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飛
摘 要 文章主要從五個方面來分析了基層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困惑。
關鍵詞基層教師;歷史;教學困惑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9-0095-01
步入高中教學已近三年,如何提高教學質量是擺在眼前的困難。三年來對學生測驗次數有15次以上,可是每次的平均分也只在36分至53分之間波動。紅分人數五六十人中最多有兩三個,80%以上的時候紅分率為零。而這個成績在平行班中還是進了前五名。我感到非常困惑,歷史課的教學效果為什么如此不佳。我覺得可能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學生實際知識儲備甚微
作為一所縣城高中,近三年來的錄取分數未超過200分,低時甚至不到140分。2012年錄取分數為137分,而這個分數中至少有40分的體育成績,也就是學生的文化分不到100分,平均每科10多分。我任班主任的那個班200分以上的學生僅有12名,250分到260分的有2名,其余的都在200分以下,甚至還有兩名學生的成績不到100分。這樣的狀況在我們學校,25個班中就有22個。雖然說歷史是文科,但對于許多歷史知識的掌握還是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我曾經在提問一名學生時就碰到這樣一個問題,那名學生剛在前面背了老子的哲學思想:“道是世界萬物的本源”,我問了一句:“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源是什么?”他就怔怔地看著我,半天回答不上來。我覺得從道是世界萬物的本源到世界萬物的本源是什么?像這種知識的遷移應該是沒有多少思維含量,但類似的問題答不上來的學生在我們學校比例近20%。這不能不讓我感覺到對教學的堪憂。
二、新課程高中歷史教材編寫難度大
岳麓版教材按專題編排,讓知識具有較強的系統性,但與初中知識點脫節,同一內容存在被割裂不完整的現象,給學生的學習增加了難度。如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政治史和經濟史上都提到1985年戈爾巴喬夫就任蘇共總書記,蘇聯開始進行經濟改革。經濟改革阻力重重,轉向政治改革,經濟史中選取經濟改革內容,改革從根本上觸動了經濟體制,打破單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許個體經濟存在。然后講了改革中存在的問題,政治改革則一筆帶過。而政治史對經濟史的內容一筆帶過。政治改革中,戈爾巴喬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路線,改革的指導思想發生根本改變。蘇聯取消了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實行了多黨制,因為政局逐漸失控,民族紛爭迭起,各派政治力量激烈爭斗,一些加盟共和國先后脫離了蘇聯獨立,蘇聯迅速走向解體。雖然兩本教材各有側重,但是這種做法卻不利于學生對事件的整體把握。另外,岳麓版教材中,存在對同一個事件不斷換表述方法的現象,這也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如中共八大提出的黨和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經濟史表述為“把中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政治史表述為“國家的主要任務已由解放生產力變為發展生產力”;文化史表述為“全國人民的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
三、枯燥的歷史知識與學生的學習興趣矛盾
學生的學習帶有很強的功利性。雖然說課改改了很多年,但目前社會與學校受成績這根指揮棒調控,學生考試分數的高低仍然是衡量學生的非常重要的指標。說句實話,雖然說以史為鑒,但在現實中我們的歷史在學生心目中應該屬于過去的事情,教師在教學中也未把教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相聯系,說白了,書本上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是脫節的,在這種情況下,學習的唯一目的就是應考。中考時歷史開卷考,大多數教師采取應付的態度,完成教學任務,導致學生平時上課時學習態度上就沒有閉卷科目認真。中考時,學生帶的書,卷子一大堆,東翻翻,西找找,看得出平時對歷史的學習是沒有興趣可言的。面對高中歷史枯燥而深奧的知識,學生沒有興趣,導致在處理這些問題時無法做到得心應手。
四、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手段的脫節
新課程背景下,成功的歷史教學課堂不應該是教師演講,直接把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事無巨細地告訴學生。而應該是教師引導學生收集史實或者上網查閱資料,引領學生閱讀材料,讓學生從材料中得出結論。學生的基礎并不扎實,很多中學的歷史事件全然不知,而有的內容考綱里作了要求,因為中學教材有,高中教材要么一筆帶過,要么只字未提。像這些內容需要教師進行補充,還有一些內容在教學目標里要求學生掌握,而教材上卻只字不提,有的內容教參上把它作為重點、難點,而教材上只是一筆帶過。這就需要在教學中呈現大量資料,而大量的史料和歷史背景僅靠傳統教學也無法完成,而我們學校現實的狀況是你想上一節使用多媒體的課非常難。學校里除了幾個班有多媒體外,對于大多數的班級就只能采用一根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
五、現代教學資源匱乏
新教師對網絡上的知識無法甄別,前幾天我收了一套2014年新課標的高考題,同一個問題卻搜索出兩個版本的解析。兩套答案都是解析版的,對同一題目的解釋完全不同。如這道題:人性是先秦以來一直討論的問題。基于對人性的新認識,宋明理學家主張“存天理,滅人欲”,他們認為人性本善習遠。A.本質是善B.本質為惡C.非善非惡D.本善習遠【解析】本題考查了宋明理學。旨在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再認再現的能力。A、B兩項分別為先秦時期儒學代表孟子和荀子的觀點,與題目中的人物“宋明理學家”不符,故排除;宋明理學家在繼承孟子“人性本善”的觀點基礎上認為人的行為仍與“善”存有較大差距,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另一種【解析】“存天理,滅人欲”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顥、程頤提出的道德修養目標,保存心中的天理,消滅人的欲望。即可知他們認為人性本惡。一開始我的想法同第二種解析相同,但看了第一種覺得第一種也有道理,這樣我就不知該從哪方面去思考這個題目了,網絡上類似的例子很多,真希望能建構起一個學習交流平臺,讓我們這些一線的年輕教師能有一個交流的機會,解決教學中的疑惑。
作為一位年輕教師,教學工作上存在著教學經驗的不足,在知識結構,知識體系上也有欠缺。我將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學習與教學相關的理論知識,向老教師學習,豐富自我的知識,爭取做一位優秀的高中歷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