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戈
久久為功,兩個“久”的疊加,形象地說明了做好一件事需要長時間堅持的道理。將這一思路推廣到科技創新領域,那些謀求在科技領域有所作為的中國企業同樣需要建立起久久為功的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敢于嚼硬骨頭,做長時間苦熬的準備。
作為一個追趕型經濟體,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一直奉行“快馬加鞭”型的發展模式。然而,在當今世界日益復雜的競爭環境下,中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在保持原有“快馬加鞭”型追趕模式的同時,更要在相當廣闊的領域建立起久久為功的理念。
如今,中國幾乎所有的科技創新型企業都使用著相同的發展模式,即利用現有的科學知識和發達國家已經成熟的技術,通過進行一些適應性修改,或者部分優化、集成,從而在中國巨大的市場上構建出新的商業模式。這種發展模式的成立有賴于全球化競爭格局下的分工配合。那些擁有新技術的企業首先在本國內生產新產品,但隨著新技術的標準化與普及化,市場逐漸飽和,產品的利潤開始下降。這時,擁有先進技術的企業不得不借助于技術轉移來彌補技術創新時花費的研究開發成本。而在此過程中,后發市場上對該產品的需求劇增,技術創新企業便開始在距離市場更貼近的國家進行直接投資,利用其市場規模和相對低廉的勞動力謀求利潤最大化。
因此,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這仍將是一種最常見的科技創新模式。在這種發展模式下,“快”是最核心的競爭力。與此相對,那些信奉“久久為功”并立志于經過長期努力和積累,從而進行更具多元創新和突破性技術創新的企業,則很可能因技術更迭或過高的投入而錯失發展良機。事實上,即使頗具規模和研發能力的企業,也不敢貿然進行這樣的技術創新。
但是,中國科技創新企業從“快馬加鞭”型轉變為“久久為功”型發展是必然的。一方面,全球化趨勢逆轉。由于巨大的貿易不平衡,以美國為代表的,曾經在全球化進程中占盡便宜的發達國家,必然會改變過去擁抱全球化的政策,限制跨國公司向中國技術轉讓,一些具有高壟斷性的技術或原器件的獲取將不再像過去那樣容易。另一方面,中國正在某些領域逐漸完成趕超進程。在一些領域,發達國家也沒有太多的技術可供引進,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若沒有在某些技術領域的實質性突破,那么企業和整體經濟的發展前景也將受限。基于這兩方面原因,國家必須鼓勵和支持企業進行“久久為功”型的技術創新,而這也是一些企業發展自身的所需。
當然,這樣的轉型也是艱苦且極具風險的。以華為自主研發芯片為例,2004年華為成立海思,并于2009年推出海思K3V2芯片,但因質量問題成為市場笑柄。然而,華為硬是咬緊牙關,又經過5年的努力,從2014年開始持續推出芯片,每一代都有新的進步,最終成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成熟產品。事實證明,華為的“久久為功”型創新理念幫助其從技術的追趕者成長為技術的開創者。▲
(作者是央視財經頻道評論員)
環球時報2018-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