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雙君 姜小麗 姜旭霞
【摘要】自從國家教育部印發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三年規劃(2013-2015年)》的通知后,我國職業技能競賽規模不斷增大,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對于高職院校來說,這是一個展示院校學科優勢與教育實力的一個良好平臺,不僅能夠讓學生得到充分的鍛煉,實力得到成長,而且在職業技能比賽成果到教學資源的轉化過程中,還能夠促進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實現教材的全面更新升級,深化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實訓機會,促進其職業素養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高職 技能比賽 專業課程教學 促進作用
【基金項目】本文系保定市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課題“以技能比賽引領高職院校專業教學的實踐研究”成果,課題編號:174037。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6-0237-01
高職院校,在中國大陸其范圍涵蓋專科、本科兩個學歷教育層次,以專科教育為主,而且高職教育與高校教育培養學術性研究型人才的目的不同,其教育目的是為社會提供具備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應用型人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1]。在高職院校中,開展職業技能比賽,能夠有效督促學生認真鉆研專業課程知識,并且提升專業知識應用水平,敢于在具備一定規模的平臺上展示自己的職業素養和能力,這對于學校專業課程教學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1.促進專業課程教學改革
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我國職業技能比賽的模式已經比較完善,競賽內容及標準也相對明晰,這為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教學提供了指導,讓學校能夠根據競賽標準和內容進一步明確學生技能培養的方向和標準,讓老師在專業課程教學設計過程中,能夠以此為核心,以職業技能比賽項目的內容入手,明晰教學重點,并且根據技能培養要求,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以努力達到比賽的標準。一般來說,職業技能比賽的衡量標準都是根據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來制定的,而且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更新。由此可知,高職技能比賽具有非常高的參考價值,學校可以根據職業技能比賽中的一些理念,開設新的技能性專業課程,然后再逐步完善課程訓練教授方法,以推動高職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發展。
2.實現教材的全面更新升級
在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教學中,限制教學水平提升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就是教材,由于教材編制難度大,因此其更新速度較慢,教材上的案例乃至圖片很多都不具有現實參考價值,而且大多以文字描述為主,內容相對枯燥,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說在會計專業課程教學中,教材上基本都是一些文字性描述,學生無法見到企業使用的原始票據,這樣不僅會導致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脫節,還有礙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而在會計技能大賽中,基于考核會計實務業務具有高仿真性,老師可以根據比賽的考核內容,綜合企業調研,收集原始的業務單據,并且可以通過整理后,根據教學發展需要編制成更符合企業財務管理實情的會計專業教材,應用到教學實踐中。這樣不僅有助于高職專業教材的全面更新升級,還有利于在實際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推動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2]。
3.深化校企合作,優化實訓條件
對于高職院校來說,職業技能比賽,是一個鍛煉并提升學生素養的平臺,同時也是學生展示自身實力的舞臺。而通過比賽,企業能夠更好地了解這個學校以及學生的相關情況,有利于推動校企之間的合作關系。學生可以通過比賽,及時地發現自己的優缺點,并根據發展需求不斷地督促自己彌補不足,有助于學生在日后學習中樹立信心,在日后就業過程中及時適應社會發展需求。而與此同時,學校也能夠明晰企業對于相關專業的人才定位標準,及時的發現不足,從而根據社會發展和企業實際需求不斷的創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方式。借助這個平臺,高職院校可以與有意向有實力的企業建立深度校企合作關系,構建“雙主體”的職業人才培養模式,讓學校更好的了解市場的需求,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訓機會,讓其能夠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磨練自己[3]。
4.結語
鑒于高職院校的教育特點,學校不僅注重專業理論知識的教學,更注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這一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對于提升高職教學質量具有積極意義。近年來,高職院校職業技能比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職業技能競賽成果累累,而這一項目對于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教學的積極作用也顯現出來,大量職業技能比賽成果轉化為日常教學資源,為學校的教學改革及教材更新提供了源動力,促進了高職院校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
參考文獻:
[1]謝忠俍,張亞,王濤.基于賽教結合的測繪教學改革與實踐——以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OL].測繪地理信息,2017(06):120-123.
[2]李英.芻議強化高職院校職業技能比賽的實現途徑——以民航安全檢查專業技能比賽為例[J].職業教育(下旬刊),2015(01):66-68.
[3]閆機超.基于信息技術的高職畜牧獸醫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7(02):22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