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是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一個重要階段。良好閱讀習慣也不例外。但是目前,農村兒童的閱讀習慣是令人擔憂的。農村留守兒童更為嚴重。對此,本文根據我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了幾點看法:從激發閱讀興趣;明確閱讀目的;學會閱讀方法;課內外結合。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閱讀習慣;養成
一、 激發閱讀興趣
興趣是人特有的心理傾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影響閱讀活動的最直接、最活躍、最現實的因素。為了促使農村留守兒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是必不可少的。如今我們農村留守兒童的閱讀習慣不好,原因之一是興趣欠佳。培養農村留守兒童閱讀興趣的方式很多。比如,針對我們當地農村留守兒童,每月組織一次課內閱讀比賽活動,每學期組織一次課外閱讀比賽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養成的“要我讀”轉化為“我要讀”良好的習慣。
另外,教師可以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給他們推薦一些好的、不同的讀物,以正確引導他們的閱讀方向。例如,對于1-2年級的學生,其思維主要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可以將圖文并茂的讀物推薦給他們。對于3~6年級的學生,其思維已由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因此,可以推薦一些具有邏輯性、較為深入的讀物推薦給他們,以供閱讀。
二、 明確閱讀目的
當我們問到許多留守兒童:你為什么要閱讀這本書或者這篇文章嗎?讀了這本書或者這篇文章后,會對自己有哪些幫助?可調查結果不盡如人意。很多孩子在閱讀時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為什么要讀這樣的書或者閱讀這篇文章,也不知道會對自己有什么幫助等。因此,一談到閱讀,那么我們首先應該讓孩子明確閱讀目的。如此一來,不僅讓學生樂于閱讀,自主參與到閱讀中去,而且也給閱讀計劃、不少的讀物、閱讀方法的選定等一系列問題都找到了根據。這樣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成,必將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也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 教會閱讀方法
人們常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對此,為了使農村留守兒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作為教師的我們,也應教給他們正確的、科學的閱讀方法,讓他們有效的閱讀、快樂地閱讀,仔細品味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真正走進作者的內心,與作者產生共鳴。
1. 教會精讀和略讀。按照閱讀內容的需求,閱讀可大致分為精讀和略讀兩種閱讀方式。所謂精讀,即是對閱讀材料做全面的、精細的、較為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對作品的內容、文章結構、邏輯關系等各種細節都徹底通曉。為了對作品和知識點有深度的理解,可以通過反復閱讀、仔細揣摩等多種閱讀形式,推敲每一句話、每一個詞的具體含義。而略讀,從字面上來理解,就是不完全性的閱讀。其的特點是大體上把握閱讀作品的主要內容、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寫作技巧,將思考和閱讀的注意力集中幾個主要的問題上。通過瀏覽、跳讀等多種閱讀形式,不需要讀者對作品逐字逐句的閱讀,而是要舍去一些無關緊要的文章內容和細節。由此可見,后面這種閱讀方式雖然可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量,節省了閱讀時間,但是對閱讀材料理解的不太深刻。
2. 教會讀寫結合。閱讀的目的在于多積累知識,如何積累呢?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因此,我們要指導學生學會做讀書筆記,以鞏固閱讀的內容和效果。讀書筆記可以是小冊、卡片等多種形式。不僅如此,還要指導學生摘抄佳詞妙句,吟誦、領悟和記憶。通過閱讀之后,鼓勵學生寫閱讀心得。這樣,學生便能加深對作品內容、寫作風格等多個方面有一個較為感性的認識。
3. 教會讀思結合。在閱讀教學中,兒童想象較為豐富。為了讓他們更充分、更深刻的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內容。教師可以做以下的嘗試:留給他們充足的想象時間;創設安靜的教學環境,留給他們開闊的空間,讓他們在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境中,去馳騁想象。因此,為了達到學生和文章作者之間的心靈溝通,精神共鳴,要讓農村留守兒童養成讀思結合的習慣,通過與文本的對話,與作者的對話,與文中人物的對話等多種方式。換句話說,在閱讀中,讓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大膽質疑;當閱讀完后,掩卷而思,寫下自己的閱讀心得。
4. 教會相互交流。為了取得預期的閱讀效果,還須教師的正確引導、與同學間的探討和幫助。在閱讀過程中,他們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疑難問題。此時,教師要引導和鼓勵學生學會虛心向別人請教,不能不懂裝懂。另外,教師應該組織學生舉行閱讀交流活動或者探討會,引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探討交流閱讀方法、閱讀心得,可以從寫作技法的具體運用、鑒賞句詞等多個方面進行探討。當自己的觀點與別人發生沖突時,要鼓勵他們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但也要客觀地看待問題。如此一來,留守兒童便能從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總之,閱讀是一項長期的精神活動。它影響著農村留守兒童們個人的三觀。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是一個人終生的寶貴財富,也為他們今后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此,作為教師,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培養農村留守兒童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作者簡介:
蒲國光,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羅甸縣逢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