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究是一種讓幼兒自己親歷獲得知識的過程,探究的過程也是幼兒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本文闡述了探究對于幼兒科學教育的重要作用,針對幼兒園教師在科學探究區域活動中如何進行組織、觀察、指導等開展了重點實踐和研究。本研究對激發幼兒科學探究的興趣,培養幼兒的科學思維、探究精神與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幼兒自主操作主動學習,并提升我園教師科學教育的專業素養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幼兒 探究活動 組織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6-0146-02
一、研究的意義
人類靠著探究不斷地向前發展,個人依靠探究適應社會、學會生存。探究是人的生存之本,熱衷于探究是幼兒的天性,好奇、好問、好探究是幼兒與生俱來的特點。我國也以教育法規的形式明確了以探究方式開展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研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現發現的樂趣”。因此,讓幼兒用探究的方式學習科學勢在必行,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組織與實施對幼兒的全面發展、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國家未來科技人才的培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研究的目標
依據現代科學教育培養幼兒科學素養的價值追求,結合本園實際,我們將本次實踐研究的核心目標定位為:激發幼兒科學探究的興趣,培養科學思維、探究精神與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幼兒自主操作主動學習。同時,提升教師科學教育專業素養。
三、科學探究活動的組織與實施
我園科學探究的組織形式包括主題背景下的集體探究活動、科學活動區中的小組探究活動、一日生活中的個體探究活動等,我們重點就科學探究活動區的組織開展了實踐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區域中的操作探究活動
(1)組織方式
我們將每周五上午的9:50-10:40確定為全園幼兒混齡參與的自主性科學區域活動,我們在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后,將不同班級、不同年齡的孩子按區域可容納人數進行合理安排,再以大帶小的方式組織孩子到各區域操作、探究、發現。為了讓孩子對各個活動區都有充分地感知,我們以四周為一個周期引導各個區域中的孩子自主進行區域輪換。
(2)區域設置
我們從3-6歲孩子身心發展特點和教師特長出發,充分利用園區環境特點創設操作探究的區域。經過三個學期的摸索、嘗試、調整、改進后,我們最后確定了十大科學探究活動區,如“自然探密”“嬉水樂園”“百變管道”“趣味玩篩”“沙池淘寶”“神奇拼搭”等十大區域,每個區域根據場地條件、操作設備和師資情況接納12-30名幼兒開展自主性區域探究活動,由區域指導教師進行該區域的環境創設調整和對孩子的觀察指導。
(3)制定計劃
計劃是工作的起始環節,是開展好活動的前提。由于每個活動區的孩子在四周的時間內是相對穩定的,我們要求老師首先要有明確的目標意識,要清楚活動區能發展孩子哪方面的興趣和技能,要確定每一次活動的指導方法和重點,尤其要知道孩子新到一個活動區時應如何指導。每個活動區的計劃都包含總目標、分次目標、指導策略等內容。
(4)建立規則
活動區是幼兒自由活動、自主探究的場所,為了保證區域探究活動積極有序地開展,幫助幼兒樹立規則意識,培養自律行為,每個科學探究活動區都依據區域內容、材料性質、操作使用方法以及區域環境條件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制定了相應的規則,如材料取放規則、合作規則、活動規則等。
(5)觀察指導
活動區從表面上看似乎是幼兒自己的活動,但實際上卻要求教師具備更高的指導技巧,需要教師細致、準確地觀察和了解幼兒,適時適度地發揮師幼間的互動作用,為推動幼兒的探究活動提供有力地支持和幫助。同時,教師對幼兒活動的觀察和反思,還有利于教師及時的對環境和指導策略作出調整,對幼兒的探究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游戲中的快樂探究活動
游戲是最適合兒童發展水平,最能滿足兒童需要,最能推動兒童實現最佳發展的活動形式。幼兒科學游戲是能夠讓幼兒獲得有關科學學習經驗的游戲活動,對幼兒學科學具有獨特的價值。我們在開展班級科學游戲的同時,還積極發動家長和幼兒一起參與科學游戲活動,如:在幼兒園組織的“溫暖童年·快樂游戲——親子科技游園樂活動”中,我們就設計了一系列蘊涵科學元素的親子游戲活動,讓孩子在快樂的親子游戲活動中感受到科學探究活動的有趣與玄妙。
(三)教學中的有效探究活動
教學活動是實施科學課程時占主導地位的教育途徑,我們的科學教育活動主要以主題活動的形式呈現。教研組有目的地遴選并確定了大量適合各年齡段幼兒用探究方式進行學習的主題和內容,如:“親親水世界”、“動植物總動員”、“我是小小科學家”等,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圍繞蘊涵某一科學概念、具有探究發現意義的主題進行有針對性的系統、深入、有層次的探究活動。
(四)生活中的隨機探究活動
生活中到處都有科學,“兒童的科學就在他們身邊”。我們園區戶外和周邊社區有豐富、優美的次生態環境,利用幼兒園內外的各種環境對偶發事件開展隨機的科學探究活動十分必要,如:近距離地觀察“金蟬脫殼”的遺留物、跟蹤觀察“狡兔三窟”現象等,老師們除了每天利用晨間活動、戶外游戲、餐后散步等環節引導幼兒有意識地進行觀察、感知、探究、發現外,還每周兩次開展走進社區、感受自然的觀察和探究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幼兒對大自然和動植物的熱愛、親近之情。
四、研究的成果
(一)激發了幼兒科學探究的興趣
科學探究需要好奇心,科學探究也最能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在幼兒的科學探究活動中,我們充分利用幼兒園良好的環境條件,創設生動活潑的自然探究環境,提供豐富有趣的物質探究材料,使幼兒自發的好奇心轉化為具有特定方向的好奇——對科學的好奇,進而產生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索。這種已經被激發起來的好奇心將使幼兒永遠保持探究和學習的熱情,也是終身學習的一種動力機制。
(二)培養了幼兒自主探究的精神
皮亞杰認為:知識是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在對周圍事物的探究中獲得的,學習是否有意義取決于幼兒能否將新知識與自己認知結構中原有的相關知識建立起實質性聯系。我們的科學探究活動不僅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孩子,老師們還引領孩子親歷提出問題—假設猜想—實踐驗證—得出結論的整個科學探究過程,培養了幼兒科學的思維、自主探究的精神與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滿足了幼兒探索與學習的本能需要,有效激發、挖掘了幼兒的探究潛能,促進了幼兒的發展。
(三)提升了教師科學教育的素養
教師是實施幼兒科學探究教育的重要組織者、指導者,教師的科學教育觀念和行為對本課題的實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課題組組織教師積極開展科學專業知識的學習和交流,如:身邊的科學現象分享活動、動植物知識介紹、聲光電、力學知識等學習??茖W探究理論知識的學習,不但豐富了教師的科學知識,建立了正確的幼兒科學探究教育的觀念,還幫助教師掌握了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基本方法,有效提升了教師隊伍的科學理論素養。
在實施探究性科學活動的過程中,我們深刻地體驗到探究性學習的核心和實質是把學習的權利歸還給幼兒,讓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在與環境的互動中主動建構知識,而不是通過教師的“教”傳授現成的結論,這種科學的教育觀應融入到幼兒園課程的所有領域,以使幼兒獲得更為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美] 阿林·普拉特·普萊瑞著,霍力巖等譯.《幼兒園科學探究教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
[2][美] 戴維·A·溫尼特,羅伯特·A·威廉姆斯,伊麗莎白·A·舍伍德,羅伯特·E·洛克威爾著,劉占蘭等譯. 《科學發現——幼兒的探究活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
[3]朱小鵑主編.《讓幼兒在探究中學科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09年6月第一次印刷
[4]張俊著.《幼兒園科學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6月
作者簡介:
吳欲曉(1971.7-),女,漢族,浙江省杭州市人,中級教師,研究方向:幼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