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芬
【摘要】在高三復習備考中,學生們會遇到很多沒有超出考綱范圍的“新題”,在正式的大型考試中,時間非常緊張,遇到“新題”在心理上對學生會帶來一定的壓力,如果思路不對,更會讓學生自亂陣腳,所以,如何打一場有準備的仗,老師們在備課上要狠下功夫,需要研讀更多的教材以外的專業書籍。
【關鍵詞】從性遺傳 母性效應 伴性遺傳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6-0171-01
在高三教學中,筆者發現題目中出現過從性遺傳和母系遺傳的題目,以信息題的形式出現,可能老師們以題講題就過了,但是如果能以知識點的形式告知學生,可能在解題的時候學生能更加如魚得水,信心百倍。
從性遺傳中所涉及的性狀是由染色體上的基因支配的,由于內分泌等因素的影響,其性狀只在一種性別中表現,或者在一性別為顯性,另一性別為隱性。例如,人類的青年時期禿頂,男性多見,女性少見。男性中禿頂對非禿頂為顯性,而在女性中則為隱性,所以雜合體男性表現禿頂,女性則正常。在動物中,某些綿陽的角的遺傳是從性遺傳。
例:綿羊的有角與無角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有角基因H為顯性,無角基因h為隱性。一只有角公羊與一只無角母羊交配,生產多胎:凡公羊性成熟后都表現為有角,凡母羊性成熟后都表現為無角。
(1)據此能否確定綿羊有角性狀的遺傳方式為從性遺傳, 為什么?有沒有為伴Y染色體遺傳的可能?理由是?(2)某同學打算利用多只有角公羊分別與多只無角母羊雜交,判斷有角性狀遺傳方式。請在上述事實的基因上,根據后代表現型完成推理過程。若____為從性遺傳;若____則說明是伴Y染色體遺傳。解讀:(1)根據雜合體的雄性與雌性所表現的性狀不同,還不能確定綿羊有角性狀的遺傳方式為從性遺傳,是因為伴Y染色體遺傳也有可能出現雜合體的雄性與雌性所表現的性狀不同的現象。又根據一只有角公羊與一只無角母羊交配,凡公羊性成熟后都表現為有角,凡母羊性成熟后都表現為無角,而有角基因H為顯性,無角基因h為隱性,若為伴Y染色體遺傳,后代公羊應全部表現為無角,后代母羊應全部表現為有角,與上述事實不符,所以綿羊的有角與無角沒有為伴Y染色體遺傳的可能。(2)多只有角公羊分別與多只無角母羊雜交,生產多胎:如果后代出現無角公羊,則為從性遺傳;如果后代公羊全部有角,而母羊全部無角,則說明是伴Y染色體遺傳。
母系效應是指子代某一性狀的表現由母體的核基因型決定,而不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從而導致子代的表型和母本相同的現象,如椎實螺的旋轉方向,椎實螺是一種雌雄同體軟體動物,一般通過異體受精繁殖,但若單獨飼養,也可進行自體受精。椎實螺螺殼的旋轉方向有左旋和右旋,當一個右旋的雌螺與一個左旋的雄螺交配時,F1代為右旋,F2也全為右旋但當左旋雌螺與右旋雄螺交配時,F1全為左旋,F2則全為右旋,F1的表型正反交不同,是細胞質遺傳的典型特征。但是正反交的F2個體都為右旋則不能用細胞質遺傳來解釋。對自交F3代觀察發現,不管正反交,F3代個體中右旋與左旋都按3:1的比例分離,符合孟德爾一對基因在F2代的分離比例,表明螺殼的旋轉方向是由細胞核中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的,右旋(D)對左旋(d)為顯性,只不過子代核基因型的表現型要延遲一代才表現出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應該在F2代出現的分離比推遲到F3代才表現出來?這跟椎實螺的受精卵卵裂有關系的,于是,無論子代的基因型如何,其外殼旋轉方向總是取決于母體基因型。正因為如此,基因型都為Dd的正反交雜種F1由于母本基因型的不同,導致了他們表現型上的差異。同理盡管F2代的基因型發生了1DD:2Dd:1dd的分離,但表型仍受F1基因型(Dd)決定,結果都呈右旋。F2代的基因型要到F3代才能表現出來,見圖所示:
由此可見,椎實螺外殼旋轉方向看起來很像細胞質遺傳,其實是母本基因型作用的結果。
從性遺傳和伴性遺傳的差異,伴性遺傳是指在遺傳過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狀由性染色體上的基因控制,這種由性染色體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狀的遺傳方式就稱為伴性遺傳。
綜上,從性遺傳和母性效應和伴性遺傳,在遺傳上都遵循孟德爾的分離定律,但是生物體在發育中會受到多方因素的影響,所以表現型也會出現一些特殊的性狀,命題者在命題時并沒有超綱,而是以變式的形式在考查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只是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更高,題目更加具有區分度和選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