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課程游戲化精神的指引下,學前教育領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自由自主愉悅創造”已成為現代幼兒教育的主旋律,尤其是教學資源的延伸與拓展有效地提升了幼兒園的保教質量。鄉土資源是幼兒園教學資源的一部分,其呈現形式眾多,內容也較豐富,包括自然資源、人文歷史、社會發展資源等各個方面,對進一步推動幼兒園的課程建設具有積極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幼兒園;鄉土資源;開發與利用
一、 前言
教學資源對教學效率以及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較大的影響作用,而農村幼兒園普遍存在著教學條件簡陋、教育資源缺失等問題,這就直接影響到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其實細細品來,農村幼兒園也并非一無所有,它也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它的周邊環境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比如自然資源、人文資源、風土人情等等,這些資源如果能合理地運用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不但能豐富幼兒園的教育資源,同時也能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的發展。那么如何有效的開發和利用這些鄉土資源,則是當前教師們迫切需要關注的問題。
二、 鄉土資源課程開發與利用的價值
(一) 有助于提升教學效率
農村幼兒園開展的集體教學活動大多集中在室內進行,雖然有一部分教師能夠借助多媒體的手段將一些真實的場景再現在課堂上,但大多數教師的教學活動僅僅是參照教材進行,這就導致教學內容過于枯燥,不能很好地激發幼兒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作為教師,如果能夠將鄉土資源應用到教學活動中,讓幼兒與生活中可能會接觸到的事物產生共鳴,促進幼兒從感性認知逐漸轉變為理性認識,提升其學習興趣,從而提升教學效率。
(二) 有助于創新教學模式
農村幼兒園有著城市學校所沒有的鄉土課程資源,這些資源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育素材。在對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期間,教師的知識面會得到擴展,其教研能力也會有所提升,促使鄉土氣息的教學文化得以形成,而這一點可以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將各種鄉土資源應用到教學活動中,能夠促使課程建設更具有獨特性,以便于形成特色校園,從而使幼兒具有較高的學習興趣。
三、 鄉土資源課程開發與利用的方法
(一) 加強學習轉變教師觀念
首先,強化教師對鄉土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意識,通過各種培訓活動宣傳強調鄉土資源課程開發的必要性。在各種教研活動以及教學競賽活動中,講解或是直接展示開發鄉土資源課程的方法。借助這些活動的開展,促使幼兒教師能夠構建鄉土資源課程開發與利用意識。其次,加強對鄉土資源課程開發的關注度,對教師的開發活動給予指導以及必要的支持。最后,定期組織鄉土資源課程的展示活動,確保活動開展有組織、有規劃、有記錄、有反思,同時對教師的教學活動進行評價分析,有效提升鄉土資源的利用價值。
(二) 分層落實提升教學質量
首先,教師需要熟練掌握鄉土資源課程的教學內容,引導幼兒關注前期經驗準備與積累,指導幼兒進行粗淺的自主嘗試學習。其次,彈性安排教學活動的時間和場地,指導幼兒初步了解各個階段的學習內容。最后,在鄉土資源課程開發與利用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實際結合教學內容開展各項活動。例如,在進行《夸家鄉》主題活動中,教師讓幼兒在家長的陪同下,參觀家鄉的美景,品嘗家鄉的美食,從而激發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在此基礎上,將課程與鄉土資源進行有利的結合。
四、 鄉土資源課程開發與利用的途徑
(一) 在自然與人文資源中拓展幼兒視野
首先,對于自然資源的利用。基于區域的差異性,只有開發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資源幼兒才能夠有熟悉感,才能夠切實的引起幼兒的共鳴。例如,在春天到來時,各種花草樹木開始生長,教師可帶領幼兒到自然環境中進行觀察,感受自然的魅力,從而指導幼兒進行繪畫活動,由此提升幼兒的繪畫能力。其次,對人文資源的利用。結合本地區古村的特色人文環境,為提升幼兒對于家鄉的了解與熱愛,我們指導幼兒收集各種民間故事、民間游戲或民風民俗等,開展“民間游戲大比拼”“民間故事會”等活動,不僅激發了幼兒對鄉土資源課程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更好地將鄉土元素與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相融入。
(二)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積累幼兒的經驗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根據幼兒的認知特點,幫助幼兒將已有的生活經驗運用到學習活動中,從而促進幼兒能力的發展情感的提升。每位幼兒都有其獨特的生活經歷以及家庭環境,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將這些已有的體驗與感悟進行有效融合和提升。例如:在大班語言活動《小貓釣魚》中,教師創設了相應的故事情境,不僅使幼兒對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時也讓續編的故事更豐富,最重要的是通過活動讓幼兒懂得了一些道理,比如: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否則什么事都做不成功;還有,知錯能改就是好孩子等等。
(三) 在各種實踐活動中發展幼兒的能力
大自然是一本活的教科書,幼兒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的經驗,從而產生表達的欲望,我們抓住周邊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資源,帶領孩子走出幼兒園,走進大自然,讓幼兒在親身經歷中獲得直接的感知和經驗,為幼兒創設交流的機會,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我們把發展幼兒語言能力融入于幼兒游戲、外出參觀等活動中,充分發揮本土資源的教育意義,春天我們帶孩子走進大自然,讓幼兒充分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機,春意的盎然有趣,春風的細致入微,春雨的溫婉綿長。同時,為了讓幼兒體驗“一年之計在于春”的豐富內涵,我們組織幼兒開展了一系列的種植活動,讓他們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實踐,如松土、選種、種植、移植等,在做每一項工作時,我們都給幼兒做仔細的講解,使幼兒知道這種勞動叫什么,為什么要這么做;我們還特意多選幾種種子,讓幼兒觀察比較。孩子們在描述中竟然會說:“有的像橘子瓣、有的像小沙粒,……”發芽了,長葉了,他們觀察得更仔細了,興趣更濃了。通過種植與照料花草,幼兒生活內容豐富了,思路也就開闊了,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活動讓孩子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陶冶了情操。夏天,我們帶孩子來到果園里進行采摘活動,看著果園里碩果累累的景象,品嘗著梨子、葡萄美味,孩子們個個感慨萬千,流連忘返。秋天我們和孩子們一起來到田野里,共同感受豐收的氣息,體驗豐收的喜悅。冬天我們帶孩子來到老街,孩子們的腳呀常被那巷子深處飄出的一陣陣羊肉,扣肉的香味所勾住;孩子們為了表達自己對家鄉的熱愛,還自己編撰了一個小快板,“焦溪的古橋怎么樣?焦溪的古橋彎又彎!焦溪的古街怎么樣?焦溪的古街長又長!焦溪的梨子怎么樣?焦溪的梨子脆又甜!焦溪的葡萄怎么樣?焦溪的葡萄圓又大!焦溪的扣肉怎么樣?焦溪的扣肉有營養!焦溪的羊肉怎么樣?焦溪的羊肉能養生……”在不同的季節里,組織幼兒開展不同形式的戶外活動,不僅讓幼兒了解了季節的特征,同時更增強了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懷。
陳鶴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會是知識的主要源泉。”可見鄉土資源本身蘊藏著無限的生命力,只要有心,生活中的任何一項材料都可能成為獨特的教育資源。《綱要》中也明確指出:“城鄉各類幼兒園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下基礎。”通過對鄉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時,使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得到了發展,同時也拓寬了教師的教學思路,培養了孩子們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未來我們將繼續充分挖掘鄉土課程資源的優勢,邊實踐、邊反思、邊完善、邊提煉,努力構建具有本園特色的鄉土課程,用心營造具有鄉土特色的園所文化。
參考文獻:
[1]王翠蘋.鄉土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現狀調查研究[D].河南大學,2012.
[2]張曉玲,郭慶麗.農村幼兒園鄉土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調查研究[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4,13(16):10-13.
作者簡介:
是靜娣,江蘇省常州市,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焦溪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