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農村學生的父母常年在外工作,或者自身缺乏教養孩子的方法,對孩子法律知識方面的教育缺失。有些父母覺得自己家境貧窮虧欠了孩子,對孩子有一種補償心理,事事遷就孩子,導致有些農村中學生責任意識不強,法律觀念淡薄。因此,農村學校更應該注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從各個方面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
關鍵詞:法律意識;農村學生;法制教育;法制氛圍
初中階段是青少年長身體、長知識,形成正確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重要時期,這一階段的教育對他們以后一生的成長至關重要。青少年在這一時期學習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逐步培養法律觀念意義十分重要。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前言部分指出:促進初中學生道德品質、健康心理、法律意識和公民意識的進一步發展,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由此可見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對學生法律意識的重視。課程目標部分強調:樹立規則意識、法制觀念,有公共精神,增強公民意識。學習運用法律維護自己、他人、國家和社會的合法權益。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識,了解法律在個人、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義。學生應該明白國家提倡什么、保護什么、反對什么、禁止什么,從而做到依法律己、依法辦事,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初步學會運用法律行使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承擔起對他人社會和國家的義務及責任,通過教育,把學生培養成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的社會公民。法律意識是學生適應社會的必備素養。
很多農村家庭父母覺得自己家庭經濟困難虧欠了孩子,就對孩子百般寵愛,事事遷就。孩子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沒有規則意識,覺得什么事都有父母兜底,父母都能搞定,于是就無視規則,任意妄為,有一種不管結果,先做了玩了再說。孩子存在一種慣性思維,無論發生什么事,都不會對自己有很重的懲罰。所以就導致了某些農村學生法律意識不強,沒有意識到違法都會受到懲罰,都要承擔法律責任。
有些農村家庭父母都要忙于生計,無暇顧及孩子,導致孩子有一種不受重視的心理。于是有些孩子以為違法也不要緊,故意引起事端,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就做出一些違法的事情害人害己害社會。所以農村學校更應該加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從多個方面培養學生的法律觀念。
一、 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場所,對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都有很大影響。教師特別是思想政治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強調法律的重要性,法律是一個組織和個人的行為準則。學法用法,自覺遵守法律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重要意義。
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學中,要樹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思想,還主動權給學生,引導自主學習法律知識,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初中學生其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更需要經過自身的獨立思考和親身體驗來真正實現。因此,在教學中要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在探索和體驗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讓學生的法制觀念落實到行動上。
教師在教學中,一是要重視研究。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水平,要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懂得法律,自覺遵守法律。二是要以學生自主探究活動為主體,設計學生體驗性活動和辨析活動。體驗性活動,例如:針對某些中學出現的校園暴力事件,讓學生進行“熱愛生命,反對校園暴力”的活動,提高學生積極行使生命健康權,關愛他人的生命和健康。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與參與者?!卑缪莺谜n堂主導角色,強化課堂互動,調動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教師要依據課標要求選擇那些具有時代感、緊扣教材知識,并貼近學生實際的實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思想品德教學中,講到生命健康權的內容時,可以讓學生評析“復旦投毒案”“雇兇殺己案”這些在社會上影響較大的事例,讓學生把法律知識用到生活上。
二、 通過多種形式的法制教育提高學生法律素養
開展“警校共育活動”,邀請交警同志上交通法規課,請派出所民警同志講解治安管理處罰等法規,請法制副校長作法制教育專題講座具體介紹一些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特點、形式、原因及預防措施等。
三、 創設濃厚的法制氛圍讓學生感受法律的熏陶
法制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豐富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能夠補充調動學生積極性,為教學內容填補不足,為校園生活增光添彩。盡可能讓法制氛圍充滿整個校園。如舉辦法學講座,介紹與學生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讓學生提出自己的法律的疑問和見解,舉行法律知識有獎競賽活動,上法律班會課,用板報、宣傳欄展、校園廣播等媒體直觀地開展宣傳教育活動等,在中學校園良好的法治氛圍中,陶冶中學生的法律情操,滿足中學生學法的需要。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激發學生自覺學習法律的興趣,維持對法律的好奇心。例如:開展法律知識競賽活動,通過競爭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成的需要,增強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采用多指標的競賽方式,并通過表揚,對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進行強化,鼓勵學生再接再厲,積極向上,讓大多數學生都能在競賽中獲得成就感。在法制教育的同時,結合了《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狠抓常規教育,把遵紀守法的意識落實到學生的日常行動中去。在法律教育的同時讓學生明白一般違法行為和犯罪行為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應當從小事做起,關注自己的行為。
法制教育要以學生為本,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實踐,培養學生的法制情感,鍛煉法制意志,讓法制思想融入的學生的日常行為中,讓知法、愛法、守法、用法成為學生的生活理念。
作者簡介:謝沛興,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市從化區神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