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成虎
【摘要】高中數學課堂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有效的交流互動,而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是師生互動配合的一種重要形式,并且是高中生應該具備的能力。因此教師應該格外重視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并鼓勵學生在課堂中提出問題,進而通過教師講解或師生共同探究來解決問題,進而為高效課堂的順利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初高中數學 提問 問題意識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6-0132-02
高中數學課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而這些的培養需要教師和學生的配合與交流,那么這就要求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及時發現問題并將問題反饋給教師。因此提問能力在學生學習高中數學的過程中非常重要。而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課堂提問能力,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創造提問環境,培養問題意識
教師要使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提出問題,首先要創造一個平等、融洽的課堂環境,具體來說,教師要轉變課堂“權威者和主導者”的角色,主動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并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提問,進而,逐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養成自主提問的良好習慣。
例如在學習“等差數列”時,我首先在黑板上寫出如下幾行數:(1)1,2,3,4,5;(2)2,4,6,8,10;(3)2,5,8,11,14;然后,引導學生思考這每行數字之間的關系,并鼓勵學生大膽的提出自己的問題,比如:有學生提出:“數字之間的差都是一樣的,第一行的差是1,第二行的差是2,第三行的差是3,我們是不是可以通過這些差來表示這一行中的其他數字?”該生的問題雖然沒有新意,但能讓我順利的引出教學內容。所以,我進行了鼓勵??梢?,這樣通過實際的數學題來推動學生提出問題的活動,不僅能夠給學生營造提問的環境,也能讓學生在自主提問中逐漸形成問題意識。
二、設計問題情境,引發探索興趣
引發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是培養學生提問能力的前提和基礎。這就要求高中數學教師在講解數學問題時,要著重設計問題情境,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產生探索某個問題的動力和積極性。也就是說,只有學生對某個問題感興趣,才會積極動腦思考問題,進一步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
例如在學習“幾何概形”時,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即:小明和小花在進行射箭比賽,規定小明射在小圓內則小明獲勝(如圖所示),而小花射在小圓外則小花獲勝,求二人誰獲勝的概率大。學生被比賽射箭的情境所吸引,就會紛紛開動腦筋思考如何計算二人獲勝的概率。如某學生提出問題:我認為二人獲勝的概率與小圓和圓環各自的面積大小有關,是不是可以通過求二者面積關系來求出概率呢?通過該同學提出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繼續思考幾何圖形的面積與概率之間的關系,從而學會幾何概型問題。由此可見,創設問題情境可以促使學生思考問題并提出問題,進而,也有助于高效數學課堂的構建。
三、傳授提問方法,訓練提問能力
高中數學教學內容繁多,這要求數學教師要合理的利用課堂上的每一分鐘。而如果學生在課堂上頻繁提問或者提出無效的問題就會導致課堂時間被浪費,同時學生的提問能力也無法得到提高。因此,教師必須向學生傳授正確的課堂提問方法,糾正錯誤的或無效的提問,并注重在課堂上訓練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還是以學習“等差數列”為例,如某學生通過觀察黑板上的三行數字后,提出這樣的問題:“三行數字都屬于等差數列。而每行數字中都有2,是不是說明等差數列中必須包含2這個數字?”這個時候教師要告訴學生,數列中的每個數字都不是獨立的,因此考慮數列的問題時要從數字之間的關系出發而不能把單個數字與其他數字割裂開來,要認真分析和總結數列,才能提出有效的問題。并且在糾正學生提問方法后,教師要注重加強對學生提問能力的訓練。
四、評價提問情況,及時給予鼓勵
學生在提出課堂問題后,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太恰當,那么我們可以通過教師的評價和糾正,讓學生吸取經驗和教訓并改進提問方法,從而實現提問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不能忽視對學生提出問題后的評價和總結,更要對學生及時給予鼓勵和支持,從而使學生更加主動的去鍛煉提問能力,不斷改進不當之處,實現提問能力的提升。
還是以學習“幾何概形”為例,某學生又提出:“小明和小花獲勝的概率可能與小圓和圓環的面積有關?!睂W生提出問題后,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順著這個問題來思考,從而解決這個問題并學會利用幾何概形求概率的相關知識。而在解決完問題后,教師可以這樣來評價學生提出的問題:“某學生提出的問題非常關鍵,這個問題是我們利用幾何概型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突破口,證明這位同學認真思考而且在課堂上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大家應該向他學習!”通過稱贊和認可學生的提問,可以使學生產生成就感,并且對其他學生也會起到激勵作用。
總之,教師要善于利用各種有效的方式來鼓勵學生提問,使學生養成課堂提問的好習慣,并逐步提高學生的課堂提問能力。
參考文獻:
[1]彭魯.高中數學教學中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