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參加社會大課堂的學習已經成為北京地區中學生的必修活動。對于社會大課堂基地資源的開發深度和廣度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本研究立足于社會大課堂中課程資源的重要性,探究社會大課堂課程資源的開發途徑,力圖以課程吸引學生,提高學生在社會大課堂活動中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社會大課堂;課程資源;開發途徑
一、 研究背景
2008年9月1日,“北京市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活動正式啟動。作為一個平臺,社會大課堂旨在整合利用校內課程和社會資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為主要內容,本著服務學校課程、服務學生、服務教師的原則,借助北京市豐富的人文和自然資源為中小學生提供安全的活動環境和適合的教育內容,為學生集體或個人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外、校外課程學習和實踐學習創造條件(賈美華,2011)。可以看出,開發社會大課堂基地的人文和自然資源的深度和廣度直接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但是,在最近幾年的社會大課堂活動開展中,很多學校和資源單位沒有充分開發可利用的教育資源,以本校為例,社會大課堂活動常停留于參觀、教師講解的模式,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活動效果不好。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中探究社會大課堂課程資源的開發途徑。
二、 研究設計
本研究以本校從2015年9月到2017年12月初一到初三年級學生參加的所有社會大課堂活動為研究對象,研究問題是:社會大課堂課程資源的開發途徑有哪些?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訪談法和觀察法。通過訪談參與社會大課堂課程資源開發的教師、資源單位人員和第三方課程資源開發企業、學校領導,了解并歸納本校社會大課堂課程資源開發途徑。此外,通過觀察開發過程,總結每種途徑開發出的課程資源特點。
三、 研究結果
在本研究中,本校從2015年9月到2017年12月共組織學生進行了19次社會大課堂活動,這些資源單位類型多樣:既有市級和區級統一要求的社會大課堂資源定點單位,也有本校自主選擇的特色單位;既有展示中國歷史的文明古跡,也有本土文化鮮明的地方企業。課程資源的多樣化為開發途徑多樣性奠定了基礎。研究發現,目前社會大課堂課程資源開發途徑主要有五種,具體如下。
1. 資源單位單獨開發課程資源
本研究中,很多資源單位在成為社會大課堂制定基地時已經自主開發了課程資源并形成了任務單。有的資源單位按照學段劃分,分別設計了小學、初中、高中任務單;有的資源單位按照學習內容劃分,設置了不同主題的任務單。這類課程資源特點是:內容簡單,操作簡單。對于大多數的學生而言,其學習難度都是可以接受的。
2. 本校教師單獨開發課程資源
這類途徑是為了開發更適合本校學生實際學情的課程資源。例如,本校教師先初步參觀北京天文館,然后結合教材相關內容,選取了館內部分資源進行開發,形成了任務單。這類課程資源特點是:特殊性。也就是說,這類任務單適合本校學生的學情,但對于其他學習程度的學情而言,可以提供借鑒意義。
3. 第三方企業單獨開發課程資源
針對部分社會大課堂資源基地,學校使用了某文化傳播公司開發的專題類課程資源學習手冊。這類課程資源的特點是:專業性強,信息量大,學習難度大。但同時,學生參加這類活動時,學習時間也比其他類活動的時間增加很多,例如,學生利用兩天的時間在中國科學技術館系統學習并完成手冊。
4. 資源單位和本校教師合作開發課程資源
部分社會大課堂資源基地為了系統提升自身的教育力量,采取了與校內教師共同開發課程資源的方式。例如,某資源基地與本校合作形成了以下開發模式,如圖1所示:
由圖1可以看出,活動前,本校教師與資源單位工作人員溝通,共同開發出任務單;活動中,本校各學科老師進行知識講解,指導學生完成任務單;活動后學生分享學習成果,進行拓展活動。這類課程資源的特點是:系統性和普適性。系統性是指這類課程資源貫穿于整個活動前、中、后;而普遍性是指開發的課程資源不僅適合本校,也更適合其他大多數學校和學生。
5. 資源單位、第三方企業和本校合作共同開發課程資源
當資源單位和本校教師合作開發的課程資源還需要進一步系統化、規范化、普適化的時候,第三方企業就融入了其中,形成了三方合作的局面。第三方企業具有專業的課程資源開發團隊,其對基地資源的挖掘深度、對課程設計的整體布局,都比本校教師和企業人員具有更專業的能力。例如,在對本地特色企業參觀學習時,本校教師、企業人員和某文化傳播公司合作,多次溝通并進行樣本前測,最終形成了一個學習手冊。這類課程資源的特點是:系統化、規范化和普適性。規范化主要指這類課程資源內容的深度、廣度都更具有梯度性,編排成規范的學習手冊。
四、 總結
在本研究中,社會大課堂課程資源的五種開發途徑各具特點,但都對學生參與社會大課堂的學習起到了促進作用。當學生手拿任務單,有目標地尋找相關知識、提高了學習效率。此外,教師們也逐漸成長為課程的研發者,促進了專業發展。但是,除了本研究中發現的五種途徑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開發途徑?此外,如何評價這些課程資源的有效性,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賈美華.課程開發實踐指南——基于北京市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資源[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吳麗娟,北京市,北京市順義區仁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