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者的任務是既要激發兒童的信心和自尊心,也要對學生心靈里滋長的一切錯誤的東西采取毫不妥協的態度。” 批評是我們在教育過程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手段。運用得好,可以啟迪心智,讓學生改正錯誤,獲得進步;反之,則會傷害學生的心靈,產生隔閡,激化矛盾,適得其反。那么,如何用好“批評”這把雙刃劍來鞭策學生成長呢?下面結合自身教育實踐,談談我的做法與體會。
關鍵詞 巧用批評;助力成長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9-0247-01
一、理解尊重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心智不成熟的學生。我們要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犯錯的學生,真誠地去幫助他們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對于學生非原則性的錯誤,我總會降低聲調,先問清原因,聽學生辯解,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進行批評教育。
二、及時公正
學生犯了錯,及時處理能達到防微杜漸的效果,但在未全面調查了解事實之前便主觀臆斷,妄下結論,不留情面地批評,往往只會欲速而不達。班主任應該耐心地核實情況,冷靜地分析原因,然后再來決定是否批評,如何批評學生。
一次課間活動時,幾位學生跑來告狀:“小雅把小濤的數學書撕了!”加上小雅平時留給我散漫任性的印象,于是不容分說便把她叫來數落了一頓,還責令她把撕掉的那一頁書粘好,可小雅卻很不服氣地走開了。之后的一節課她也一直低頭不語……按捺住心中的不快,我不禁意識到自己沒有公平妥當地處理好這件事,撕書的背后肯定另有原因!經過調查了解,原來是上數學課時,小雅違反課堂紀律,被數學老師批評了一通,同桌小濤以此幸災樂禍地嘲笑小雅而被撕書。于是,在放學前我找到合適的機會,分別對小雅和小濤進行了批評教育。我先對自己武斷的言行向小雅表示歉意,接著擺事實、講道理,告訴她任性的后果以及面對嘲笑更好的應對方法。教育她要用實力證明自己,只有良好的表現和成績才能改變別人對你的看法,真正贏得敬重。小雅這回欣然地接受了批評。小濤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們互相道歉,并主動留下來把書粘好了。
三、正面引導
高年級的學生自我意識增強,有了“愛面子”的心理,老師的批評不能過于簡單直白,不能過于刻薄、絕對,批評學生的話要慎重,要堅持正面引導,特別是對逆反心理較強,對老師的批評很敏感的學生,我們不妨旁敲側擊,給予積極的暗示。小琳是個懶散且逆反心較強的女生,作業經常偷工減料不訂正。一次,我抓住出水痘在家休養一星期的后進生小麗堅持交作業這個契機,在班上進行了不點名的批評:“至今還有一位同學的作業拖拉未訂正!可更讓老師感到欣慰的是小麗同學,她雖然生病不能來學校,可是她自覺主動一天不落地讓同學幫她交上做得工工整整的作業。小麗真是好樣的!老師和同學們一定會盡力幫助她,相信她一定會取得更大的進步!”通過表揚小麗積極端正的學習態度,既教育引導了大部分學生,小琳也在別人不知不覺中訂正好作業,一下課就主動地交到辦公室來。我向小琳投去了信賴、期待的目光,“你能及時認識錯誤,端正學習態度,太讓我感到高興了!我就知道你的悟性不差!相信你的作業也會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能做到嗎?”小琳感激地望了我一眼,使勁地點了點頭。
四、耐心等待
俗話說:三分教育七分等。學生從認識錯誤到真正改正錯誤有一個過程,甚至中間還會出現反復,批評教育不能要求一蹴而就,要相信學生,允許學生犯錯,要善于從中捕捉到細微的變化,點滴的進步,耐心等待,批評學生的同時不忘鼓勵,給予希望。
后進生小軍學習糟糕,貪玩好勝,脾氣倔,是學校有名的打架大王,大家都嫌棄他。當小軍被分到我班上時,他三天兩頭地打架惹事,沒少挨我的批評,我也為他感到著急、氣惱不已,但從未放棄他。小軍每次打架之后,我總是幫他總結教訓,讓他明辨是非,教他如何理性處理同學間的糾紛,同時不忘肯定他的點滴進步,經常教育他“愚蠢的打架是得不償失的!聰明的人要學會保護自己,用知識來武裝自己。你腦子并不笨,你若能把玩鬧打架的勁頭用到學習上,從明天開始鼓勁加油,邁開步子,你一定不會比別人差!老師期待你的進步!”我還加強與其家長的聯系,爭取家長配合,共同鼓勵小軍在學習上積極進取,爭創佳績。經過一個學年不懈的努力,小軍各科成績均有了很大的起色,打架的次數也越來越少了。學期末他被評為學校的“進步之星”。每次遠遠地望見我,小軍總是很有禮貌地主動打招呼問好。小軍其實是多么可愛的孩子啊!信賴,讓批評充滿希望!等待,讓批評更有魅力!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一個好的教師,就是在他責備學生,表現對學生的不滿,發泄自己憤怒的時候,也時刻記著: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滅,而應‘充滿情和愛。”飽含感情和期待地開展批評,會給學生帶來信心、力量和積極的影響,學生會自然而然按老師的希望去做,使批評發揮其積極作用。總之,在批評學生時要多講究一些策略,多點愛心,多點信任,多點耐心,才能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楊國義.關于小學教育教學管理問題的幾點思考[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5(03).
作者簡介:陳勇華(1977-),男,漢族,籍貫: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學歷:本科,畢業院校: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職稱:小學語文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教育、農村小學中高年級語文聽說讀寫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