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
摘要:同盟一詞,在現代國際政治舞臺上時常被提及,諸如美日同盟,作為一種基于利益需求,加強聯合的手段,同盟在其誕生之初,便被賦予濃重軍事和權利色彩。在政治學界里圍繞同盟的研究,一直未停止過。在諸多研究基礎上,同盟理論也逐漸產生。當代,主流研究國際政治學理論中,以現實主義、自由制度主義、建構主義三大范式為主要依據,而與之密切相關的同盟,在研究其時不能與主流理論割裂開,予以單獨分析。
關鍵詞:同盟 同盟理論
中圖分類號:D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6-0238-02
一、主流同盟定義辨析
在目前學界比較主流,并被時常引用的定義有三個。
第一,阿諾德·沃爾弗斯,他認為,同盟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主權國家間所作出的關于相互間進行軍事援助的承諾,這種承諾與松散合作協定不同,一旦簽訂包含這種承諾的軍事協定,國家便正式承諾和他國共同對抗敵人。①作為古典現實主義代表人物之一,沃爾弗斯將同盟關系等同于軍事同盟,認為在國際社會無政府狀態下,權利、利益是國家所追求的,國家對外交往是基于國家利益存在的必要性,當面臨威脅超越自身能力時,國家會選擇結盟的方式應對外在威脅,而軍事作為獲取和保持國家利益及應對外部威脅的最有效手段,成為國家外交重要選擇,軍事的重要性占主要地位,結成軍事同盟,幾乎成為同盟的首選。
第二,格倫·施奈德將同盟定義為“為維護成員國安全或擴大其權勢而組成的關于使用武力的正式的國家聯合,這種聯合針對其他特定國家,不論這些國家是否已被予以明確確認”②。他認為同盟不僅限于軍事同盟,并從國際政治經濟學、國際沖突與秩序、國際機制,重新考量同盟性質與目的。冷戰結束以來,同盟在形式上發生轉變,逐步延伸出經濟、文化等有別于傳統意義上同盟的功能。
第三,斯蒂芬·沃爾特認為,同盟是兩個或兩個以上主權國家之間,在安全合作方面所作出的正式和非正式安排。③相比前兩種同盟的定義,沃爾特對其界定較寬松些,是否締結正式條約,并非同盟體現的必要條件,如美以同盟,美以間雖未簽訂正式同盟條約,但兩國間同盟關系,沒人會懷疑。
二、三大范式下的同盟理論
盡管同盟定義上,學術界還有爭執。但在同盟主體構成上,都指主權國家,同盟目的上,注重安全合作,借用軍事手段維護各同盟成員利益。
在了解同盟定義后,接下來要對同盟成因、組成、發展進行研究,三大范式對同盟理論都有各自看法。現實主義同盟理論,從國家層面入手,傳統現實主義認為,同盟是維持實力均衡的工具,同盟是利益驅使的產物,共同利益一旦消失,同盟將走向瓦解。新現實主義對同盟的認識作出修正,認為國家選擇同盟,是由威脅而定,無論反威脅還是增加自身威脅力,并提出“同盟困境”學說:一是同盟內部,擔心因盟友而被卷入與自身利益不相符的爭端中,或被盟友解除盟約;二是,同盟內一國,出于防御目的加強同盟關系,會降低他國安全感,從而引發不必要的軍備競賽。現實主義對同盟理論的發展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但其過分注重國家本身在形成同盟時的作用,忽略國內影響,在理論構建上,未加入日趨緊密的全球經濟合作所產生的影響。
冷戰結束后,蘇聯這一同盟應對的主要威脅對象的消失,并未引發美日同盟崩潰,反倒日趨增強。作為蘇聯后繼者,俄羅斯在全球的影響力大不如前,依照現實主義對同盟的理解,美國應弱化與歐洲各國的同盟關系,但現實是北約逐步東擴,向俄羅斯邊境推進。種種現象已經無法用現實主義同盟理論進行解釋。以基歐漢和約瑟夫·奈為代表的自由制度主義學派指出,冷戰后同盟組織規模日益壯大,面對整體穩定的全球局勢,同盟已不單純是維持軍事需求,在打擊恐怖主義、提升各成員國際影響力方面,也發揮了積極作用,同盟體系更注重體制化發展,盟友可以利用此機制獲取各自利益訴求。自由制度學派從國際體系層面分析同盟要素,卻忽略了一些現實問題,諸如,北約在解決國際事務中,多數情況下仍以美國為主導,制度本身能發揮多大作用還有待商榷。
與理性主義相比,建構主義從觀念的角度來剖析同盟行為,國際體系中各單元互動是基于觀念而非物質。目前運用建構主義研究同盟理論的較少,主要觀點認為,冷戰后美國全球同盟關系不是外部威脅結果,而是依據共有觀念認同形成的,這種認同感使同盟成員走到一起。建構主義同盟理論,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理性主義同盟理論缺陷,但觀念本身就是模糊的概念,界定觀念認同構成因素及威脅與共同意識之間紅線也比較復雜,大部分國家,民族意識決定各自國家在利益沖突或軍事威脅前的選擇。觀念認同本身是國際環境發展的產物,與制度一樣,對同盟成員不具強有力的約束性。如同北約成員土耳其,它與歐洲其他國的觀念認同不相似,卻在美國主導下,構成同盟。時至今日,建構主義同盟理論,還處在起步階段,實證不足以支撐其學說。
三、結語
通過簡析三大范式下的同盟理論,不同學派均有各自理解,大都能用歷史事實予以佐證。作為國際政治理論中最具代表之一的同盟理論,在研究時,國際主流做法都是在范式理論框架內進行分析,但范式框架本身,是基于較長歷史演變而來,近些年并未有突破性發展。當前國際形勢瞬息萬變,同盟問題也有著深刻變化,單用范式分析,稍顯乏力。對同盟問題研究時,不僅要結合三大范式的優點,并對其不足予以彌補,而且要緊跟時代變化,透過單一問題分析,尋求它們之間的相通性和不同點。
注釋:
①Arnold Wolfers,Alliances,in David L.Sills,ed.,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Science[M].New York: Macmillan,1968:268-269.
②Glenn H.Snyder,Alliance Theory:A Neorealist First Cu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990(44):104 .
③Stephen Walt.The Origins of Alliances[M].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7:12.
參考文獻:
[1]孫德剛.國際安全之聯盟理論探析[J].歐洲研究,2004(4).
[2]代江花.阿諾德·沃爾弗斯國際政治理論初探[D].天津師范大學,2009.
[3]于鐵軍.國際政治中的同盟理論:進展與爭論[J].歐洲,1999(5).
[4]陳麒安.聯盟理論之研究:現實主義的觀點[J].國際關系學報,2008(26).
[5]周建仁.聯盟形成理論:評估及對中國的政策啟示[J].當代亞太,2012(3).
[6]曹金緒.同盟政治理論的發展[J].國際政治科學,2011(4).
[7]周建仁.戰略分歧、自主能力與同盟解體[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3(1).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