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的“告狀”行為是學齡前兒童社會性發展中的一種表現。產生幼兒告狀行為的主要因素是幼兒的道德認知水平、道德情感發展水平等諸多因素。如何處理好幼兒的告狀行為關系到師生之間與生生之間的關系,對幼兒的性格與品格的形成與發展都有一定的影響。本文圍繞如何處理好這種“告狀”行為進行闡述,旨在促進兒童健康的成長。
關鍵詞:幼兒;告狀;教育;行為;思維;習慣
幼兒告狀行為是司空見慣行為,幼兒處于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心理認知能力還不完善。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能夠多多關注這一現象,切不可忽略。幼兒的告狀行為表面上看是幼兒之間存在一些摩擦,其實假使處理不正確的話可能會造成幼兒的性格、品質在一些方面受到挫折。因此,教師要能夠正確地去處理這一現象,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和品質,繼而更好地讓幼兒健康地成長。
一、 保持良好心態,寬容對待告狀行為
有研究發現,處于3~6歲年齡階段的幼兒普遍喜愛告狀,有些孩子甚至會喋喋不休地說個不停。這樣的現象在幼兒園中普遍的存在,而且有女孩多于男孩的現象。此時,作為教師首先要善于傾聽幼兒表達的東西,保持良好的心態,寬容對待兒童的告狀行為。其次,教師要通過告狀進一步了解幼兒之間產生矛盾的原因,繼而更好地與他們親近,促進幼兒的社會實踐能力。幼兒在幼兒園處的時間較長,教師便成為了他們最信任、最可靠的人。因此,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遇到幼兒告狀,教師要學會傾聽,耐心地聽幼兒說,鼓勵他們要學會處理與他人之間的矛盾,幼兒會覺得自己受到了教師的重視和尊重,也會因此變得更加自信與勇敢。當然,這時教師也會因此受到幼兒的尊重和喜愛。除此之外,教師在傾聽時切不可打斷幼兒的話,要用微笑和關愛的眼光讓他們得到放松,繼而更好地幫助幼兒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小問題,讓他們更好地去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學會與他人交流與合作,養成良好的習慣。通過這種教學方式,長期以往,相信幼兒良好心理品質和成長會得到有效地改善。
二、 借助告狀行為,促進幼兒語言思維
幼兒階段的學生有些口齒不清,語句不通順,句子不完整,很難向他人表達自身的情感,這時教師要學會猜測和理解幼兒的意思,當然也有的幼兒在幼兒園保持“沉默”,不愿與他人交流,也就更談不上什么告狀行為了。反之,還有一些幼兒在告狀時表達能力較強,說話有根有據,條理清晰。因此,教師可以從幼兒的告狀行為中了解到幼兒的語言思維能力,繼而更好地促進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言語對兒童心理的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這種影響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兒童的心理活動和與人交流的能力。因此幼兒在告狀的過程中通過表達能更好地讓教師發現自身語言表達能力的缺陷,繼而更好地去鍛煉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當然,教師在解決幼兒矛盾問題時要能夠以一種友好、團結、謙讓的態度去讓幼兒進行調解、說服與仲裁。所以在對待幼兒的告狀問題上教師要能夠站在幼兒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抓住時機讓他們去提高自身的語言表達和思維創新能力,繼而讓幼兒為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 給予明確答復,化解幼兒之間摩擦
幼兒告狀是司空見慣的,關鍵是教學如何處理這樣的現象。我們知道,這樣的告狀現象說明幼兒之間存在某種矛盾。教師在處理這類問題時要能夠抓住重點,要能夠清楚地判斷孰是孰非,讓學生知道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教師也要給出明確的答復表明自己的態度,否則會讓幼兒覺得教師對這種事情漠不關心,不利于良好紀律的形成。當然,教師在處理這類問題時要能夠區別對待,不能說做錯事的人也要得到表揚,教師要給出明確的答復,化解幼兒之間的摩擦與不和。在沒有查清楚問題之前,教師不能冷落告狀的幼兒,更不能斥責他們,切不可挫傷了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也不利于他們健康人格的養成。除此之外,對于犯錯誤的幼兒也不可嚴厲斥責,要讓他們自身去體會自己所犯下的錯誤,要鼓勵他們主動承擔錯誤,知錯能改仍是好孩子。老師還可以組織幼兒看電影、講故事,讓他們通過活動去體會集體的重要性,在活動時還可以提高他們的認知水平和能力,養成互相謙讓和相互交流協作的能力,也有利于緩解幼兒之間的摩擦與不和,繼而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班集體。
四、 培養幼兒獨立性,減少幼兒告狀行為
獨立性是幼兒在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為幼兒園的老師,要能夠冷靜、沉穩地處理幼兒的告狀行為,當然其最終的目的還是培養幼兒的獨立性,繼而減少幼兒的告狀行為。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通過組織幼兒觀察影視動畫、聽故事等活動,讓他們在欣賞的過程中明白獨立的重要性,有目的地引導幼兒評價其中人物的行為,對于其中值得學習的行為要以此為榜樣,繼而更好地去豐富幼兒對獨立的認知度,提高他們的辨別能力,減少幼兒的不良行為。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通過談話、討論等形式,讓幼兒去想辦法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繼而更好地提高幼兒獨立處理能力和判斷是非的能力。當然,教師還要教授幼兒學習一些簡單的生活禮貌用語,學會謙讓與交流,在幼兒園對幼兒有目的地進行訓練與指導,一定程度上培養幼兒判斷是非的能力,提高他們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提高他們的獨立性,減少幼兒的違紀行為,共同營造一個溫馨的班集體。
總之,解決幼兒的告狀行為需要教師在教學時要能夠悉心傾聽幼兒的傾訴,以一種尊重、理解孩子的態度去對待,而不應該采取一種暴力的行為讓幼兒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要學會引導得當,繼而更好地提高對幼兒的教育效果。除此之外,它更需要幼兒能夠學會以一種謙讓的態度去與人交流與合作,要能夠欣賞到其他幼兒身上的閃光點,繼而更好地去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參考文獻:
[1] 徐彩華.淺談幼兒親社會行為培養問答[J].幼兒教育,2026(11).
[2] 黃芳.淺談幼兒分享行為養成中環境的作用[J].基礎教育研究,2015(12).
[3] 徐琳.從幼兒的獨占心理看分享教育[J].教育導刊,2016(11).
[4] 劉晶波.幼兒分享教育的價值與實踐改進[J].學前教育研究,2015(12).
作者簡介:劉洋,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觀音寺鎮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