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宜弘
[摘要]宣傳教育以其高度的公共性、強大的凝聚性一直是統治者廣泛動員人民群眾的途徑和舞臺。在抗日戰爭時期,黨針對不同的受眾采用不同的方法,盡力使用他們自己的話來向他們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使他們能聽懂、理解黨的方針政策。黨的宣傳肩負著抗日戰爭勝利助推器的功能,為我們研究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了新的角度。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宣傳激勵;勝利報
[中圖分類號] D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5918(2018)02-0117- 03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所取得的每一個勝利都同我黨在對人民群眾的宣傳動員方面是分不開的,但對我黨在抗日戰爭中所取得的重大勝利,以往研究大都把側重點放在戰爭性質、黨的組織建設、國際援助等方面,目前我們所知道的主要有張羽編著的《戰爭動員發展史》、韓永錄主編的《毛澤東戰爭動員思想概論》等。前人在論及中國共產黨黨資源掌控和調度方面有很大的貢獻,但是對于地區性黨的綜合宣傳則幾乎沒有,本文試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山西省和順縣為例,討論黨在抗戰時期的多種宣傳工作方式對動員人民群眾參與抗戰的積極作用。
本文以和順縣為例闡述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宣傳動員工作。1936年12月,山西省犧牲救國同盟會派共產黨員馬鵬云、王乃容和進步青年宋肇慶來和順開展抗日救國工作。他們采取多種形式宣傳抗日救國道理,動員各界人士奮起抗日,并在城鄉廣泛接觸進步人士,公開發展犧盟會員,組織籌建犧盟組織。中共和順縣委1937年10月成立后,利用犧盟會組織,廣泛發動群眾,建立地方武裝,開展各項抗日救國工作。
一、宣傳動員的主要組織
抗日戰爭全面展開后,中共和順縣委和民主抗日政府十分注重從各個層面和各個領域充分凋動人民群眾的抗日積極性。分別派人深入到工人、農民、青年、婦女中做宣傳動員工作,并組建各群眾團體組織。
(一)農民抗日救國會
和順縣抗日根據地的抗日總體工作,重點在農村,主力是農民。所以,中共和順縣委和抗日政府把主要精力首先投入到農村,發動和組織農民參加抗日救亡斗爭。到1938年夏,全縣各區村都建立了農救會組織。農救會以貧雇農中的積極分子為核心,是當時和順群眾團體中人數最多,最有力量的救亡組織,是縣委和民主抗日縣政府在農村開展工作的主要依靠力量。抗戰期間,農救會在向富戶借糧捐款、反霸除奸、減租減息、建立民主政治、組織農民群眾開展大生產運動、動員農民積極參軍參戰、保衛農民自己的生命財產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二)工人抗日救國會 縣委于1938年初派宣傳部長仝玉一、區委書記孔慶祥等人首先到煤礦工人比較集中的弓家溝一帶,進行抗日救亡宣傳發動工作。中共和順縣委于6月在縣城召開大會,正式宣布成立和順縣工人抗日救國會。工救會成立后,積極動員工人階級增強愛國熱情,全力以赴支援前線,為抗日戰爭做貢獻。工救會從保障工人合法權益,提高工人地位方面開展工作,提高工人積極性,使全縣工人形成一股強有力的抗日力量。
(三)青年抗日救國會
1938年4月,縣委又主持召開大會,正式宣布成立和順縣青年抗日救國會,并在各區建立青救會組織。青年們政治思想敏捷,愛國熱情高漲。青救會成立后,立即在廣大青年中開展抗日宣傳活動,組織多種形式的青年抗日隊伍開展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工作。在縣區青救會的領導下,全縣青年積極參軍參戰,為保衛家鄉、保衛抗日根據地奉獻青春,貢獻力量。他們奮勇向前,沖鋒陷陣,在抗日救亡斗爭中發揮了先鋒隊的作用。
(四)婦女抗日救國會
1937年1 1月,中共晉中特委機關駐和順石拐鎮,十分重視解放婦女,發動婦女參加抗日救亡工作。同年12月,特委首先在和順縣三區翟家莊創建了全縣第一個婦女救亡組織,婦救會成立,積極宣傳黨的政策、法令,對婦女進行政治思想教育,保護婦女的合法權益。主張男女平等,婚姻自主,教育和動員婦女提高覺悟,保家衛國,走向社會,積極抗日。婦救會發動和組織婦女做軍鞋,看護傷病員,掩護抗日干部,擔負起抗勤義務,慰勞優待抗日軍人家屬,參加工農業生產,充分發揮婦女在抗日戰爭中的積極作用。
(五)文化救國會
1939年10月,路東、路西分別成立了文化救國會,全縣教員都入會為會員。為了提高廣大民眾的思想覺悟,激發愛國熱情,增強抗日斗志,文救會的工作從掃除文盲著手,動員文化教育界人士為抗日戰爭貢獻自己應有的力量。
蒲寧在《三年來太北區國民教育的光輝成果》中回憶說,在開展的教育正規化運動中,太北區在學校念書的兒童已經占了百分之八十二以上,遺留在學校外的只是五千八百九十五個學齡兒童里的六百三十五人。全區一千三百二十六個小學中,兒童受到抗戰教育培養的,一共有四萬兩千四百五十多,占了全區學齡兒童的百分之七十五。文化救國成為黨在全縣抗日的先聲,全力做好宣傳輿論和思想教育工作。
二、宣傳動員的主要方式
(一)《勝利報》在和順縣園街創刊發行
《勝利報》于1938年5月1日在和順縣園街(今和順縣任園漢村)創刊發行,這是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在太行山抗日根據地創辦的第一張報紙。創辦之初屬中共晉冀特委機關報,后改為《晉冀豫日報》。朱德司令親自題寫報名。《勝利報》為四開二版,三日刊,在晉中、冀西、晉東南各縣發行,由交通員徒步單挑,沿途轉送。
《勝利報》是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的第一份通俗化、大眾化報紙,政治性、思想性很強。其刊頭一般是結合實際的毛澤東語錄和針對當時國內外情況的宣傳用語或宣傳畫,第二版多為當時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及有關抗戰的時評、來稿解答、連環畫、故事、散文。在短短的創刊期間內,中國共產黨利用《勝利報》開辟了多個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欄目,其中存在時間較長的主要有、世界大事、工農通訊、談古論今、老實話、專論、社評、紳士模范、大眾服務、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等。是和順縣動委會對全縣人民進行思想宣傳動員的主戰場、主陣地。在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黨組織建設及軍隊建設上,在報道抗日根據的戰爭動態上,都具有及時的政治和軍事指導意義。
(二)抗日戰爭時期的歌劇宣傳
在中共中央內部,毛澤東同志對于文藝與抗戰的作用有著深刻的見解,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強調、“要使文藝很好的成為整個革命機器的組成部分,作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的武器,幫助人民同心同德的和敵人作斗爭。”在中共中央的宣傳號召下,黨組織演出了一大批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文章,如《白毛女》、《兄妹開荒》、《三打祝家莊》、《逼上梁山》等,激勵了人們抗日戰爭的熱情。郭沫若同志曾指出、在解放區,“文學藝術開始做到真正和廣大的人民群眾結合,開始做到真正首先為工農兵服務,從內容到形式都起了極大的變化。”
在歌頌偉大的抗日戰爭中無數普通平凡的老百姓為之奮斗,無數革命戰士為之犧牲,無數的英雄先烈為之赴湯蹈火的精彩事跡時,一大批優秀的文藝作品隨之問世,著名的有姚仲明、陳波兒的《同志,你走錯了路!》,周而復、蘇一平的《牛永貴掛彩》,這些作品對廣大的人民群眾起了重要的正面宣傳作用,給廣大的人民群眾以一種正確的正面導向作用,號召大家向作品中的主人翁去學習。除了正面歌頌軍民關系的戲劇外,黨還有一批揭露舊社會本質、號召大家團結起來向舊社會發起進攻的戲劇。一部《白毛女》激發了多少熱血青年告別家鄉拿起武器走上了戰場,可以說一場《白毛女》的演出不亞于黨的政工干部們一個月苦口婆心的教育。
三、宣傳動員的主要成效
抗日戰爭初期敵人對和順縣進行殘酷的掃蕩、步步緊逼,根據地日益縮小,群眾對抗戰的前途悲觀,為此和順縣動委會進一步加強宣傳工作,責成每個干部都當宣傳員、教練員,充分發揮講演和歌曲的作用。宣傳侵略戰爭必敗,最后的勝利一定屬于人民。宣傳持久戰、游擊戰、全民抗戰。講演、歌聲加深了對敵人的仇恨,激勵了人民的斗志。當時就流傳著“教不了歌就當不了教員”這樣一句話。強大的宣傳攻勢,使群眾由懷疑到心服,由心服變成了積極的行動。在整個太行山革命根據地群眾抗日救亡組織建立較早的是晉東和冀晉地區,在農民運動方面1937年11月,和順縣建立了冀晉地區第一個縣級農民救國會;在青年運動方面,和順縣成立了由留外學生(即抗戰爆發后,因學校停課而被迫返鄉的學生)和在本縣上學的學生參加的學生救國會。
和順縣宣傳教育極大的動員了人民群眾加入共產黨的軍隊參加抗日戰爭,甚至一些手無縛雞之力的婦女也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1940年8月18日,在由劉伯承、鄧小平親自部署的正太鐵路破擊戰中,和西縣縣長翟文田先后帶領三批自衛隊員和民工2879人,牲畜550頭,分別組成破擊隊、運輸隊、擔架隊,跟隨主力部隊到陽泉破路基、燒枕木、轉運戰利品,受到鄧小平的表揚。同時和西縣各村均成立婦女接待站,為前線運送糧食、轉運和護理傷病員,縫制軍衣、軍鞋。站內分組,輪流替換,晝夜不息。
除發動普遍宣傳外還在進行著重點突破,逐村調查摸底,把有糧戶集中起來進行重點發動。向他們提出“有錢出錢,有糧出糧,有力出力”、“實行合理負擔”、“減祖減息”等有力的口號,動員有糧戶盡力而為,積極主動為抗戰做貢獻。叫地主和富農戶談話,開展攻心戰,打拉結合,因人施教。這一時期提出該抓辮子的就抓辮子(接發罪行),該畫圈子的就畫圈子;根據表現,保證安全等一系列的口號。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和順縣無數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積極參加抗日戰爭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拋頭顱灑熱血。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總人數為1184人,軍隊系統中,團級3人,營級2人,連級52人,排級58人,班級141人,戰士757人;在地方系統中犧牲的縣級2人,區科級22人,一般工作人員28人,村干部27人,民兵84人。
四、結論
抗日戰爭時期是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關頭,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勝利的關鍵時刻。在那段時期中國共產黨以其自身所具有的先進性、革命性以及其特有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使廣大的工人、農民、青年、緊緊團結在自己的身邊形成了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取得抗日戰爭最后的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為爭取民眾的支持,中國共產黨采取了多種多樣的方式去取得民眾的信任,在社會中樹立一些起積極幫助中國共產黨抗日典型人物的光輝形象,同時也批判了參加偽軍同日本帝國主義狼狽為奸的漢奸,以及更多的對國家形勢不是很清楚的普通老百姓在黨的宣傳動員下提高了他們自身的思想、政治覺悟。
參考文獻:
[1]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2卷)[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2]中共中央宣傳部辦公廳、中央檔案館編研部.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第1卷)[M].北京,學習出版社,1996.
[3]林之達.中國共產黨宣傳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4]和順縣志編纂委員會.和順縣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3.
[5]章伯峰,莊劍平.抗日戰爭[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
[6]郭滿東.和順老區[M].太原:和順縣老區促進建設會,2009.
[7]太行山革命根據地史總編委會.太行革命根據地史料叢書——群眾運動[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8]共青團中央青運史研究室、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青年運動文件選編(1921年7月一1949年9月)[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8.
[9]孟廣涵.抗戰時期國共合作紀實[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
[10]榮孟源.中國國民黨歷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上、下)[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5.
[11]武月星,楊若荷,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第五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12]山西省新聞工作協會.太行山上抗日烽火中的勝利報[M].太原:山西省新聞工作協會,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