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村落的保護形式有很多種,為我們所熟知的有修建名人故居、博物館等。在當今社會經濟背景下,旅游業發展迅猛,鄉村旅游亦是如此。本文從學理、學法以及實踐角度探討了通過鄉村旅游帶動傳統村落發展的方式,以尋求給我國傳統村落保護提供更多的思路與方法。
關鍵詞:鄉村旅游;傳統村落;保護與活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經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與此同時,城鎮化進程也在不斷加快,覆蓋面不斷擴大。1978年至2012年,短短二十多年我國城市數量從182個增加到723個。城鎮化發揮了產業集聚效應的優勢,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但另一方面,城鎮化擠占了鄉村的發展空間。根據統計數據我們發現,在2000年的時候我國鄉村數量有382萬個,但是在2015年鄉村數量迅速縮減至295萬個了。在我國每天有近300個鄉村正在消失,這種速度是驚人的。鄉村的消失引發了社會各界的深思,人們開始意識到保護傳統村落的重要性。
一、 從學理角度看傳統村落的旅游價值
人們參與旅游活動的根本出發點是不同,我們希望通過去不同的地方可以感受到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差異。一般來講,這種不同或者是差異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自然景觀的不同,一種是人文景觀的不同,其中人文景觀的差異最為顯著。我國起源于大河文明,其文化根基是農業文明,而鄉村則是農業文明的開端。由此看來,我國的人文景觀的根在于鄉村,這也是我們為什么要保護傳統村落的最主要的原因。
對人文景觀機制的認識可以劃分為兩個部分,即觀景過程和當地的地理環境,這兩種因素共同影響產生了非具象景觀和具象景觀。一個地區的文化景觀都是通過居住景觀、工業景觀、公用事業景觀、民俗景觀、語言文學景觀、宗教景觀等具體或者非具體的景觀表現出來的。我們可以看到,是人文景觀而非自然景觀構成了幾乎全部的景觀過程,因為人類活動的差異、人類的遷徙和定居、文化的沖擊與交匯造成了景觀不同。我國歷史上幾次重大的人口遷徙導致了文化中心的移動,南北文化發生碰撞,這一過程在保留原有文化的基礎上也形成了新的人文景觀。這種細微的人文景觀通過村落的形式得以保留。
上文已說,我國是農業大國,根基農業文明。從農業生產方面來看,我國東西南北的生產耕作方式大相徑庭,北方善旱地作業、西北和高原地區善牧業、南方善水田作業,導致這其中的差異的因素是氣候差異。可以看出農業文化的差異造成了我國文化的差異,鄉村保留了這些人文景觀,是保持中國個性的重要依據,對于旅游消費體驗有著重要的價值。因此,保護我國傳統村落有著重要意義。
二、 從實踐角度看傳統村落的旅游活化
相關部門已經采取了許多積極措施來保護傳統村落的旅游價值,例如修建名人故居、搭建旅游景點等方式。對于這些方式,社會各界反響不同,褒貶不一。想要明白傳統村落的旅游價值應該怎樣保護,我們應該先從傳統村落消失的原因入手。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出現的城鄉二元化格局導致第一產業農業的經濟效益水平較低,越來越多的鄉村村民進城務工,村落的空心化老齡化日漸嚴重。失去原有生產功能的鄉村,自然而然地走向了衰亡和消失,這是其根本原因。由此可以看出,傳統村落不能光保護,要恢復其自身的經濟能力,創建新的生產關系,給村落注入新的活力,這才是重中之重。
活化傳統村落需要為其構建新的生產關系,讓傳統村落有自己的經濟生產功能,而發掘其文化內涵,開發人文景觀帶動旅游業發展是一種有效的方式。比如乞巧節村民的七巧女工,民族服飾習俗,都有保留下去的文化意義。活化的另一個要點是可以在保留傳統村落傳統的形式和要素同時,與時俱進把其經濟功能現代化。活化不代表一成不變,可以開動腦筋實現傳統村落傳統要素與現代功能的統一。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城市居民的娛樂休閑需求也在不斷增減,很好的國內旅游業產業,傳統村落建設可以抓住這個新機遇,發展鄉村旅游,構建自己的新的生產關系。比如“農家樂”“鄉村觀光”“藝術村落”“休閑山莊”等都是不錯的方式。第一個開發鄉村旅游的項目是“農家樂”,主要流程是城市居民到郊區喝茶打麻將,這是成都最早的發明。再后來有了鄉村觀光的旅游方式,西堤宏村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去觀看徽派鄉村建筑。隨著鄉村度假的興盛,市場情況也發生了改變,度假市場規模大,需要更多的村落用這種方式帶動鄉村經濟發展。
三、 從法理角度看傳統村落的保護阻礙
用鄉村旅游活化的方式保護傳統村落的實踐有了令人驚喜的成效,但是也暴露了許多需要去完善解決的問題。
存在主要問題有兩個,一是我國相關法律制度不夠完善。社會在不斷發展的同時出現了許多新的物象,但我國法律制度在某些方面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三十三條:“不可移動文物已全部銷毀的,應當保護遺址,不得在原址重建”。第一十五條“屬于國家的不可移動文物對于紀念建筑物和古建筑物,除用于建造博物館,保管房屋或者其他旅游景點的目的以外,可以用于其他目的;重要的文物保護單位應當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并報國務院批準。”我國鄉村建筑大多為土木結構,經常翻修或歷史重建。如果按照文物法不允許重建,就變得難以激活和利用,長期下去我國將不再會有文物了。二是傳統村落數量太多需保護的面太廣以致于我國政府對其保護力量顯得不足。現在我國相關保護部門有8處,網上公布的需保護的傳統村落有3000個,面對數量如此多的村落,政府力量顯得太渺小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措施是依靠民間的力量,通過設立民間組織,可以實現每個村落、鄉鎮都得到廣泛覆蓋。
四、 結語
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國正加快推進現代化,在這種大背景下我們仍然需要保持中國民族文化其獨特性,它是維持我們民族身份,增強我國文化自信的重要因素。在我國城鎮化的大趨勢下,鄉村村落需要培育其自身能夠制衡現代化的內生經濟發展機制,讓村民成為鄉村發展的主體。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根本核心就是活化發展,活化不代表不適用規矩的區域建設手段,而是在此基礎上的一種融合、配合。活化鄉村旅游是一個新的學術課題,需要在學術界和業界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阮儀三,孫萌.我國歷史街區保護與規劃的若干問題研究[J].城市規劃,2016,56.
[2]吳必虎.基于鄉村旅游的傳統村落保護與活化[J].社會科學家,2016,22.
[3]張博,程圩.文化旅游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人文地理,2015,97.
作者簡介:
陳文忠,江蘇省南京市,南京浦口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