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基因,對譯者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討論翻譯時,譯者不能僅僅關注文本或語言,應該進行文化轉向。社會文化包含了語境因素、歷史因素、傳統因素、政治因素等等。各個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響著譯者。社會是歷史變化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會誕生不同的社會環境,自然會帶來不同的政治背景。政治因素對譯者起著不容忽視的影響。本文著眼于中國的翻譯,重點關注近代、新中國時期以及改革開放之后社會文化中的政治因素對譯者翻譯的影響。
關鍵詞:譯者;文化轉向;政治因素
一、 引言
譯者在進行翻譯工作時并不是一個“空白人”,他擁有獨立的思想,而他的思想是社會文化的產物。社會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基因,會影響一個民族的氣質、精神、信仰和思維方式。社會文化對譯者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及譯者對社會文化的理解都影響著譯者,在翻譯時,由于譯者在很大程度上會收到社會文化的影響,會不由自主地將自己的意識形態注入翻譯之中。而且,這種影響是歷時的,具有時空特殊性。因此,毋庸置疑,在討論翻譯時,我們不能僅僅關注文本或語言,而應該掙脫束縛,采取文化轉向,考慮社會文化這一重要的影響因素。
社會文化包含了語境因素、歷史因素、傳統因素、政治因素等等。各個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響著譯者。其實,譯者受制于社會文化因素,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比如,《紅樓夢》的霍克斯譯本和楊憲益譯本有很多不同之處,因為他們的母語文化不同,詞匯和語法也大相徑庭,所以即使用同一種語言來表達感受和體驗,最終的效果也不同。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因素造成不同的譯者對同一文本的翻譯不盡相同。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要同時考慮原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正如孔慧怡所言:“翻譯應該是兩種文化的力量在各個層面都同時運作的時候,也是譯者最自覺地進行文化協商的階段。到底哪一種文化的拉力占上風,很大程度取決于譯者自覺或不自覺的文化定位。”而在眾多的社會文化因素中,政治因素無疑要求譯者考慮譯入語國家的政治文化。
二、 政治因素的影響
本文以歷時軸線為中心,著眼于中國的翻譯,重點關注社會文化中的政治因素對譯者翻譯的影響。社會是歷史變化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會誕生不同的社會環境,自然會帶來不同的政治背景。各個國家皆是如此。“1815年維也納會議后,梅特涅掌權的奧地利保守政府極端排斥法國大革命帶來的民族自由之風。以積極筆觸描繪大革命領導者的《丹東之死》恰恰與當時的官方意識形態格格不入。”(許,2009:147)為了使劇本順利過審,只得對劇本大刀闊斧的刪改。《丹東之死》變為劇本,這屬于翻譯三大類之一的符記翻譯,這一典型事例證明了政治要求對翻譯作品的犧牲。
在中國近代那個亂世期間,很多翻譯家為了強國救國而翻譯。梁啟超起初致力于翻譯史政、法律等書,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后,梁啟超前往日本開始從事政治活動,思想也隨著改變,開始強調翻譯政治小說。他希望“通過翻譯政治小說來直接參與社會政治斗爭,以使全國之議論為之一變。”(陳,2000:102)
在新中國之后,我國對蘇聯文化幾乎全盤接受,翻譯了大量的蘇聯文學作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當時,人們弘揚紅色文化,崇拜保爾·柯察金這樣的無產階級者,因此熱衷于翻譯和閱讀這本書。而在這個時期,很多譯者的翻譯面貌發生了變化。比如,翻譯大師許淵沖,他的翻譯生涯可以分為三段,最初他沉浸于翻譯經典英文作品和法文作品。但到“文革”期間,他主要翻譯毛澤東詩文。“文革”之后,他醉心于翻譯中國的精粹,向世界展示中國的文學魅力。這些變化都反映了政治背景和文化思想對許淵沖選擇翻譯文本的影響。
在改革開放之后,國家強調開放、互通與交流。隨著國門開放逐漸擴大,人們的思想也慢慢開放,對各類文學作品越發接受。“出版社在一定程度上放寬了對外國文學作品的審查尺度。當代一些重要的、提出或涉及敏感的意識形態問題的作品得以翻譯出版。”(施,1998:83)可以看出,“譯者不同的時代背景、教育背景、生活背景、個人經歷以及意向中的讀者群和讀者的能力預計和要求,都直接影響譯者在翻譯活動中的思維模式和對文化成分處理的方式。”(馮,2008:2)
三、 總結
“一本譯作的生命在于能否被主體文化所接受和改造,譯者的文化定位在譯作的傳播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王,2000:111)的確,這一點在政治因素上反映得淋漓盡致。正如上文所論述的,如果一本譯作與政治文化相融,那么便可以取得長久的生命力。但是,如果與政治文化相克,可能在翻譯之初便會被扼殺。由古至今,無數的事例都印證了政治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翻譯。從翻譯作品的選擇到翻譯的過程再到翻譯作品的省查校對,無不受制于政治因素。政治因素作為社會文化之一,它對翻譯的影響也是社會文化影響翻譯的縮影。社會文化舉足輕重,對翻譯的影響不可估量。誠然,翻譯的本質就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翻譯實踐的過程中必然存在兩種文化的碰撞,因此,引進外國文獻必然會受到譯入語文化的影響。因此,在進行翻譯實踐以及評估翻譯作品時,甚至,在開始翻譯實踐之前,必須考慮社會文化因素。
參考文獻:
[1]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馮慶華.母語文化下的譯者風格[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3]施康強,譯或不譯的取舍標準——一個個案分析[A].見:金圣華主編.外文中譯研究與探討[C].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1998:83.
[4]王玉括.譯者的選擇與主體文化的制約—— 兼評《翻譯·文學·文化》[N].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109-111.
[5]許鈞.翻譯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俞佳艷,上海市,上海海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