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日本式老年人照護方式和養老院管理模式,未來可能會被更多的中國人所接受
2016年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73.5歲。日本人是83.4歲,相差了近10歲。但實際上,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大城市居民的平均壽命,已經與日本非常接近。中國如何應對即將到來的大規模“老齡化”浪潮,其中又蘊藏著哪些商機,是走在“銀發經濟”前列的日本企業所特別關注的。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北京事務所所長堂之上武夫告訴我。他在對比了中日老年人的生活情況后,得出的結論是,差不多歲數的老年人,日本老年人的生活自理和運動能力都會更強一些。
這可能與日本老人多住在社會化的養老院有關。日常生活的起居洗漱。養老院會盡可能讓老人自理;實在有困難的話,護理之余,還會幫助他們恢復自身的行動和運動功能。使之生活逐漸趨于自理。
中國目前則以“家庭養老”為主。子女工作忙的話,常常會請個阿姨照顧,老人因此比較依賴阿姨,阿姨也會盡可能不讓他們動手。其結果是中國老年人行動能力略差。生活質量不如日本老人。
在堂之上看來,這既體現了中日文化的差異,也意味著日本企業的商機。“隨著中國養老的日益社會化,日本式的老年人護理方式和養老院管理模式。未來可能會被更多的中國人所接受”,堂之上說。
日立電梯中國公司總裁水本真治,在北京、上海和廣州工作了近40年,對中國社會的變化有親身體會。在他眼中,中國日益迫近的老齡化。也帶來了新的市場機會。
比如,三四十年前中國建造的多層居民樓,很多都沒有安裝電梯,而當時住進去的中年人。如今已經是80歲上下了。別說五六層樓,就是三四層樓,爬起來也不輕松。為舊居民樓加裝電梯,方便老年人出行,就是一個有中國特色的特殊商機。
水本告訴我,日本雖然老齡化更加嚴重,卻幾乎沒有電梯加裝方面的業務。這主要是因為,無論城鄉,日本人更喜歡居住在兩層小樓里,無需電梯。東京市中心的高樓,數量本來就沒有北京上海多,而且也基本都裝了電梯。
水本的公司已經在上海市普陀區為一棟有40多年房齡的舊居民樓裝了電梯。住在較高樓層的老年人因此常常能夠下樓走走,外出買菜,反響很好。水本得到的統計數據是,光上海市就有4000個小區、約16萬臺加裝電梯的需求。在廣州,他們幾乎承接了60%老舊住宅加裝電梯的業務。
關注中國市場的日本企業已經意識到,中國的老齡化問題與日本有很多共性,同時也有中國自己的特點。使用日本的領先技術,再考慮進中國人的特殊需求。提出中國式解決方案,是未來在中國市場制勝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