫度升高,水電離出的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的濃度都會升高,氫離子濃度的上升導致pH值下降。溫度上升會使CO2在水中的溶解度下降,使pH值上升。同時,溫度升高使水庫的藻類在更適宜的環境中生長發育,藻類進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游離CO2,導致水中OH-濃度增加,而水的光解產生的氫離子在暗反應中充當還原劑,使得氫離子大量減少,導致pH值上升。
相關分析表明,上游庫外和輸水區的pH值與水溫都呈正相關,其中輸水區pH值與水溫呈顯著正相關。
上游庫外的pH值僅與水溫呈顯著正相關,與其他水質因子關系相對不大。2013年3月到2013年6月、2013年9月到2013年11月與2014年1月上游庫外水溫與pH值呈正相關,其他時間則無明顯相關性,在2013年11月到2014年12月呈負相關,整體趨勢不明顯。
輸水區的pH值與水溫、葉綠素a都呈顯著正相關,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輸水區水溫與pH值總體趨勢基本相同。不同于上游庫外葉綠素a含量偏低(葉綠素a濃度在1~4 μg/L,均值為2 μg/L)的情況,輸水區的葉綠素a含量相對較高(濃度在1~66 μg/L,均值為13 μg/L)。需以葉綠素a為控制變量對輸水區水溫與pH值進行偏相關分析,以得出結論。
對比輸水區的pH值與水溫、葉綠素a之間相關性,人們不難發現,pH值除了和水溫有很好的相關性以外,pH值與葉綠素a也有很好的相關性。進一步對輸水區pH值、葉綠素a與水溫進行偏相關發現,在以葉綠素a為控制變量的條件下,輸水區pH值與水溫無相關性,這表明影響輸水區pH值的主要原因是葉綠素a[1]。
上游庫外pH值與總硬度無明顯相關,輸水區pH值與總硬度呈顯著負相關。在水體中,pH值、暫時硬度、CO2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CO2在水體中以 CO2、HCO3-、CO32-存在,光合作用只吸收CO2,從而導致HCO3-、CO32-通過電離與水解平衡(消耗H+)轉變成CO2。另外,Ca2+與CO32-生成CaCO3沉淀,導致暫時硬度和pH值的下降。進行偏相關分析發現,在控制變量為葉綠素a的條件下,輸水區pH值與總硬度無相關性,表明葉綠素a是導致輸水區pH值與總硬度呈負相關的主要原因。
水體溶解氧是反映該水體中生物生長狀況和污染狀態的重要指標,受水溫影響較大,同時受到水中藻類以及光照強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2]。相關分析表明,上游庫外pH值與溶解氧不相關。輸水區pH值與溶解氧呈顯著負相關。在控制變量為水溫的情況下,輸水區pH值與溶解氧無相關性,說明水溫對溶解氧的影響相對pH要大得多。
pH值的降低是一個很緩慢的過程,硬度決定水的酸堿穩定性,想降pH值就要從軟化水質入手,治本的方法是降低水的碳酸鹽硬度,降低水的緩沖能力。
pH值過高的主要原因是藻類的大量生長繁殖,而造成藻類大量繁殖的原因是水中的營養鹽,可以用生物凈水方法來提高水庫表層水體水質,從根本上達到降低水庫pH值的目的。同時,可通過釋放水庫表層水體,使含有大量浮游生物的水體流出水庫,使水庫水達到最大限度的置換。這能有效降低水體中污染物的濃度,有利于各種有機物的生化降解,使水域生態系統形成良性循環,通過水量調節,達到降低水庫pH值的目的。
上游庫外及輸水區的pH值在空間分布上差異比較明顯,輸水區pH值整體比上游庫外pH值要高,受葉綠素a的影響比較大,季節變化比明顯,呈夏季高、冬季低的趨勢。兩個站點pH值受相關水質因子的影響基本不同。上外pH值與水質因子關系不大,僅與水溫呈顯著正相關。輸水區pH值與溶解氧、總堿度、總硬度呈顯著負相關,與水溫、葉綠素a呈顯著正相關。因此,要降低水的碳酸鹽硬度,控制水中的營養鹽,避免藻類大量繁殖,人們可以通過下游庫外合理排水,置換水庫水體來降低pH值[3]。
參考文獻
1 王志紅,崔福義,安 全,等.pH與水庫水富營養化進程的相關性研究[J].給水排水,2004,30(5):37-41.
2 張軍毅,黃 君,嚴 飛,等.梅梁湖水體溶解氧特征及其與pH的關系分析[J].復旦學報,2009,48(5):623-627.
3 代堂剛.漁洞水庫pH值超標的成因分析及其處理措施[J].水資源研究,2009,30(3):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