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梅 ,張 琮 ,王 濤 ,郭 浩 ,吳志剛
(1.臨沂衛生學校,山東 臨沂 276005;2.臨沂市環保局,山東 臨沂 276000)
在生活相對富裕的今天,人們對營養與健康十分關心,在吃的方面舍得花錢,但吃得“好”并不意味著吃得“對”。營養不足與營養過剩,都會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顯示:全國18歲及以上成人超重率為30.1%、肥胖率為11.9%,6~17歲青少年超重率為9.6%、肥胖率為6.4%,這一現象在經濟發達地區尤為突出。與此同時,營養不良導致的消瘦依然存在,青少年消瘦率為9.0%,且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更嚴重。面對嚴峻形勢,2017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強調營養是人類維持生命、生長發育和健康的重要物質基礎,國民營養事關國民素質提高和經濟社會發展。同時,明確指出要加強營養科研能力建設,開展學生營養改善行動,指導學生營養就餐,對超重、肥胖學生進行干預,2020年實現學生肥胖率上升趨勢減緩,2030年實現學生肥胖率上升趨勢得到有效控制的目標。為更好地指導我校學生營養就餐,筆者在對我校學生體質指數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個性化地進行營養干預,效果顯著。
從臨沂衛校及其他衛校隨機抽選1~3年級在校生3 526人,年齡 15~17歲(2000、2001、2002年出生),其中男生 829人,女生2 697人。學生來自臨沂市各縣區,主要為農村生源。
1.2.1 測量法 由經過培訓的調查員使用校正后的電子體重秤測量學生身高、體重、體質指數。要求:受試者赤足、立正姿勢,穿輕薄衣服,軀干自然挺直,兩眼平視前方,耳屏上緣與兩眼眶下緣最低點呈水平位。
1.2.2 問卷調查 設計調查問卷,內容包括體重異常年齡,個人飲食習慣,家庭經濟狀況,家長和個人對營養重視程度,營養知識掌握情況等。發放問卷3 526份,回收問卷3 362份,有效回收率為95.35%。
采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的7~18歲兒童營養狀況BMI評價標準進行評價(見表1)。

表1 7~18歲兒童營養狀況BMI評價標準(部分)
(1)營養狀況出現兩極分化趨勢,消瘦、超重和肥胖并存;不同年級中職生消瘦率: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超重率和肥胖率: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

表2 不同年級、性別中職生營養狀況比較[n(%)]

表3 中職生營養狀況比較[n(%)]
(2)統計學分析發現,中職生營養狀況與全國平均水平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消瘦率、超重率、肥胖率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見表 4),且無性別差異(P>0.05)。

表4 沂蒙老區中職生營養狀況與全國平均水平比較(%)
一年級新生消瘦率較高,這主要與學生大多來自經濟欠發達的沂蒙老區,家長及個人營養知識匱乏,不良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膳食結構不合理有關。該年齡段的學生處于青春期的中期階段,是生長發育突增期,新陳代謝快,活動量大,學習負擔重,所需能量及營養素較多,若攝入不足,極易造成營養缺乏。另外,形體認知偏差以及受減肥廣告影響而盲目減肥等原因,也會導致學生出現營養缺乏、消瘦等情況。二、三年級學生消瘦率明顯下降,而超重和肥胖比例呈上升趨勢,這可能是因為學校食堂飯菜種類較學生家庭豐富,而學生也有了經濟支配權,會吃零食、熱量較高的快餐,喝含糖飲料等,同時中學緊張學習壓力的釋放,也是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
4.1.1 課程設置滿足學生需要 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把營養與膳食課程作為各專業的必修課,并安排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學期。雖然營養與膳食課程需要其他課程作為基礎,但由于其知識簡單易懂,故符合目前中職生認知水平。
4.1.2 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 利用信息化手段,如班級QQ群、微信群、云班課等,發揮互聯網優勢,由專人定期推送相關營養知識,針對家長有關營養與健康的問題進行解答,在對學生進行營養知識普及的同時,也讓家長的營養知識水平得以提高,配合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開展趣味性和實用性強的營養知識競賽,利用宣傳欄、廣告機等媒介進行宣傳。
4.1.3 成立體重管理社團 體重管理社團作為學校常態化管理社團,由學校團委、營養課教師共同管理。針對體重異常者,利用體重管理軟件、膳食管理軟件等進行管理,為接受體重管理的學生建立紙質和電子檔案,記錄其自參加社團后膳食、營養、體質等變化。同時,組織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如營養論壇、辯論賽、演講比賽及情景模擬賽等,在普及營養知識的同時充分挖掘和調動學生積極性與主動性,督促學生從我做起,關注體重與健康,關注科學膳食與合理營養。
4.1.4 個性化膳食指導 對消瘦、超重和肥胖學生進行膳食情況分析與評價,開展一對一指導,并幫助其制訂膳食計劃,改變不良飲食習慣,逐步建立自信,養成良好的飲食與運動習慣。在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幫助和指導的同時,讓學生學會計算能量和營養素需要量,根據體質變化及時調整食譜,修正膳食計劃,控制體質指數。同時,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消瘦和肥胖對健康造成的危害,引導其形成正確的營養與健康觀,改變個人飲食習慣,實現由吃得“少”和“好”向吃得“對”轉變。
4.1.5 提供“私人定制”的飲食服務 臨沂衛生學校實施封閉式管理,學生周一至周五均在學校食堂就餐,學校餐廳除提供安全和豐富的飲食外,還設立營養配餐服務窗口,在營養教師指導下,對體重異常的學生開展“私人定制”服務,如訂餐配餐、食物重量分析等。此外,還應提高餐飲管理和從業人員營養知識水平與烹飪技術,使食物的采購、加工、調配符合要求,讓學生吃得舒心、吃得健康。
在受試學生中,隨機(忽略性別和年齡)選取100名體質指數過低的學生和100名體質指數過高的學生,分別設為實驗組和對照組。通過6個月的營養飲食干預,對比初始數據與干預后體質指數變化,體質指數過低、營養不良的學生BMI值平均提高了1.82,而體質指數過高、肥胖的學生BMI值平均降低了3.11;而仍保持測試前期飲食習慣的對照組學生BMI值則無顯著變化。
沂蒙老區中職生體質指數異常比例較高,營養不良情況突出,而經濟欠發達、營養知識匱乏、不良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是主要原因。實施干預措施,對控制和預防體質指數異常十分有效,可以盡早實現《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提出的健康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