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生態系統的戰略思考

2018-05-21 06:11:27辜勝阻曹冬梅
中國軟科學 2018年4期
關鍵詞:企業

辜勝阻,曹冬梅,楊 嵋

(武漢大學 戰略管理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72)

灣區既是所在國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重要平臺,也是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和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分析,世界500強企業、創新公司、研發資源和專利大多集聚在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首個國家層面確認的灣區,是由珠江三角洲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江門、肇慶、惠州9個城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組成的“9+2”灣區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于2015年在“一帶一路”戰略規劃中首次被正式提出,隨后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2017年7月1日,習近平主席親自出席見證了《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的簽訂,根據協議,粵港澳三地將在中央支持下完善創新合作體制機制,優化跨區域合作創新發展模式,構建國際化、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在“一國兩制”的基礎上,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為世界一流的創新經濟灣區,不僅有利于深化港澳與內地融合,助力“一帶一路”縱深發展,還有利于帶動珠三角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全球生產中心+全球創新中心”,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為中國引領新一輪創新發展和經濟全球化提供重要空間載體。

一、打造世界一流創新經濟灣區需構建創新生態系統

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為世界一流的創新經濟灣區,需要粵港澳協同構建創新生態系統。創新生態系統的理論強調創新活動的復雜性、動態性,以及創新主體之間、創新要素之間、創新主體與創新要素之間的非線性作用。Lundvall于1985年首次提出創新系統(innovation system)的概念,認為創新系統本質上是具有社會性的動態系統,核心行為是互動學習[1]。此后,學術界對創新系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家創新系統和區域創新系統。2000年,Lee C-M等所著的《硅谷前鋒:創新和創業的棲息地》指出,要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研究硅谷才能解釋硅谷的成功[2]。2004年,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PCAST)首次提出“創新生態系統”(innovation ecosystem),認為占位不同但彼此相關的企業,在創新生態系統中通過協同整合創新資源,可以構建價值共創、共贏、共同演化的開放創新網絡[3]。在經濟全球化以及新舊動能轉換的背景下,世界各國日益重視創新生態系統的建設。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我國正在從創新系統范式向創新生態系統范式過渡[4]。2017年,李克強總理強調,我國要進一步培育融合、協同、共享的雙創生態環境,著力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秩序,著力完善包容審慎監管制度,著力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新格局,以新產業蓬勃發展、新動能持續壯大、新人才不斷涌現,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我們認為,創新生態系統是由創新主體、創新要素以及創新環境構成的動態平衡系統。一個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有利于創新尤其是技術創新的密集涌現[5]。美國舊金山灣區之所以被稱為“世界科技灣區”,是因為其形成了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不僅有人才、資本、技術、信息等諸多創新要素集聚融合,各類創新主體高效聯動,還有法治化、市場化的環境以及“敢于冒險、包容失敗”的文化。

目前,我國大部分學者對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研究,主要是從一個省或者一個地區的角度,通過地方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以及中介服務機構的互動來提高該省或該地區的區域創新能力[6]。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生態系統與一般的區域創新生態系統最大的差異在于,其跨越了三個行政區域、三個關稅區,涉及兩種制度以及多種法系,創新發展的制度環境更加復雜。為了進一步研究如何在復雜多樣的制度環境下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的生態系統,近一年來,我們深入到深圳、廣州、香港、澳門、珠海等地進行了實地考察研究。研究表明,粵港澳大灣區具備了打造創新生態系統的現實基礎,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制約因素,亟需粵港澳通力合作,協同打造宜于創新的生態系統。

二、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生態系統的現實基礎

構建一個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各類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也需要集聚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各種要素,還需要支持創新創業的良好的“硬環境”和“軟環境”。我們的調查研究表明,粵港澳大灣區已具備發展創新經濟、構建創新生態系統的現實基礎。

(一)經濟規模龐大,創新活動有堅實的經濟基礎

與世界三大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規模較大,發展速度快,具備了開展創新活動的經濟基礎。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1.34萬億美元,超過東京灣區與舊金山灣區,GDP增速達7.9%,居四大灣區之首(如表1)。從國內來看,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板塊。大灣區以不到全國1%的面積、近5%的人口,吸引了全國1/5的外商直接投資額,創造了占全國1/10的國內生產總值。龐大的經濟規模和較強的發展潛力為創新產品的推廣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也為當地研發投入提供了有力保障。統計顯示,粵港澳大灣區近10年來的R&D經費占GDP比重一直穩步上升,尤其是珠三角地區上升明顯,2016年達到最高水平2.33%(如圖1)。

表1 四大灣區主要經濟指標對比

注: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機場旅客吞吐量、人口為2015年數據,其他為2016年數據。

資料來源: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機場旅客吞吐量來源于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研究報告》,http://www.dawanqu.org/2017/7-17/3MMDE0MTRfMTQxMzc3Mg.html;其他指標來源于中國指數研究院,《GDP直逼紐約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時代來臨》,http://news.fang.com/open/25358270.html.

圖1 2006-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R&D經費占GDP比重資料來源:珠三角的數據來源于歷年《廣東統計年鑒》;香港的數據來源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http://www.censtatd.gov.hk/gb/?param=b5uniS&url=http://www.censtatd.gov.hk/home/indextc.jsp;澳門的數據來源于澳門統計暨普查局,http://www.dsec.gov.mo/Statistic.aspx?NodeGuid=dc9859c9-480f-4f5d-96ce-0e4242455672。

(二)創新主體高度集聚,科技創新實力強

高校、高端研發機構、高技術企業是創新活動最主要的行為主體,是創新“發動機”。高校和科研機構是新知識產生的載體和創新人才集聚的地方,能夠促進新技術和新企業的產生。粵港澳大灣區有173所高校,其中5所是世界100強大學,高于世界三大灣區(如表2)。同時,粵港澳大灣區集聚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實驗室與研究機構,基礎研發能力較強。統計顯示,粵港澳大灣區共有4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珠三角有201家省重點實驗室、64家企業重點實驗室,香港有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7]。企業是創新活動最主要的參與者,是研發活動的主要投入者,也是技術創新的最大受益者。粵港澳大灣區擁有華為、騰訊、比亞迪、華大基因、大疆等一批領先世界的創新型企業,這些企業的PCT國際專利申請數量占了全國的一半[4],可以帶動灣區企業整體創新水平的提升。其中,華為高度重視技術研發,2016年研發投入破700億元,入選波士頓咨詢公司(BCG)公布的2016年全球創新企業50強。

表2 四大灣區創新主體與創新成果比較

注:高校、福布斯500強公司數量來自于中國指數研究院, http://industry.fang.com/market/research;發明專利總量來自于廣州日報數據和數字化研究院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發展報告(2017)》,http://house.people.com.cn/n1/2017/0630/c164220-29374515.html;世界100強大學數量來自于《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2018)》, https://www.topuniversities.com/university-rankings/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8。

(三)產業體系完備,有發達的制造業和現代化服務業

創新貫穿研發創造到商品化的全過程,需要完整的配套產業支撐。對比世界三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完備的產業配套體系。東京灣區以汽車、機械等制造業為主導產業,舊金山灣區以高技術產業為主導產業,紐約灣區則是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而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擁有金融、航運等服務業,還具備成熟的電子、裝備等制造業。珠三角地區集聚了449家廣東制造業500強企業,具有較強的制造能力。同時,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體系呈現層次分明的梯形特征,既有通訊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無人機、機器人等接近發達國家水平的高端產業,也有石油化工、服裝鞋帽、玩具加工、食品飲料等傳統產業,多樣化、多層次的產業體系更容易形成融洽的產業關聯[8],有利于形成高效的創新協作關系。

(四)開放、包容的環境,有利于激發創新活力

在生態系統里,小樹苗能長成參天大樹,離不開良好的自然環境。創新生態系統也是如此,良好的創新環境有利于催生更多創新成果,促進高技術企業誕生、成長。粵港澳大灣區擁有高度開放的創新環境,開放就是“引得進來,走得出去”,引得進國外新技術,去得了國際市場。香港國際化與市場化程度高,是大灣區走向世界、參與國際科技合作的“橋頭堡”。澳門是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與歐盟、葡語系國家聯系密切,加入了106項國際公約或多邊條約,是引進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的重要橋梁。大灣區已成為國內外經貿以及科創合作與交流的重要交匯帶,也是深化“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平臺,有利于匯聚全國乃至全球的創新資源,同時也有利于推進創新企業以及科創成果“走出去”,激發了區域內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力。粵港澳大灣區開放程度高,匯聚了世界各國和全國各地的創新要素與創新主體,久而久之形成了包容性極強的“移民城市”與“移民文化”。深圳就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城市,2017年深圳外來人口806萬,占常住人口的比重67%,形成了開拓創新、務實肯干、公平競爭的移民文化,孕育出了“敢于冒險、追求成功、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精神[9],為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粵港澳大灣區構建創新生態系統的制約因素

一個健康的創新生態系統并非為了在原有網絡形態上實現潛在產出的最優化,而是主張通過各主體間學習、互動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構建知識網絡,最終形成具有自適應、自調節和自組織功能的復合體[10]。粵港澳三地在創新方面各有優勢,但構建協同創新的生態系統仍需要克服一系列制約因素。

(一)產學研需要進一步深度融合,創新效率有待提升

雖然粵港澳大灣區已經具備研發、轉化、生產各環節所需的產業體系,但各城市間缺乏科學合理的分工合作,導致產學研脫節,大大影響了創新效率的提升。香港全球頂級高校較多,基礎研究能力較強,但制造業空心化嚴重,科技型企業數量較少,科研成果轉化能力較弱。廣州科教資源豐富,但科技型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缺乏大型科技龍頭企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深圳創新型企業較多,擁有華為、騰訊等龍頭企業,科研成果轉化能力較強,但缺乏高質量的研究型大學以及世界級的基礎性、前沿性研發平臺,知識創新能力不足。目前,三地主要以市場為導向的廠商間分散的、自發的合作為主,企業、高校和研發機構間缺乏深層次、高效的合作機制,尚未形成完整的創新鏈條,區域整體創新效率有待提升。

(二)大企業創造性有待進一步提高,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有研究表明,對于不同規模企業的技術創新似乎總是存在一個“兩難問題”,即過度競爭、有限的資金及薄弱的技術基礎使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難以在一個合理的經濟規模內實現,市場壟斷地位和企業組織剛性抑制了大企業的創新活力[11]。灣區內部分大企業已形成穩定的盈利模式,缺乏創新動力,導致創新投入不足,設立研發機構的積極性不高。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6)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珠三角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的比例只有10%,還不及全國12%的平均數,而江蘇省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設研發機構的比例高達36.5%。大多數企業技術進步仍然依賴國外技術引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相對缺乏。廣東省公布的《關于“提振實體經濟,推動廣東制造業加快邁向中高端水平”專題調研報告》顯示,廣東省主導產業中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的制造業企業不足10%,關鍵技術和零部件90%以上依賴進口。同時,粵港澳大灣區有大量的中小企業,其中深圳就有近170萬家中小企業。多數中小企業受制于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沒有能力進行自主創新,仍以模仿創新的模式進行“貼牌生產”,雖生產數量較多但仍不具備形成品牌的能力,無法實現利潤最大化[12]。

(三)高端創新人才缺口大,技術創新后勁需進一步增強

人才是創新發展的第一要素。雖然粵港澳大灣區擁有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國際國內知名高校,培養了眾多人才,但區域內高端復合型人才、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創業者以及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級技工和技術研發人員仍然缺乏。以科研人員為例,粵港澳大灣區近年來科研人員數量增長緩慢,增長率波動下行,甚至在2015年科研人員出現了負增長(見圖2)。我們的調查研究發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導致粵港澳“人才困境”。其一,由于受到兩種體制的限制,創新型、技術型、知識型人才的跨區域流動存在障礙。科研經費無法跨境使用,限制了科研人員跨區域開展科創活動。三地職業技術資格不能互認,且香港居民在內地被視為“境外人員”,須在內地和香港同時交稅,抑制了香港國際化創新人才到內地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其二,由于珠三角地區產業正面臨轉型升級,對創新型和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灣區教育與培訓體系滯后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難以培養出“對口”的創新型和技能型人才。其三,灣區人才引進政策不完善,高房價以及外來人口難以享受和當地居民一樣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導致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國內行業高端人才“引不進、留不住”。

(四)金融對創新活動的支持力度和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程度有待提升

技術創新具有高投入、高風險的特征,需要多層次的金融體系為其提供資金支持和分散風險。但目前,港交所上市公司中大部分為傳統產業,新經濟行業占比僅3%,深交所新經濟行業占比也僅為12%,都遠低于美國納斯達克市場60%和紐交所47%的比例[13]。深交所的統計顯示,深交所創業板上市企業數量只有700多家,規模較小,對高技術產業支持不足。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主板與創業板市場對企業的資本規模與盈利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而科技型企業具有輕資產、高風險、收益來源不穩定的特征,難以達到主板和創業板的上市條件,市場高技術企業比例較低。同時,粵港澳大灣區現有的區域股權交易市場難以滿足眾多科技型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珠三角有近兩萬家高技術企業,其中大部分屬于小微企業,資金需求非常大。而深圳前海股權交易中心、廣州股權交易中心等區域股權交易市場規模有限,大量小微科技型企業難以通過區域資本市場融資。此外,粵港澳三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程度較低,香港金融機構進入內地市場的手續繁瑣,導致內地高新技術企業難以充分利用香港專業化的金融服務。

圖2 2006-2015年粵港澳大灣區R&D人員及增長率資料來源:珠三角的數據來源于歷年《廣東統計年鑒》;香港的數據來源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http://www.censtatd.gov.hk/gb/?param=b5uniS&url=http://www.censtatd.gov.hk/home/indextc.jsp;澳門的數據來源于澳門統計暨普查局,http://www.dsec.gov.mo/Statistic.aspx?NodeGuid=dc9859c9-480f-4f5d-96ce-0e4242455672。

(五)粵港澳三地的制度差異大,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與創新主體的合作需消除體制障礙

區域內創新合作的制度安排是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各創新主體協同共進的重要保障。由于粵港澳三地法律體系、行政制度存在明顯差異,且跨境協調機制尚不完善,推高了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要素流動的成本,不利于創新要素與創新主體的跨區域流動。首先,粵港澳三地分屬不同的關稅區,且城市間、地區間發展不平衡,訴求、利益也不盡相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三地協同創新。其次,粵港澳三地所用法系不同,三地在立法、司法、執法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市場主體在三地開展創新合作存在法律不確定性。香港知識產權法律體系比較完備,覆蓋了產權申報、評估、認定、保護、糾紛處理的各個環節,可以有效保護創新主體的合法權益,而內地的產權保護體系仍在完善中。此外,三地尚未形成科技創新的常態化合作機制,各城市創新發展的規劃存在重疊交叉,易導致重復布局、重復建設,不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創新資源。

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生態系統的對策思考

創新生態系統本質上是由協同聯動的創新主體、充裕且流動自由的創新要素以及良好的創新環境有機融合形成的動態系統。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生態系統,要在“一國兩制”的基礎上,通過產學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率;通過大中小企業聯動創新,增強創新主體的創新能力;通過人才引進和培育,釋放更大的創新紅利;通過完善金融體系,實現技術創新與金融創新“雙輪”驅動;通過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消除創新主體合作、創新要素流動的制度性障礙。

(一)在優勢互補的基礎上深化產業分工合作,建立一批區域技術創新合作平臺,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提升創新效率

根據專業化生產與地區產業發展關系理論,不同產業之間或同一產業內部在研發、生產、管理、營銷等方面相互協作,可以實現“1+1>2”的效果[14]。粵港澳三地在基礎研究、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服務與產品生產方面各有千秋,資源互補性很強,需構建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合作體系,提升區域創新效率。要在總結已有產學研合作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完善城市產業分工合作機制,打造大灣區“研發-轉化-生產”良性循環的區域科技創新產業鏈。在科技研發階段,要充分利用香港和廣州優質的高校資源,推進知識創新與技術研發,為灣區高技術產業和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科研支撐。在成果轉化階段,要充分發揮深圳高技術企業以及香港科技服務業的作用,提高灣區科技成果轉化率。在科技成果產業化階段,要利用廣州、東莞、珠海等城市制造業發達的優勢,將具有市場前景的科技創新產品批量生產。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是粵港澳產學研深度融合的一個很好的案例,其無人機的核心技術來源于香港科技大學的自動化技術中心,公司誕生、成長于深圳,充分利用了三地的產學研資源。目前大疆已發展為世界上最大的無人機公司,其民用無人機占據全球70%的市場份額。

要建立一批區域技術創新合作平臺,促進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在特定區域集聚并融合,共享創新資源。硅谷的“斯坦福工業園”是產學研合作平臺的鼻祖,其融科學、技術、生產為一體,通過大力推進企業與高校合作,大量科研成果成功實現了產業化。“斯坦福工業園”培育了惠普、瓦立安、谷歌等科技型企業,成為了全世界尖端科技的中心。粵港澳大灣區要充分考慮到粵港澳三地發展的優劣勢以及不同需求,以創新和科技為主軸,深入推進科技創新走廊、深港創新圈等創新合作平臺的建設,著力吸引和集聚國內外優質高科技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為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世界科創中心提供有力支撐。香港和深圳已在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建立了“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深圳擬在此建設一批國家級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加強深港之間的產學研聯動。香港特區政府投放了逾180億港元,加強與內地機構合作,鼓勵香港高校在河套區內設立分校、科研中心及產業化基地,推動科研成果在區內實現產業化。加快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努力將其打造為大灣區創新合作平臺的典范。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一頭一尾是廣州和深圳,中間是東莞,三地聯動發展實現了深圳創新型企業與廣州高校資源的有效對接,不僅有利于緩解深圳科技創新缺地、缺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問題,還有利于廣州和東莞引進深圳創新型企業,帶動產業轉型升級。

(二)充分發揮灣區內科技大企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在區域科技創新中的“龍頭”帶動作用,提升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區域內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

大企業在人才、資金、技術、品牌、市場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15],是推動技術變革的主力軍。要激發大企業自主創新的活力和積極性,破解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困局。鼓勵粵港澳大灣區的大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建立高水平的研發機構,健全組織技術研發、產品創新、成果轉化的機制。企業要鼓勵員工自主創新,允許員工利用一定的工作時間將創新的想法和方案付諸實踐;對有貢獻的管理者和骨干技術人員實行股權激勵機制,提高科研人員研發的責任意識。中興于2017年4月向公司董事、高級人員、科研人員、業務骨干等2000多人發放近1.5億份的股票期權,有效提高了各類人才創新的積極性。中小企業機制靈活,對市場變化的反應靈敏,創新積極性較高,是創新創業的重要力量。要實施科技型小微企業培育工程,圍繞各地特色優勢產業,遴選一批創新實力較強、發展潛力較好的中小企業進行培育,助推重點產業的中小企業成長。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研究制定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扶持、用地和稅收優惠等政策,降低企業創新成本。

硅谷許多新技術和新公司的誕生,都來自大公司的“溢出”效應。要充分發揮灣區龍頭科技大企業、互聯網平臺企業的創新溢出效應。一方面,要通過大企業精英離職衍生、裂變創業創新,形成一系列“創業系”、“人才圈”。在深圳南山區,從華為、中興、比亞迪等高科技企業離職的人才,占該區創新創業者的比例高達70%。騰訊的“單飛企鵝俱樂部”是推動“裂變式創業”的重要平臺,目前已有超過1.5萬名“單飛企鵝”成為創業創新大軍,創業創新項目覆蓋了金融服務、本地生活、游戲、汽車交通、物流、教育等多個領域,增強了區域的創新活力。另一方面,要打造更多開放共享的創新平臺,推動大企業創新資源對中小創新企業有序開放,鼓勵企業開展聯合技術攻關,促進科技大企業、龍頭互聯網企業與中小企業協同創新。要支持龍頭大企業在關鍵技術研發突破、產業鏈完善延伸等方面與初創企業及其他中小微企業的交流與合作,加大對中小企業技術、人才、設備、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實現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共榮共生。華為通過建立華為科技城,與供應鏈上的企業結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風險共擔、盈利共享的利益共同體,有效帶動上下游上千家企業發展。華為在2018年前投資6億美元對5G的技術進行研發與創新,有效帶動了上下游網絡規劃設計、頻設器制造、SDN設備制造、傳輸及配套設備生產等相關企業的發展。

(三)堅持人才培養與引進“兩條腿”走路,形成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業創新人才隊伍,將大灣區打造為“創新人才高地”

十九大報告強調,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粵港澳大灣區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依托區域內眾多高校,培養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鼓勵國內有實力的院校與國際知名高校在粵港澳大灣區聯合辦學,打造高質量、國際化的灣區高校群,培養一批國際化創新型人才。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天津大學—佐治亞理工深圳學院等都是國內與國際高校聯合辦學,有利于大灣區引進國外優質的教育資源,加快大灣區教育國際化進程,培養復合型國際化人才。探索灣區內轉學和學分互認機制,搭建跨區域人才交流平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高校開展多層面、多領域的交流。要完善灣區內大學的創業創新教育體系,不僅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工匠精神”,也要培養學生“精確操作的雙手,準確度量的眼睛和縝密計算的大腦”。

要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的引才計劃,建立更加科學、務實、完善的知識型外籍人才引進機制和技術移民制度體系,提升灣區對人才的吸引力。依托前海、南沙、橫琴自貿區設立國際人才特區,探索建立海外科技人才進入粵港澳的綠色通道以及綠卡制度,簡化外籍科技人才辦理就業簽證的程序,放寬入境時長,增加技術移民簽證數量。粵港澳三地共同探索建立科研經費跨境使用的制度,便于科研人員跨境開展科研活動。高效有力地落實人才政策,實施高層次人才居住證制度,妥善解決引進人才的戶口、醫療、子女教育等問題。深圳陸續制定了“孔雀計劃”、“技能菁英”等人才專項計劃,通過發放住房補貼、建設人才公寓等方式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引進海內外“高、精、尖、缺”人才。2017年上半年,深圳引進人才10萬余人,同比增長30.41%。要共同培育大灣區“寬容失敗、鼓勵冒險、兼容并包、寬松創業”的創業文化和創新氛圍,釋放科技人才的創新潛能。

(四)完善面向創新的“正金字塔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加強大灣區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增強金融對創新的支持力度

沒有金融創新支持的技術創新會出現“閉鎖效應”,沒有技術創新匹配的金融創新會淪為“無米之炊”[16]。美國擁有包括紐約交易所、納斯達克、場外柜臺交易系統和粉單市場在內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為不同階段的高技術企業提供股權融資渠道。同時,美國的科技中心舊金山灣區擁有全國40%以上的風險資本,為技術創新與高技術企業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生態系統,要完善面向創新的“正金字塔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加強金融對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要探索差異化的入市標準,提高技術專利、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在企業上市評價體系中的比重,增加資本市場中高技術企業的數量。要逐步推進創業板市場改革,提升其流動性。加快推進港交所創新板落地,為更多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服務。同時,完善粵港澳區域股權交易市場,逐步擴大市場規模,讓三地投資者和投資機構的資金能為灣區科技型小微企業提供有效支持。積極擴大深圳創投對灣區的輻射力度,篩選灣區優質項目,加大對種子期和初創期的創業創新企業的金融支持。落實對天使投資和風險投資的稅收優惠力度,吸引更多民間資本進入創投行業,壯大天使投資人隊伍,推進技術創新與金融創新“雙輪”驅動,實現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三鏈融合”。

要協同灣區各城市,建設粵港澳核心金融圈,助力灣區創新經濟發展。充分發揮香港“變壓器”、“翻譯器”和“轉化器”的作用,減小內地與境外金融市場在金融基礎設施、監管理念、監管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帶來的影響,推進內地高技術企業跨境融資。依托澳門自由港的優勢,發展特色金融,關注融資租賃、資產管理等領域,打造中葡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融資租賃平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市場雙向開放與聯通,實現金融產品互認、資金互通、市場互聯。進一步完善深港通、滬港通、新股通等資本市場聯通機制,讓更多海外資金進入內地市場支持企業技術創新。進一步放寬香港金融機構進入廣東市場的條件,讓內地企業可以獲得香港專業化的金融服務,推動內地企業開展國內外兼并重組和跨界并購。內地電腦制造商聯想公司于2005年成功并購美國IBM公司的PC業務,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是香港麥肯錫、高盛等金融服務機構為其制定了專業化的并購方案。

(五)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加強三地的制度銜接,打破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技術流的體制性障礙,激發創新創業主體活力

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吳敬璉先生在其編著的《制度重于技術》一書中強調,推進創新發展,制度安排的作用重于技術演進自身。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生態系統,要加強三地間的制度對接,完善跨區域政府間的協商協調機制,促進粵港澳三地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創新主體互動融合。在“一國兩制”的前提下,做好粵港澳三地協同創新的頂層設計,盡快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加強各城市的協調與溝通,打造創新的利益共同體。在《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的基礎上,加快構建粵港澳科技合作的常態化機制,逐步統一市場準入、市場監管的相關制度,統一技術研發、使用、考核等標準,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建立以地方政府為主導、中央政府參與的區域創新合作委員會,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的權威指導機構,協調和規范創新活動,保障和促進三地創新合作項目的實施。發揮粵港澳地區商會、協會、咨詢機構和智庫等中間組織的作用,鼓勵企業界、勞工界、專業服務界、學術界等社會各界共商共議,共同促進大灣區各領域科技合作可持續健康發展。鑒于三地法律體系存在的差異,要建立跨境商事仲裁、粵港澳版權登記、司法協助合作、區際律師事務所等跨區域的法律服務組織與機構,為企業跨境創新與創業提供法律支持。通過逐漸消除行政壁壘,完善區際法制體系,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協調開放、競爭有序的營商環境,使創新要素自由且高效流動、創新主體跨區域深入合作。

參考文獻:

[1]Lundvall B A. Product Innovation and User-Producer Innovation[M]. Aalborg University, 1985.

[2]Lee C-M, Miller W, Hancock M, Rowen H ( ed.) The Silicon Valley Edge: A Habitat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3]周任重.論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生態系統[J].開放導報,2017(3):53-56.

[4]劉雪芹, 張 貴. 創新生態系統:創新驅動的本質探源與范式轉換[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6, 33(20):1-6.

[5]柳卸林,馬雪梅,高雨辰,等.企業創新生態戰略與創新績效關系的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6,37(8):102-115.

[6]蘇 屹,姜雪松,雷家骕,等.區域創新系統協同演進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6(3):44-61.

[7]綜合開發研究院課題組. 以“雙轉型”引領粵港澳大灣區發展[J]. 開放導報, 2017(4):7-12.

[8]李 虹,張希源. 區域生態創新協同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26(6):43-51.

[9]辜勝阻,楊 嵋,莊芹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戰略思考——基于深圳創新發展模式的經驗啟示[J].中國科技論壇,2016(9):31-37.

[10]陳 健,高太山,柳卸林,等. 創新生態系統:概念、理論基礎與治理[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9):153-160.

[11]辜勝阻. 民營企業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探索[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8.

[12]宋 洋,王志剛.珠三角制造業轉型升級與技術創新路徑研究——以新常態下2010~2015數據分析[J].科學管理研究,2016,34(5):61-64.

[13]孫 杰. 都在搶下一個BAT 港交所這次放了個大招[N]. 中國證券報,2017-06-17.

[14]陳建軍,劉 月,鄒苗苗. 產業協同集聚下的城市生產效率增進——基于融合創新與發展動力轉換背景[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5):150-163.

[15]辜勝阻,曹冬梅.“雙創”培育新動能實現經濟轉型的戰略思考[J]. 軟科學,2017,(12):1-4.

[16]辜勝阻. 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需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J].社會科學戰線,2015(5):1-9.

猜你喜歡
企業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8期)2022-09-20 06:44:30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6期)2022-06-29 01:11:44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4期)2022-06-05 07:53:30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企業
當代水產(2021年5期)2021-07-21 07:32:44
企業
當代水產(2021年4期)2021-07-20 08:10:14
敢為人先的企業——超惠投不動產
云南畫報(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老湿机| 色婷婷视频在线|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88| 天天色天天综合网|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91 九色视频丝袜| 四虎AV麻豆| AV色爱天堂网|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亚洲人妖在线|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亚洲 成人国产|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日韩国产 在线|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久草视频福利在线观看| 毛片免费试看|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亚洲欧美国产高清va在线播放| 在线亚洲天堂|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国产一区二区影院| 久久6免费视频| 亚洲h视频在线|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91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蜜桃|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青青草欧美| 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777午夜精品电影免费看|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jizz在线观看|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国产精品黄色片|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九九热视频| 手机看片1024久久精品你懂的| 久久中文电影| 欧美午夜性视频|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亚洲第一区在线| 国产视频a|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不卡|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91福利片|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激情第一页| 亚洲成人免费看| 国产经典三级在线|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www亚洲天堂|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色婷婷在线播放| 国产青青操|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又爽又大又光又色的午夜视频| 日韩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免费小视频| 在线精品自拍|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色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