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圓的認識》是關于概念教學的一節展示課。通過教學本課,我的收獲頗多,感慨也不少。下面我從準備和上課兩方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關鍵詞】圓 分析 認識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6-0122-02
首先是對這次展示活動的準備。《圓的認識》是屬于幾何概念的教學。在課的設計上我緊扣“概念教學”這一主題進行設計。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的教學模式:1.從日常生活出發感知圓
——自主探究畫圓——認識各部分名稱——探索圓的特征——解釋應用;2.情境創設提出自行車輪為什么要設計成圓形——操作討論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了解圓的特征——畫圓——首尾照應解決問題。通過幾次試教,發現第一套方案更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曾一度的想超越教材,不依照教材呈現的順序來進行教學,其實,對于教學我自己陷入了一個誤區——為創造情境而去創造。這并不符合我們教學的宗旨。我們的教學,可以異彩紛呈,但是應該給學生呈現最自然的,最易接受的方法,刻意的裝飾只能是“東施效顰”,適得其反。
在試教的過程中,同時我也深感研究教材的重要性。平時一堂課,上過了也就過了,最多自己對某些成功或失敗處進行反思。而在集體研討時,才知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知識點,甚至是教師提的每一個問題,說的每一句話都值得深究,如果給無限的時間,研討也將會是無限的。
第二,關于課堂教學的體會:基于各方面的準備,我在教學中充分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并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掌握圓的畫法及圓各部分的名稱,特征。學生獲取知識興趣濃厚,積極主動。具體有兩方面完成較好:
一、從生活實際引入,并在進行新知的探究活動中密切聯系生活實際。
課的開始,我學生由套圈游戲展開研究,深刻感受到圍成一個圓玩該游戲的公平性。接著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的圓,使他們了解在自然現象,建筑物,工藝品中都能找到圓的足跡。并在圖片中,感受到圓是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圖形。接著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形的物體。在實際應用中呈現了一些與現實生活常見的物品,讓學生感受圓在生活中的應用。最后討論套圈活動的設計的原理,解釋圍成圓套圈的原因。使學生具體的感知數學應用的廣泛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了學習目的教育。
二、恰當地處理教材,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探討圓的特征是本節課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設計了幾個環節循序漸進:
1.讓學生邊學概念邊探討特征,通過完成書上的“練一練”,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索半徑的某些特征:在同一個圓內,半徑不止1條,所有的半徑都相等。這一環節較好的突出了學生動手、動腦、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的教學理念,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培養。
2.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圓的的特征,利用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探討同一個圓內的特征——①在同一個圓里,有無數條半徑,有無數條直徑。②在同一個圓里,半徑的長度都相等,直徑的長度都相等。③同一個圓里的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半徑的長度是直徑的一半。④圓是軸對稱圖形,它有無數條對稱軸。
學習過程中,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運用多媒體生成動態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我發現教材提供的材料都是以靜態的方式呈現的,而知識的發生與發展往往歷經了由質到量的動態變化過程。動態材料比靜態材料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師就要想方設法地將教材中的靜態材料變成動態的材料來吸引學生。
在教學中,我制作了多媒體教學課件,在認識圓、畫圓環節不失時機地播放動態畫面,提出了相應的問題,學生在觀看后,經過小組的探討,解決了問題,從而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就這樣輕易地解決了,大大減低了教學的難度,學生接受起來也更容易一些。可見動態的生成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認識到教學中要不斷的盡心探索與反思,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教學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談一談值得思考和改進的地方:
1.利用圓規畫圓的環節:教學還不夠細致,在巡視時感覺學生畫的很好,基本上沒有什么問題,但在鞏固運用時發現有的學生沒有掌握畫圓的方法,特別是沒有在畫的過程中認識、領悟到:半徑的長度也就是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圓的半徑決定了圓的大小。
2.關于如何讓學生作到有效的操作還是把握不住,需要了解學生操作水平以及多給學生更多的操作訓練。
作者簡介:
邵蕓菲(1989.10-),女,漢族,江蘇常州人,本科,中小學二級,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