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國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在一項針對母嬰互動的研究中發現,當父母凝視嬰兒,用眼神與嬰兒交流的時候,嬰兒的腦電波會和成人趨于一致。
研究小組對36個嬰兒進行了腦電波檢測。腦電波反映數百萬神經元的活動,并且參與大腦不同區域間的信息交流。研究人員發現,當成年人與嬰兒互相凝視的時候,他們的腦電波可以達到同步,此時嬰兒會發出更多聲音,試圖與大人進行交流。
研究人員稱:“這個機制可以讓父母與嬰兒通過說話和聆聽進行交流,使嬰兒的學習更有效率。”
摘自《生命時報》 楊 帆/文
在應對骨質疏松的日常保健中,除了補充鈣和維生素D、戒煙酒之外,當首推運動。運動使骨骼保持年輕也是有講究的。
一要選對運動項目。骨骼是一種不斷進行新陳代謝的組織,其堅硬程度取決于肌肉活動和負重活動所給予它的刺激,即施加于骨骼的力量、強度和方向。合適的運動項目主要有跳繩、跳躍練習、跑步、快走、舞蹈、爬樓梯、打籃球、打排球、打網球、舉重、抗阻力器械練習、徒手克服自身重量練習等。游泳、騎自行車等因對骨骼縱向的良性刺激較小,收效不大。
二要持之以恒地鍛煉。建議每周鍛煉3~5天,并安排可增進骨骼健康的專門練習。
摘自《新民晚報》 陳森興/文
美國聽力學家發現,當人們聽到的內容比較簡單時,左右兩耳的記憶程度差不多。一旦聽到的內容超出了短期記憶能力,右耳傾聽后記憶的內容平均比左耳多8%。
摘自《健康時報》 蕭忠彥/文
丹麥研究人員發現,酗酒和吸煙的人看起來會比實際年齡更大。喝酒吸煙量越大、時間越長,出現耳垂折痕、角膜弓、黃斑瘤和男性型禿頭的跡象越明顯。
摘自《健康時報》 蕭忠彥/文
眾所周知,高尿酸血癥與嘌呤攝入過多或者排泄障礙有關,在飲食上控制嘌呤的攝入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尿酸增高。
動物性食物中,動物內臟、海產品等嘌呤含量均較高,這個大多數人知道。而植物性食物中的嘌呤含量常被人忽略,如豆腐、豆漿中的嘌呤含量并非很高,而各種原生豆類的嘌呤含量相對加工品更高。此外,痛風患者更應注意菌菇類這種易被忽略的高嘌呤食物。
當然,很多時候,食物中嘌呤的含量還與其本身的相對密度與攝入量息息相關。菌菇類干貨雖然食用量少,但是其嘌呤含量比較高,對痛風急性期的患者來說,仍然是需要限制的食物。
摘自《健康時報》 吳漪皓/文
吳先生的右小腿不慎被樹枝劃傷,他在社區醫院做了傷口包扎,幾天后,傷口一點兒也沒有愈合的跡象。輾轉了幾家醫院,傷口越來越大,經過檢查他才得知自己有糖尿病,所以傷口久治不愈。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沈潔提醒:一些糖尿病患者在身體沒有明顯不適時根本不知道自己患病,往往是因為身體的其他表現被要求查血糖才發現自己有糖尿病,而傷口久治不愈的患者就是其中的一類。因此,若有傷口總是不愈合,或者治療效果不明顯的患者,建議及時監測一下血糖情況。
摘自《廣州日報》
家長在孩子一歲多的時就要與孩子進行眼神交流,如果感覺到孩子有眼神呆滯、不與人眼神交流、語言發育遲緩等癥狀時,要及時帶孩子到正規醫院篩查是否為自閉癥。“自閉癥兒童最好在3歲前接受治療。”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的兒童心理醫生李英輝稱,孩子小時候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可塑性比較強,如果能夠在這個時期接受治療,效果是最好的。5歲前也有治療的機會。
摘自《健康時報》 錢鈺玲 劉 敏/文
最近門診常有患者問,奧司他韋(達菲)是經典的抗流感病毒的西藥,而連花清瘟膠囊也是用于流感治療的經典中藥,中西藥“強強聯手”是否可以增強療效,讓人早點康復呢?通過檢索文獻后發現,兩者聯合治療的報道雖然有,但并不多見,更多的報道是兩者之間的療效比較。
從臨床上看,奧司他韋(達菲)和連花清瘟膠囊治療流感的療效基本上是一致的,不過,中藥在緩解患者不適癥狀時似乎更勝一籌。
其實奧司他韋(達菲)和連花清瘟膠囊用于流感治療時通常是單藥應用,但是也并非不能聯用。聯用時需要考慮流感患者的中醫證型、經濟狀況和可能的不良反應,再考慮兩者是否聯用。此外,兩者聯用可能增加胃腸道方面的不良反應。
摘自《健康時報》 金 銳/文
一項研究顯示,體重過重女性的乳腺癌病程發展迅速,應注意進行乳腺癌篩查。
研究人員在瑞典用7年時間對2000多例乳腺癌病例進行了研究,發現體質指數達到或高于25的人,比體重在健康范圍內的女性確診直徑在2厘米及2厘米以上腫瘤的概率更大,2厘米是一期癌癥和二期癌癥之間的臨界值。
摘自《參考消息》
青光眼會導致眼壓升高、視神經損傷,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近期,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每天喝1杯熱茶,可以顯著降低患青光眼的風險。
新研究中,加州大學安妮·科爾曼博士及研究小組對全美健康和營養調查的相關數據展開梳理分析,并對1萬名成年人和兒童參試者進行了日常攝入飲品的問卷調查、體測及血檢,其中包括青光眼篩查。在完成眼部檢查的參試者中,5%的參試者被確診患有青光眼。隨后的對比結果顯示,常喝熱茶的參試者患青光眼的風險比從不喝熱茶的人低74%。但是,喝咖啡、脫咖啡因茶、冰茶及其他軟飲料的參試者沒有這種效果。
科爾曼博士分析稱,多項早期研究已經證實,茶葉富含多種抗氧化劑、抗炎癥及保護神經的化學物質,有助于降低心臟病、癌癥和糖尿病等嚴重疾病的發生風險,同時還可防止神經退化。新研究表明,喝熱茶的習慣確實有助于預防青光眼,保護視力。
摘自《生命時報》 陳宗倫/文
近日,西班牙的一項研究表明,兒童的身體素質與腦容量之間可能存在某種聯系。
為了證實這種聯系,研究人員對101名超重兒童進行了試驗分析。受試兒童被分成兩組,其中一組每周進行3~5次90分鐘的有氧運動,為期20周;另一組不參加任何鍛煉。試驗結束后,研究人員掃描了這些兒童的大腦。結果表明,兩組孩子的大腦灰質產生了明顯差異,而灰質正是與大腦執行功能和學習相關的區域。研究人員還對這些孩子進行了一次學術測試,得分較高的正是進行有氧運動的那組兒童。
研究人員由此認為,心肺適能與大腦不同區域的灰質容量之間存在獨立的聯系,兒童大腦灰質的變化不僅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成績,還會影響他們未來的職場表現。
摘自《生命時報》 唐小玉/文
營養學家發現,每天用1~2份植物蛋白(25~50克)來代替動物蛋白,會使膽固醇小幅下降,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有積極作用。
研究者對112項相關的隨機對照試驗進行了系統回顧,參與這些試驗的人在飲食方案中用植物蛋白質來代替某些動物蛋白質至少3周。分析結果顯示,每天用植物蛋白(主要是大豆和堅果等)來代替動物蛋白,能將3種主要的膽固醇含量降低約5%。這3種膽固醇分別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使脂肪在動脈中堆積,增加腦卒中、外周動脈疾病和心臟病發作的風險)、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膽固醇減去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后的剩余成分)和載脂蛋白B(壞膽固醇中堵塞動脈的蛋白質)。
研究者建議,為有效控制血脂,平時不妨多吃豆類和其制品,少吃肉類食物。
摘自《生命時報》 肖 玲/文
一項新研究顯示,堅持正確的刷牙習慣、保持口腔衛生可降低患食管癌的風險。
研究人員對全美超過12萬名、年齡在50~75歲的健康人進行了為期10年的跟蹤調查。在這些參試者中,最終有106人患食管癌,其中食管腺癌81例,食管鱗癌25例。通過基因測序,研究人員將患食管癌的參試者和健康參試者漱口水中的口腔細菌進行了對比。結果發現,食管癌患者的口腔中,與牙齦疾病有關的四種細菌含量較高,其中一種名為福賽斯坦納菌的口腔細菌可令患食管癌的風險升高21%。
該研究的負責人說:“目前迫切需要預防食管癌的新方法,以便進行風險分級和早期預防診療。此次研究結果有助于對高危人群開展食管癌風險評估和早期發現。”研究人員強調保持口腔衛生的重要性,每天刷牙兩次、定期看牙醫可有效減少這些口腔細菌,不僅能預防牙齦疾病,還能降低食管癌風險。
摘自《生命時報》 李悅康/文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教授Kaumudi Joshipura認為,漱口水在漱口的同時,把向人體提供一氧化氮的有益細菌也一并消滅,而一氧化氮在調節體內胰島素水平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為了研究漱口水是否會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研究人員評估了1206名年齡在40~65歲、沒有糖尿病或任何已知的冠狀動脈疾病史的超重人群。研究發現,與那些很少使用漱口水的人相比,每天使用至少2次漱口水的人在3年的隨訪期內,患糖尿病或糖尿病風險比普通人高出55%。在這群人當中,有30%的人患了糖尿病前期或者糖尿病。
研究人員建議,在有進一步的數據之前,大家最好將每天漱口水的使用次數限制在一次,特別是在超重、有高發的糖尿病家族史或者糖化血紅蛋白升高的情況下。
摘自《健康時報》 王 楠/文
近日,權威醫學雜志《柳葉刀》刊發研究指出,如果人們能一生都呵護大腦健康,1/3的老年性癡呆病例完全可以預防。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發現,九個重點風險因素會增加老年性癡呆的發病率:中年聽力損失、未完成中學教育、吸煙、未尋求抑郁癥早期治療、缺乏運動、社會隔離、高血壓、肥胖、2型糖尿病。上述經過人為努力可以改變的風險因素占35%,另外65%的風險因素被認為是不可能改變的。這9種因素與生活方式有關,對是否能保持大腦活力以及承受多年與老年性癡呆有關的損傷有重要作用。
研究者吉爾·利文斯頓教授表示,盡管癡呆癥往往到老年才被確診,但實際上,大腦的變化通常在老年性癡呆確診幾年前就已經開始了,患者不妨從現在開始做出積極改變,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保持血壓穩定,多與人交流,控制體重,多運動。
摘自《生命時報》 李悅康/文
散步對增強心血管的功能、提高代謝率、消除疲勞等大有裨益,但是,散步地點沒選好,也可能對身體有害。
最新出版的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刊發的一項研究指出,受空氣污染影響,沿街散步對身體的益處微乎其微。這并不是否認鍛煉有益于健康,只是在空氣污染的環境下,這種益處被削弱了,帶來的好處可以忽略不計。
研究人員實驗發現,在公園等空氣質量較好的地方散步者,肺功能改善、動脈血管軟化顯著,效果可持續到散步后26小時。而沿街散步者的肺功能改善微弱,動脈硬化狀況甚至惡化。
街道是空氣污染較嚴重的地方,來來往往的車輛會排放出很多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南京中西醫結合醫院運動保障咨詢門診李靖教授解釋,在運動時呼吸會加深、加快,如果運動時的環境比較污濁,有害氣體被人體吸入后對身體肯定是有害的。街道上的汽車尾氣一般比較嚴重,在街頭散步的確對健康沒有太大好處,還是應該在公園等空氣污染比較小的地方進行鍛煉。
摘自《健康時報》 董穎鈺/文
美國加州洛馬·琳達大學最新一項研究稱,常吃開心果和花生能改善大腦功能。
研究人員在試驗中觀察食用開心果和花生對受試者大腦的影響。結果發現,開心果和花生對大腦功能有著不同的影響。吃開心果會使大腦產生最大的γ波反應,增強認知、感知和學習能力。吃花生則使大腦產生最大的δ波反應,它與人類的免疫反應、自然愈合和深度睡眠有關。

摘自《生命時報》楊 帆/文
近日,發表在美國《記憶力》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增強記憶力的最佳辦法——大聲說出來。
這項研究針對95名受試者,研究人員發現,讓他們記憶一個單詞時,如果將聽、說、讀等元素與單詞本身結合起來,那么這個單詞在受試者的長期記憶里會更清晰。隨后,研究人員用4種不同的方法測試了記憶文字信息的牢固性,包括自我默念、聽別人朗讀、聽自己的朗讀錄音和自己即時大聲朗讀。在這4種記憶方法中,大聲朗讀的效果最好。
這不是科學家第一次證實大聲朗讀對增強記憶力的作用。2010年,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心理學教授亞特·馬克曼教授曾指出,人類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感知新事物的能力,在我們說話時,思維會將詞匯轉換成語音,大腦在思考如何說出一個詞語的同時,也在思考怎樣加工并傾聽它,這就是為什么大聲朗讀比默念令人印象更深刻。
為將這一記憶方法融入日常生活中,研究人員給出一些建議。出門買東西前,先把寫在購物清單上的物品名稱大聲念一遍;如需在晚上7點把爐子上的砂鍋端下來,事先把這件事口述給自己。這樣做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忘記日常雜事,讓生活更踏實。
摘自《生命時報》 孫開元/文
研究發現,曬太陽不僅能放松心情,還有助于增強生活能力。
研究者以46名患有中度以上抑郁癥、躁郁癥者和情緒穩定者為對象,將其隨機分為明亮光療組與安慰劑光照組。結果發現,接受明亮光療的參試者心情明顯好于另一組。陽光照射可抑制大腦神經細胞對血清素的回收,進而提升血清素功能,有助于穩定情緒,對季節性情感障礙很有幫助。
摘自“人民健康網” 張曉夕/文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耐力訓練有助于減輕肌肉炎癥。
研究者隨機選取了兩組皮肌炎患者,要求其中一組進行為期12周的耐力訓練(如連續跳、投擲實心球、原地高抬腿等),另一組不運動。結果顯示,耐力訓練可增強有氧代謝能力,促進發炎的肌肉愈合。因此,建議將藥物治療與耐力訓練結合起來,以提高皮肌炎患者的生活質量。
摘自《生命時報》 肖 玲/文
英國卡迪夫大學普通感冒研究中心的羅恩·埃克爾斯博士發現,在寒冷的冬季穿厚實的羊毛襪子,不僅會讓人感覺舒適,還能預防感冒。因為呼吸冷空氣會使鼻子受寒,也會影響腳部和背部,從而增加人們被病毒感染的風險,進而引起感冒。
腳涼導致鼻腔內毛細血管收縮,這是一種保護性的反射。為了預防感冒,冬天應注意腳部保暖。
摘自《中國婦女報》
意大利心理學家萊森斯建議人們在情緒欠佳時,不妨去理發室理發,這樣可調節心理的不平衡。
理發時處于被動安閑狀態,發型的改變可獲得心理上的輕松和愉悅,使情緒好轉。人在理發時,頭部在剪、修、洗中受到刺激,大腦中樞發生應激反應,從而改善心理狀況。
研究人員發現,從美發廳出來的女性,情緒明顯地變好。另外,通過實驗觀察到,在洗頭、梳理并吹干的過程中,人的精神變得愉快;同時,心率亦變緩,血壓下降。
萊森斯還認為,一個人在情緒變壞時,若能改變一下發型,可以抑制壞情緒的發作以及干擾引起抑郁癥的激素的分泌。
摘自《健康時報》 胡光秀/文
91歲的趙婆婆打牌后右眼不停地跳,脖子后面也“一跳一跳”地痛,她以為頸椎病犯了。武漢市中醫醫院漢陽院區疼痛科田文華主任檢查后發現,趙婆婆的疼痛部位在耳后乳突,疼痛其實是高血壓引發的。高血壓引發的疼痛,通常在腦后或兩側太陽穴部位,疼痛呈現跳動性,程度較厲害,頸后部有搏動的感覺。
摘自《武漢晨報》 王春嵐 張智 趙亮/文
與獨自鍛煉相比,和朋友一起運動,減壓效果更好,更可提高生活質量。
研究顯示,在團隊氛圍中鍛煉的參與者在生活質量的3個測量指標(心理、生理和情緒)上有明顯提高。具體來說,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了12%,自我報告的體適能增長了24%,情緒穩定性增加了26%。此外,壓力程度減輕了26%。相比之下,獨自鍛煉的人盡管付出了更多努力,但他們的體適能和感知的壓力程度沒有明顯變化,只是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了11%。
這項研究認為,與朋友一起從事難度稍高、具有挑戰性的鍛煉能起到相互鼓勵督促的作用,這種公共效應的好處遠遠超出了獨自鍛煉。因此,結伴鍛煉也許是種更有效的減壓方法。
摘自《健與美》
兒童肥胖是當今世界公認的一個重要健康問題。美國研究者發現,進餐時多喝水,有助于預防兒童肥胖。2009—2013年,研究人員在紐約200所學校展開了追蹤研究,讓孩子們在午餐時多喝水(以往飲水量的3倍),1年后,這種簡單的干預方法顯著降低了學生的超重風險。
研究者說,孩子就餐時多喝水并不會明顯改變營養攝入,但他們的飽和脂肪酸和糖攝入量明顯減少。
摘自《生命時報》 肖 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