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萍
(浙江省杭州蕭山高橋初級中學)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產生疑問是思維的開端,也為主動探索、自主學習、大膽創新的起點、觸發點。為了在預習中激發學生有效的質疑,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了解學生學習新知的困惑,并及時修改教學策略以迎合學生,引導他們深入探究,從而達到高效學習。在預習中激發學生有效提問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問題是學生思維發展的源頭,也是探究活動的起點。創設靈活多樣的“問題情境”,意在引發學生認知的沖突,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的同時,讓學生感到在預習中問題無處不在,并不斷地嘗試提問。
初中學生的思維活動還不能擺脫具體的形象和直接的經驗限制。而日常生活實際則是學生最直接最具體的經歷。因此在預習案中引入一些生活情景,就會打開學生預習提問的閥門。
《摩擦力》預習題:在大掃除中,你能找到一些與摩擦有關的問題嗎?大掃除就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原始生活情景”,每一個學生都親身實踐過,有深刻的體驗,缺少發現與思考。這讓學生明白提問并不是一件難事,問題就在我們身邊。
在預習設計一些可以讓學生動手,且現象明顯的小實驗。但這些小實驗的結果又與學生的日常經驗有沖突,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充滿驚訝,那么此時學生在預習中提問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啦。
例:《壓強與流速的關系》預習題之——動動手

圖1

圖2

圖3
(1)用手握著兩張紙,讓紙自由下垂,在兩張紙中間向下吹氣,觀察兩張紙怎樣運動?
(2)在將礦泉水剪下倒置,里面放一個乒乓球,然后從漏斗口向下吹氣,然后將手指拿開,觀察現象?
(3)將一個乒乓球放于一個玻璃杯內,然后用電吹風吹乒乓球,觀察現象?
為什么是這樣呢?這種日常經驗的有沖突的實驗,可以迅速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提出一系列的問題。
興趣是指學生積極探究某種事物和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推動學生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在預習案中設計一些故事情景,使學生對學習某一知識發生興趣的同時,引發學生的思考后,提出預習的問題。
《慣性》預習題:一女士在公共汽車上,車突然剎車,女士被后面的年輕人撞倒。女士氣呼呼地說:“什么德性?”年輕人笑著說:“這不是德性,是慣性。”
看完這個故事,學生在笑完后,馬上就會想到:為什么這是慣性?那什么是慣性?在我們的身邊為什么會存在慣性呢?……有了故事的引領,提問真的變得很簡單了。
奧蘇伯爾曾經說過:人的內心深處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贊揚。因此不管學生提出怎樣的問題,都不能一棍子打死它。我們應先鼓勵學生探究好學的精神,然后再逐步引導學生回到知識的重點上來,以增加學生預習提問的信心。
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與語言分不開,將預習中的問題進行語言的重組,是培養學生正確掌握學科語言表達能力規范性、嚴密性的一種良好的措施。
《物質在水中的結晶》預習題:動動手:(1)泡一杯熱的飽和糖水,然后冷卻,觀察。(2)泡一杯熱的飽和鹽水,然后冷卻觀察。示范:糖水中有一部分糖析出,鹽水中幾乎沒有,那是什么原因導致兩種不同的現象?如果想把大量的食鹽析出,你有更好的方法嗎?
讓學生根據現象提出有效的預習問題,或嘗試自己設定下一課堂有關的一些預習情景,并從中提出情景相關的問題?這樣的問題才能經得起推敲,才是一個有機嚴密的整體。
讓學生有疑而問可以促使學生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可是如果老師沒有方法的正確引導,就可能讓學生在預習中提出的問題游離于學習目標之外,久而久之提問只能是一種形式,一種走過場的預習秀。
(1)類推法——在預習中滲透學習電解質化學性質的分析支架,讓學生預習的問題回歸課堂的學習目標,樹立課堂重點典型。
《堿的性質》預習題之一:請閱讀教材完成下表(有條件的同學可以網上搜索)

性質物質紫色石蕊試液與指示劑 能與單質反應無色酚酞試液pH試紙能與氧化物反應能與堿反應能與鹽反應酸 變紅色 不變色 <7能與一些活潑金屬單質反應能與某些金屬氧化物反應能與堿反應能與一些鹽反應堿暫不考慮……
簡單的表格類推法設計,讓學生明白其中所蘊藏的內涵,同時也想到以后在預習鹽的性質時如何提出預習有效問題(在上面的表格中再增添一行鹽即可)。實現了讓學生在預習過程逐步放開教師扶著的雙手,主動地去預習提問。
(2)反轉法——以“活躍”學生思維,讓問題更有效。
《大氣壓》預習題:動一動:(1)你能將氣球變大嗎?(2)你能將套在瓶口的氣球變大嗎?一般學生在預習中都會直接用口去吹氣球,但會非常困難。于是就會自主地想到如果從反面思考,即想要讓氣球變大,即處理瓶內氣壓與氣球內氣壓的大小關系,是不是可行呢?這種自發的想法會讓學生的思維在反轉中動起來,同時也會使課堂更高效。
(3)類推聯想法——讓學生在聯想問題的驅動下,從多方面、多角度開展思維活動,使學生的思維經歷了從“放”到“收”的階段中不斷地得到升華,從讓預習問題變得更敏銳、更深刻、更靈活。
【示范】《汽化》預習題:①你所知道的汽化是一種怎樣的現象?②你能收集日常生活中3個以上的汽化例子嗎?③濕衣服晾干是一種汽化現象嗎?通過如何使濕衣服盡快變干的方法中你能猜想到影響汽化快慢的因素嗎?
【嘗試】在《液化》中,學生就會在預習中不斷地提出:①你所知道的液化是一種怎樣的現象?②你能收集日常生活中3個以上的液化例子嗎?③從打火機的使用、煤氣瓶等的使用中,說明怎樣可以使氣體液化?
讓學生能自主提出有效的問題,而不在老師預習案中手把手地教,這才是生本預習的終極目標。
“碎”“雜”“繁”是學生在預習提問中的通病。如果將學生的預習問題不加處理,那么課堂就會在不著邊際的解疑中顯得毫無生機,互動也將成為一種負擔。引導學生對預習的問題進行整理,使之有效、嚴謹。
例《溶質的質量分數》的預習題:
(1)關于溶質的質量分數,你能以具體的習題方式提出你的疑惑嗎?
如A.將100克5%的蔗糖溶液加入5克蔗糖,蔗糖溶液的質量分數會變成10%嗎?B.……C.……
(2)你能將上面的第(1)題進行重組嗎?你能將其中的疑惑變成一個大題嗎?
經過老師的指導,學生的思考、整合后,有關溶質的質量分數的一個疑惑示范如下:
A.將10克食鹽溶于90克水中,求所得溶液的食鹽的質量分數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B.將上述的溶液倒出一半到另一燒杯中,求剩余溶液中食鹽的質量分數是多少?
C.在剩余溶液中加入10克水,所得溶液的食鹽的質量分數為多少?
D.向另一杯中加入5克食鹽,食鹽的質量分數為多少?
E.若將(1)所得的溶液的食鹽的質量分數變為原來的一半,需加水多少克?
F.如20℃時,食鹽的溶解度是36克,能否配制出20℃時溶質質量分數為30%的食鹽水?
整合了的預習問題,揪住了本節課師生探究的重點和難點,讓課堂節省的同時,并讓學習效果更高效!
讓學生在預習的不同途徑中找到新的問題,繼而提出有質量的問題,從而讓提問成為學生創造能力培養的地基。而課堂有了學生預習有效甚至高效的提問,才能充滿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滿足,煥發生命的活力。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智慧訓練的目的在于造就智慧的主動探索者。如在預習案中設計學生收集資料,本身就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行為。而學生會在收集的資料中衍生新的問題,那是學生預習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燃燒》的預習題之一:通過網絡查詢等方法了解在火災現場如何逃生?目的是使學生自主了解火災逃生的一些方法(學生能自主得到常識性的知識,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去收集):如用濕布捂鼻,貓著腰逃離現場等。同時細心的同學就會發現并提出問題:如燃燒產生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且不供給呼吸,如貓著腰,那不是自尋死路嗎?
學生在預習中將某一知識點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提出自己的疑問,以深化學習的重點,開發自身的心理潛能。
例:《特殊測量》的復習預習案中學生設計如下:你會嗎?

特殊測量法特殊長度的測量積累法 測一根細金屬絲的直徑等……具體操作 ?特殊體積的測量測一滴水的體積?物質質量的測量測一枚郵票的質量?
簡潔明了的提問,提升了學生提出有效問題的能力,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課堂按學生的思路展開,學生成為課堂真正教學活動的主體,并充分發揮其主動作用。
合作學習可以為學生開發同伴群體的資源,即讓學生借助小組合作交流、探討使學生之間相互啟發、相互促進,讓預習問題在學生思維的碰撞中不斷完善、創新。
《大氣壓》預習動手題之一:小心將杯子裝滿水,輕輕將紙片托住并慢慢將其倒置。觀察現象,并說明什么問題?課堂4人預習小組交流:
學生1:我將杯子輕輕地轉過任何一個角度,我發現紙片都沒有掉下來,這說明什么?
學生2:我也是,只要我輕輕的,無論我怎么轉都不會掉,你說這可不可說明物體在大氣中任何方向都受到大氣壓呢?
學生3:哦,這樣的,那這樣的紙它到底可以托多高的水柱呢?……
學生在小組交流中,使課堂學習內容得到了拓展、創新,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再一次被掀起高潮,并自主投入到探究預習問題的活動中去了。
預習中學生有效提問實施效果分析: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與研究,班中的學生在科學預習中提問的積極性有了明顯的提高,提出的問題逐步從直接到具有層次、從簡單到具有深度、從平實到具有創新。同時在課堂中學生勇于發表自己的思想與見解,積極地探究,從而他們觀察能力、自我分析能力有了不同層次的提高。
筆者認為預習能帶領學生進入自主學習的狀態,讓學生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我們教師只要認真鉆研教材,分析學生,設計的預習案除了滿足學生的興趣外,更要注重學生認知上的沖突,就能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波瀾,并讓學生在預習中提出的問題在老師的引導下逐步有效、高效!
參考文獻:
[1]皮連生.教育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劉國連.學案導學以學定教,以教促學[J].教學月刊,2005(11).
[3]王誦剛.初中物理教學的幾點感悟[J].中學物理,2010(8).
[4]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1-12.
[5]莊新峰.初中生學習自然科學的思維障礙及對策分析[J].寧波大學學報,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