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時代對人才要求不斷提高,培養具有良好素質和競爭力的新型人才,成為當代基礎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探究性教學逐漸被廣大師生所接受和認同,探究性教學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探究性教學倡導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改變以往以教材、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積極性以及發揮教師教育的引導性、輔助性,促進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能力和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促進教師教學業務能力的提升,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課堂實效。
關鍵詞 高中歷史;探究性教學;以生為本;課堂實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9-0047-02
“探究學習”的倡導者施瓦布強調“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的方法”,注重培養“創造力”。我國學者任長松把“學校課程中的探究性學習”界定為:學生圍繞一定的問題、文本或材料,在教師的幫助和支持下,自主尋求或自主構建答案、意義、信息或理解的活動或過程。歷史學科的探究性教學,是在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引導學生自主參與、積極探究,對歷史史料和歷史問題進行探討和分析,得出科學的歷史結論和歷史認知。探究性教學使得學生自主了解和思考人類歷史,掌握一定的歷史學習方法和歷史認識論,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一、探究性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的情況
探究性學習是新課改的一個重要舉措,在歷史教學課堂中,探究性教學作為一種與傳統教學不同的新手段,給課堂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增加了歷史課堂的活力與趣味性。但是,探究性教學在歷史課堂中的實際應用卻是有限的。受到教學傳統和教學習慣的影響,我們的歷史課堂多數還是以老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滿堂灌”式教學為主。現在廣東的大部分高中都是將學生進行篩選分類,將一部分成績好的學生安排到重點班,將剩下大部分成績一般的學生安排到若干個普通班。對于少部分在重點班的學生,他們的成績優異,基礎知識踏實,思維相對活躍,在歷史教學課堂中運用探究式教學是比較適合這些學生的,所以往往探究式教學在重點班中得到較多的應用。但是對于大部分在普通班的學生,他們的成績一般,基礎知識相對薄弱。歷史老師想調動這些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興趣,可是大部分學生怯于與歷史老師進行互動,害怕回答錯誤,害怕在班上出丑,探究性教學往往容易出現冷場的局面。又由于這些學生的歷史知識僅限于課本,探究性教學要挖掘一些課本之外的東西,對于基礎一般的普通班學生,探究性教學是要花費大量時間去思考問題的,歷史老師又常常擔心課堂進度慢了,完成不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因此,往往會舍棄費時間的探究性教學,選擇直接快速的“滿堂灌”式傳統教學。由此可見,探究式教學在大部分普通班歷史課堂上的應用是十分有限的,也是非常低效的。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高效地運用探究性教學的方法
(一)學會放手,以生為本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學習過程中的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師可因勢利導把教學過程導向預定目標的教學策略。以生為本,其實質就是讓我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成為學習的主人,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正如美國著名家庭教育家斯賓塞所說的:“教育中應該盡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盡量多些。”告別滿堂灌的課堂模式,留足時間給學生思考,創造機會給學生表現自我。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感受到學習是一種輕松而快樂的活動,這樣才能讓學生喜歡和投入于以生為本的探究性教學中去,從而打造以生為本的高效課堂。
(二)重在把控,師為主導
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教師的根本職責在于“引路”,而不是代替學生或背著學生“走路”。施教主動,貴在引導,妙在開竅。高中學生大多數是未成年人,思維和心智都尚在發育中,其發散思維發達,如果完全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容易就像無頭蒼蠅一樣,漫無目的。因此,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是十分必要。教師要能熟悉本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探究能力,為他們的發展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擔任信息的提供者、課程的建設者、活動的組織者、過程的指導者和推動者;教師還要能熟練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以輔助歷史教學和探究活動。老師在教學活動中擔任的是引路人的角色,老師應該在恰當的時候發揮其對學生的指導作用,設置一些導向性和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及時對學生的回答作出評價和鼓勵。另外,老師通過引導和激勵,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活動的自我組織程度。
(三)結合學情,因材施教
現代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才,而學生由于自身身體和心理因素、家庭環境因素不同,學生是有個性的、有差異的。因材施教的實質就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實質就是要進行分層教學。現在,很多學校根據學生的智力特點,把學生分成了實驗班、普通班,這也是一種實施因材施教的做法,由于學生的智力水平參差不齊,根據學生的智力特點進行分班教學,這樣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當然,這樣貼標簽式的分層教學也是有弊端的,容易挫傷一些在普通班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但是只要班主任和家長給予適當的引導,總體上這樣分層教學是利大于弊的。因此,在實施探究式教學時,要針對自己所任教班級的特點進行因材施教,這樣量身定做的探究式教學才能落到實處,打造高效課堂。對于基礎知識扎實、思維活躍的實驗班,主要給予思維性引導,側重能力的全面提升;對于基礎知識一般的普通班,主要給給予通俗性引導,側重夯實基礎。
(四)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一堂成功的歷史課往往是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的。單一的教學方法容易使歷史課堂顯得單調枯燥,很難調動學生投入課堂的興趣,因此只運用一種教學方法的探究性教學課堂是低效的。學會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探究性教學,有利于高效地發揮探究性教學的效果。在探究性教學的課堂中,我們常用的歷史教學方法有這幾種:問題導向法、角色扮演法、小組合作法、情景教學法等。問題導向法和小組合作法是探究性教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教師在運用問題導向法時應注意問題的選擇。好的問題是課堂成功的開始,問題的選擇對探究性學習非常重要。教師必須精心挑選問題,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以激發學生學生求知的欲望;同時,問題的設置還要適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能力水平,太難的問題會使探究無法進行下去。另外,問題要符合教學目標又要新穎,答案呈開放性,有探究價值。教師在運用小組合作法時注意探究教學活動要面向全體學生,兼顧能力強和能力一般的學生,使小組成員們齊心協力、團結合作、共同發展。歷史課堂具體運用哪些教學方法,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時間、班級學情等情況而定。總之,無論運用哪些教學方法,要使探究性教學真正落到實處,教師要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主動為學生構建一個平等、開放、民主的課堂環境,重視學生的參與和體驗,放手讓他們開展自我思考、自主探究的活動。
三、結束語
高中階段的學生從事歷史學習中,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是關鍵。高中老師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要以生為本,教育教學中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歷史知識的實踐研究,根據時代的新要求,改變傳統教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高中生對歷史現象的感悟、知識的歸納、材料的掌握,從而為新時代培養合格人才。
基金項目:此文章是市級課題《高中歷史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實踐研究》的組成部分,課題編號:17-109。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現代教學論發展[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
[2]任長松.新課程學習方式的變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J].電化教育研究,1997:3?4.
[4]宋達.新課程改革下高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的有效研究[J].新課程(下),2017(10):30.
作者簡介:陳潔敏(1987-),廣東茂名市化州人,大學本科學歷,從事高中歷史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