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對子,是對聯的俗稱,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于桃符,是漢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看到部編教材對對課重新定位,所以我在思考中探索著,如何承繼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做適合兒童,連接當下生活,面向世界的傳統文化教育,我做了幾點嘗試。教室布置,讓孩子潤澤在書香里;拓展性學習,以書本中的“例子”為閱讀基礎點,適度拓展開去,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課外積累,賞出趣味,讀出韻味,誦出興味。讓孩子在快樂的學習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對子的魅力。
關鍵詞 對子教學;教室布置;拓展性學習;課外積累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9-0182-02
“云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雁,宿鳥對鳴蟲。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這是一年級入學報到時,初入班級的孩子們仰臉看著掛在天花板上白底藍花的茶葉盒上的對子,好奇地打量著,在父母的幫助下高聲誦讀起來。一張張求索的小臉龐是那樣的可愛。我竊喜著:學期初的班級美化真的沒有白費。
對子,是對聯的俗稱,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于桃符。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漢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這一傳統的語文教學“法寶”,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被人們所忽視,隨著人們的反思,“對聯”重新走入人教版、蘇教版及眾多校本課程教材。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進一步強調了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而在部編教材中,《對韻歌》被編排在了一上課本的第一單元,一下又有了《古對今》,可見新課改對民族文化的尊重和重視。
多年前在《小學語文教師》這本雜志中讀到了丁慈礦老師的對課教學,里面精妙的對聯、有趣的故事讓我大開眼界,一見鐘情,隨即從網上淘來了他的著作——《小學對課:語文基礎訓練與情趣培養》,并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做了相關的嘗試,孩子歡喜得不得了。看到部編教材對對課重新定位,小學伊始便讓孩子們進行初步的認識,所以我在思考中探索著,如何承繼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做適合兒童,連接當下生活,面向世界的傳統文化教育,是我們的使命和責任,我正做著以下的嘗試。
一、教室布置,讓孩子潤澤在書香里
又到開學初的教室布置,在我的腦海中教室布置是班級文化的折射,讓剛入一年級的孩子就能浸潤在文化里,成了我布置教室的初衷。于是,我便翻看起了新教材。當《對韻歌》躍入眼簾的時候,教室的整體美化也便噴薄而出了。
水墨江南,小橋流水,桃紅柳綠,鶯歌燕舞的水墨背景墻,利用天花板留下的現成鉤子,找遍了農貿市場所有的包裝盒,最后把帶有中國風的茶葉盒串上了中國結,包邊上嵌上了《聲律啟蒙》的對子,當一個個燈籠掛起來的時候,真的有錦上添花的喜悅。
這樣的布置既融入了中國元素,能夠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中國元素中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激情,使教室的墻壁會說話,使教室的一件一物在教室里時刻傳遞著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和溫暖。
二、拓展性學習,為孩子打開了另外一扇窗
教材中的文本是一扇窗,一扇觸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窗。富有智慧的老師應該善于結合“例子”的學習,以書本中的“例子”為閱讀基礎點,適度拓展開去,精心打造適合學生的拓展性學習,豐厚文化,課文學習的結束,是學習對子文化的新的起點。
(一)從學生生活出發,激發興趣,適度拓展
傳統文化之所以讓學生顯得很生疏,究其原因是因為它離現實生活比較遙遠。其實,我們的語文“天生”具有“對仗性”,而且人人運用,天天實踐,只是自己不意識自己是在對對罷了。比如,你說俗話、諺語就離不開對對子。許多成語,其本身就是對子,若列舉是舉止不盡的。“半斤八兩”、“桃紅柳綠”、“鳥語花香”、“黑燈瞎火”、“和風日麗”……你能舉得完嗎?只要你一想,便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每天說的讀的聽得記的,處處是對子!所以,對于新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就必須去尋求文化與生活的對接。本著一年級孩子的實際年齡出發,以上案例通過簡單的“紅”進行顏色的一字對,“河馬”進行有趣的動物對,結合了兒童生活的想象聯想中,溝通了現實生活本源。在積極的師生互動中,對子的特點之美得以挖掘,內容之美得以生發。這一語言實踐,將既有的閱讀經驗與當前閱讀所得有機對接,將課文閱讀感悟與語言創新有機融合,于是,在最好的學習時機中,滲透了最好的傳統文化,引導了最好的語言實踐。
(二)形散而意不散,調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兒童想象力發展較早,對子教學可以取其所長,把兒童潛在的想象力發展成創造思維能力。像這樣的對對子,它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學生可以海闊天空地想,只要與上聯對得起來就行,所以它更像是一種語言和思維的“游戲”。當對聯作為語文課程的資源,在以這樣的對課形式進入課堂后,給學生打開了一扇窗子,透過這扇窗子,師生可以一起領略漢語的妙趣,感悟漢語的深情,進入漢語的精神家園。一字對,二字對,甚至三字對,從孩子耳熟能詳的顏色、事物入手,深入淺出,讓孩子在快樂學習中發現對子的秘密,調動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孩子心田里播下了“親近母語”的種子。
三、課外積累,涵泳工夫興味長
《聲律啟蒙》是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瑯瑯上口,從中得到語音、詞匯、修辭的訓練。從單字到多字的層層屬對,讀起來,如唱歌般。
(一)賞出趣味
教師不必機械地進行聲律美的知識傳授,也不必單獨地進行聲律美的單項訓練,因為對子是可以進行唱的教學活動的。去年的讀書節活動中,二年級有個班就依據《聲律啟蒙》的韻律特點,把其中的《一東》進行了編排,唱與演相結合讓全場觀眾為傳統文化的魅力而深深嘆服。我帶學生進行了視頻學習,孩子樂在其中,也很快加入了哼唱表演之中,從表演中認知漢語駢儷特色的審美價值。我們的祖先真是智慧超群,把最難記的“算術”,和其他“天文”、“地理”、“物理”等學識,都編成“歌訣”來唱,聲聲“朗誦”。使兒童不用絞盡腦汁去背記,自然而然地進入記憶,一生到老也不容易忘掉。而且猶如現在的電腦一樣,意識一動,就在嘴上背誦出來了,就很自然地達到“啟發式”的“注入”效果了。
(二)讀出韻味
感受了對子的韻律美。于是,趁熱打鐵,利用晨間的十分鐘,一開始由教師帶讀,或吟或唱,有時用手打節奏,有時用腳踏歌聲,還加入了豐富的身體語言。充分的吟誦不僅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感悟對子豐富的音樂美,而且對子中的詞語、句子也慢慢融進孩子的心里。等孩子們漸入佳境我便讓學生自己來當小老師,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不知不覺中,晨讀的快樂十分鐘已經能讓孩子們背誦一段了。
(三)誦出興味
無論是哪一種文體的教學,在小學階段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積累語言材料,豐富學生語言表達經驗,這是小學語文課的重點之一。對于語文素養的培養,積累背誦也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鼓勵孩子們進行背誦,并把音頻上傳到“喜馬拉雅”網站。傳統經典與現代技術相融合,利用這樣的聲音平臺,孩子們發現自己的聲音每個人都能搜索到,而且老師、家長甚至陌生人都加以了點評,極大地增強了誦讀的積極性。天天堅持讀經,慢慢培養孩子學習的習慣,而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對孩子一生的成長,將會具有深遠的影響。
繼承、弘揚與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今基礎教育語文課程的核心任務之一。我覺得任何值得一做的事,都是值得做好的事,在與一年級新生初探對子教學的日子里,我看到了孩子們搖頭晃腦誦讀對子的可愛神情,欣賞到了孩子們碰撞出的智慧火花,這樣的學習活動是快樂的,這種學習活動的味道是甜甜的。那么,就從貼合生活的對子入手,重視對聯教學,讓華夏民族的文化瑰寶發揚光大,讓華夏民族的這朵奇葩綻放得更加燦爛。對子教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我堅信,走著走著花就開了。
參考文獻:
[1]丁慈礦.小學對課:語文基礎訓練與情趣培養.2005(10).
[2]車萬育.聲律啟蒙.2012(3).
[3]楊裕海.和合:在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
作者簡介:王月飛(1982-),女,浙江紹興人,一級教師,18年來一直從事語文教學工作,曾獲上虞區語文優質課比武,微課及論文評比一等獎,現任教于紹興市上虞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