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廣,“合作學習”這一理念漸漸得到廣泛認可,其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更加普遍。但是,倡導“合作學習”的課堂卻存在著諸如“合作不實”和“合作無序”等將導致合作學習出現負效應的問題。本人就地理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常見的誤區及增進“合作學習”的有效性進行初步探索。
關鍵詞: 地理;合作學習;有效性
一、 地理課堂中“合作學習”常見的誤區
1. 為合作而合作的形式主義。鏡頭一:課堂上,教師布置學習任務:“以前后桌4名同學為單位,共同思考亞洲被哪一些大洲、大洋所包圍?”現階段我們所提倡的合作學習是建立于每個人自主學習的基礎之上,通過相互之間探討與研究實現對新知識的深度思考,在這一過程中逐步提高個體的學習能力、改善學習習慣?!扮R頭一”所反映的知識內容并不復雜,學生只需閱讀地圖稍作思考即可得到答案,以小組形式探討問題反而降低了課堂學習效率。
2. 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不當。鏡頭二:教師參考教室中的座位分布共有8列的情況,以2列合并構成一組的方式,將全體學生劃分為4個小組,要求每組研究討論不同的學習任務。“鏡頭二”中的教室,其學生座位分布是按照常見的“秧田式”來進行排列的。這樣一來每個小組中從前往后便有6排學生,共計12名成員。這會導致同學之間相隔較遠從而無法有效溝通探討的局面出現。這樣的“合作學習”事實上仍然是同學的自主式思考。
3. 合作學習中的地位不平等。鏡頭三:在一次課堂教學中,共有2次小組共同思考探討的機會,對地理十分感興趣的A同學獨攬了全部的學習任務,而小組中的其他成員則幾乎沒有參與。A同學在整節課中都作為該組代表進行匯報,匯報成果也體現出了很高質量。針對這一情況,其他小組成員感到失落或不滿,小組學習氛圍也顯得死氣沉沉。
因為每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等都存在著或大或小的區別,學習習慣與學習效率等出現明顯差異性是很常見的現象。“鏡頭三”里積極活躍的A同學從始至終作為該小組中的“代言人”,而表現欲較低的學生的存在感則完全被掩蓋,甚至一部分學習效率低的學生有可能會成為濫竽充數的南郭之輩。教師們在日常教學中必須高度重視這一種典型的合作學習中的地位不平等的現象。
二、 增進“合作學習”有效性的措施
有效合作的課堂不僅僅只是座位排布形式的調整,也不單單只是討論進行得熱火朝天、而應該具備一定的基礎構成要素。一是“目標趨向”:指的是每個小組應建立一個成員們共同努力的學習目標,在整個過程中所進行的思考與溝通都緊緊圍繞著這一目標;二是“個體盡責”:指小組中每一位同學都有義務分擔相應的學習任務;三是“群體互依”:指劃分出來的學習小組作為一個整體,要依靠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來實現小組的學習目標;四是“多維互動”:指小組成員之間、師生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的多維度交往活動;五是“成果分享”:指學習成果通過交流與他人分享。為了更好地提高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合作學習這一環節的有效性,本人認為需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1. 確定開展合作學習的內容
合作學習方式更適合在比較復雜或者高難度的學習任務中運用,才能更好體現其優點。(1)具有綜合性的復雜內容。在重視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新環境中,一些學習任務由于具有復雜性與綜合性,僅僅依靠學生個體往往不能解決。這時合作學習這一環節就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團結合作用集體智慧的結晶來迎接挑戰。(2)學生對于知識點的學習認識存在分歧的內容。當學生在地理課堂上對于地理原理和知識的認識過程中出現不同看法時,教師不必急著講解分析,不妨引導同學們積極展開討論收獲更好的教學效果。(3)答案不唯一的內容。事實上由于我們的認識仍存在局限性,針對許多復雜地理問題還不能夠提出十分肯定的解答。對于這類答案不唯一的問題應秉持開放性態度引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通過各種各樣的思想之間的碰撞找到思路,探索解決問題的道路。
2. 選擇合作學習的常用模式
(1)知識競賽型:通過開展地理知識競賽活動來檢查學習成效,將課堂內容轉換變為更富有趣味的比賽試題。在所學知識為背景以及教師作為評判員的條件下進行答題游戲,通過最終成績可衡量各個同學的學習任務完成質量。(2)觀點辯論型:針對課堂內容中出現的不同意見,不妨將看法相似的學生聚集在一起,分為若干個方陣組織(以正反兩陣營為主)展開辯論活動。小組成員根據課堂所學或查詢課外資料等搜集有利于支持該組觀點的論據。持有不同觀點的小組之間進行激烈的辯論,爭取營造出“百花齊放”的學習局面。值得注意的是結論相對而言并不是最為重要的,更應該重視的是同學們在這一過程中所得到的學習經驗與合作精神。(3)整體切塊型:面對知識量大且難以理解的學習任務,可以將這一繁重的總任務適當劃分為幾個部分,通過組織不同小組學習研究不同部分,在教師的指導下最終進行各組的研究成果交流匯總,拼接構成系統的知識結構。
3. 加強對合作學習過程的管理
合作學習是使得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翁,但這并不代表著教師就退出課堂的舞臺,而是更好地承擔監管與協調的職責,發揮合作學習責任人的作用。
(1)協助小組劃分。合作學習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就是小組劃分。每個小組的組成要充分考慮到個體的性格、學習能力以及興趣愛好等各方面差異。并在小組成立后,通過自我舉薦或互相推選的方式任命組長、記錄員以及成果匯報員等,明確每一名成員在小組中負責的角色。(2)制定合作規則。教師需要和學生一起商議討論出有效的規則制度,合作學習必須在遵守這些討論協商完成的約定,有效避免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難以控制的局面,使合作學習效率降低。(3)及時解決問題。合作學習的優勢在于為同學們提供了開放性的學習環境和自主性的學習空間,而在此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也會比起傳統教學課堂來得多。因而教師要在時刻關注各組學習研討進度和現狀的情況下,給出適時的指導與安排。(4)評價學習成果。教師可以在合作學習開展前事先設計好相關評價表,在實際學習過程中針對小組合作情況、小組成員參與程度以及最終的匯報成果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全面衡量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學習效果和學習效率。
合作學習對學生的個人能力和協作能力的共同發展有很大幫助,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在競爭愈發激烈的當今社會更需要全面型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更加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鍛煉。合作學習為鍛煉提升獨立思考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能力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平臺,值得在不斷改進的基礎上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普遍推廣。
作者簡介:
陳虹,福建省福安市,福安市城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