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高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聽說能力的培養已經逐漸過渡到讀寫能力的培養。情感是文章的生命與靈魂,在該階段,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想要讓小學生能夠在寫作過程中融入真情實感,就必須教會他們怎樣代入情感,以實寫事,并對其寫作的形式、內容等作出合理評價。
關鍵詞:高年級小學生;語文寫作;真情實感
小學階段是小學生學習寫作的關鍵階段,也是小學生學會如何使用文字表情達意的重要時期。然而,一提到寫作,許多小學生就會頭大如斗,手忙腳亂。其實,這種情況的出現與我們的寫作教學方式等有著極大的關系。想要改善這種不良現象,使小學生能夠在寫作過程中有話想說且有話可說,我們就必須讓他們在寫作中融入真情實感。如此一來,他們才能最大限度享受寫作帶來的樂趣以及成就感等。
一、 代入情感
由于生長環境和人生閱歷的不同,許多小學生的所見所聞往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寫作的過程中,尤其是在故事續寫或者讀后感等文章寫作的過程中,我們便可以讓小學生通過換位思考等方式對故事或者文章中的情感進行身臨其境的感悟或體會。比如,在六年級上冊《懷念母親》中,作者以深情的筆觸將孩子對“兩位母親”的深沉思念娓娓道來,平淡、樸實的言語間十分感人。即便小學生沒有去過遠離祖國的哥廷根,甚至連國門都未成邁出過,然而,我們卻可以在寫作教學中讓他們從自己對家的依戀和留戀中領會作者在文章中所描述的那種背井離鄉的思念與寂寞。在充分領悟這份情感的基礎上,我們便可以引導小學生能夠更好地寫出自己對母親、對家庭的深厚情感,從而創作出自己的“佳作”,淋漓盡致地抒發自身情感。
二、 以實寫事
寫作最忌諱的就是弄虛作假,一篇“虛假”的文章,是不具備任何情感價值的,也是不具備任何魅力與感染力的。因此,在寫作教學中,我們要讓小學生從身邊事寫起,從自己的真實感受寫起。如此一來,他們才能真正地將自己的所思所感等傾注于筆端,即便他們的文筆稍顯稚嫩,但是,在寫作靈魂的指引下,他們所寫的文章必然會日臻完善,不斷取得優秀的成績。那么,怎樣才能使小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更多地將注意力與觀察力傾注于身邊的小事呢?
首先,要求小學生學會觀察身邊的人、事、物。
雕塑大師羅丹說過:“世間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可見,只要用心去觀察、去領悟,小學生便能夠發現每一個人身處的環境都是豐富多彩的,同時,在這些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更蘊藏著異彩紛呈的習作材料。因此,想要讓小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融入更多的真情實感,我們就必須讓他們學會觀察生活,感悟生活。比如,我們可以以“難忘的陌生人”為例,讓小學生根據自身的親身經歷描繪一個關于陌生人的故事。在描寫的過程中,小學生既可以從陌生人的衣著打扮、外貌神態等方面入手,也可以從其言、談、舉、止等方面入手,在合理想象的基礎上,描繪出鮮活而立體的陌生人的形象。
其次,要求小學生在寫作中遵從內心真實想法。
隨著素質教育的展開,學生逐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并相應地在課堂教學中獲得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在充分尊重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在寫作中描寫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與最真實的狀態。比如,“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不一定非要把錢交給警察叔叔,也可以送給路邊的乞丐。如此一來,才不致營造出千篇一律的故事情節,讓人讀之乏味。
三、 合理評價
小學生是表現欲望相當強烈的一個群體,也是極其渴望得到教師認同與贊許的一個群體。由此可見,教師的合理評價對小學生的寫作效果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然而,想要在寫作教學中對小學生的作品作出合理評價,我們就必須要走進小學生的內心世界,對其思維方式以及思想價值觀念等進行科學、全面、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在寫作教學中因材施教,對不同層次學生的作品做出中肯的評價以及相應的鼓勵與幫助。比如,倘若一個向來不寫作文的學生提交了自己的習作,盡管其中漏洞百出,但是對他來說,這仍是值得鼓勵與贊美的巨大進步;相反,倘若一個寫作成績向來優異的學生卻提交了一篇字跡潦草、內容錯亂的文章,那么,我們便要認真、仔細地分析一下個中原因了。
與此同時,需要我們尤其注意的是,在評價過程中,務必要避免一些無意義且具有打擊性的字眼。比如,當我們看到一篇非常糟糕的作品時務必要認真想想這個作品究竟錯誤在表達形式還是語言運用上,并據此對學生提出鼓勵性的指導意見,而不是以一句“這個寫的太差勁了”“不及格,重寫”等草草收場。
總之,寫作對小學生以后人生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倘若能夠在此階段使之學會有感情的寫作,我們便能為其寫作以及語文學習、甚至是其他所有學科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使之能夠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獲得一往而前的活力與動力!
參考文獻:
[1]夏春梅.小學語文作文的生活化教學策略淺談[J].教師,2015(26).
[2] 陳慧敏.注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生本教育[J].吉林教育,2015(28).
[3] 強永蓮.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探索與感受[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5(9).
作者簡介:羊仲明,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甘肅省積石山縣居集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