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棟 施紅
摘 要 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將進一步釋放歷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積蓄的巨大能量。以泛在網絡、數據驅動、服務共享、跨界融合、自動智能和群體創新為新技術特征的人工智能,在數字出版產業中的融合應用,將會使得出版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為出版業供給側革新提供更加廣泛的核心技術驅動。但是,人工智能是否能夠完全替代人腦,也是我們出版人應該深度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 數字出版;人工智能;融合
中圖分類號 TP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09-0149-02
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指出:“大數據驅動知識學習、跨媒體協同處理、人機協同增強智能、群體集成智能、自主智能系統成為人工智能的發展重點,人工智能發展進入新階段?!边@份文件的印發標志著人工智能已經成為我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重大戰略性技術。人工智能的優勢,體現在機器自主學習和分析的能力和互聯網資源的共享,其技術的迅速發展逐漸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對各行各業產生深刻的變革和影響,對數字出版產業來說更是如此。
1 數字出版產業跨界融合的新需要
1.1 技術創新驅動數字出版產業跨界融合
回顧數字出版的發展,與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升級發展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當前,數字出版發展也需要與最新互聯網技術進行整合,以泛在網絡、數據驅動、服務共享、跨界融合、自動智能和群體創新為新特征的人工智能與數字出版發展的整合充分顯示出這種模式的優越性。數字出版產業通過與最新的互聯網技術的無縫隙融合,使其跨界融合成為可能。無論是出版業的先行者還是“故步自封者”,出版業需要的不僅是推進新興出版于傳統出版的融合發展,也需要著眼推進與互聯網技術企業的合作。
面對內容產品個性化、垂直化、定制化的趨勢,出版社重點需要的就是互聯網技術企業提供的技術支持和數據支持。如通過教育科學出版社和北大方正的合作,將800本圖書的內容進行了拆分,融入最新互聯網技術為讀者用戶提供知識服務;中國警察知識數據庫作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與北大方正的合作產品,也是創新驅動互聯網技術與數字出版的完美整合。
1.2 數字出版內容跨媒體傳播通過泛媒體化成為常態
從傳播的角度出發,人工智能使傳統媒體逐步升級到“萬物皆媒、智能連接”的全領域連接的時代,可穿戴設備、VR、全息3D投影儀都可以成為未來發展的主流傳播媒介,泛媒體化的特征開始逐步顯現。任何形式的媒介都離不開內容的配合,通過與新興媒體的融合,數字出版行業越來越產生更多的高價值數字內容產品。數字出版企業提供模塊化的數字內容產品參與跨媒體傳播。多終端、跨媒體的傳播形式促使數字出版產業從產品到平臺,從服務內容到組織結構實現跨界整合。
以人民衛生出版社為例,在面對很多醫學院面對教學實驗中實驗素材和實驗標本少的困境,人衛社通過運用3D建模技術,開發出一款3D系統解剖學產品,通過該產品的逐步推廣運營和市場檢驗,不僅為人衛社帶來了上千萬元的直接經濟收入,而且也解決了醫學院之前面臨的困境。
1.3 內容資源共享促使數字出版產業實現跨界融合
面對當前人工智能發展帶來的新的發展機遇,數字出版產業不僅要樹立資源共享觀念,也要學會借助外部力量。在當前行業大數據應用為普及的大環境下,數字出版產業不僅需要借助于電商企業、社交媒體共享的海量用戶數據來分析用戶需求和評估效益,而且在研發云計算、大數據、深度學習等新興技術并不是數字出版產業所擅長的情況下,數字出版產品與信息技術企業共同研發行業應用是當前數字出版進一步發展的明智之舉。通過數字技術與用戶的自動連接,數字出版內容可借力于次實現內容與用戶的直接交互,實現多方面、全角度的覆蓋用戶的多樣化需求,同時數字出版企業也可以以內容提供商的身份參與到智慧城市、智慧教育、智慧校園等項目的建設。樹立基于資源共享、價值共創、跨界融合和協同運作理念的“大出版”概念,是數字出版產業實現進一步跳躍式發展。如:通過與互聯網全息成像、增強現實等技術,咪咕閱讀實現了多場景、多角色的智能配音,對人的語言進行模仿,滿足了用戶選擇自己喜歡的語音語調的個性化定制化需求。
2 人工智能開啟數字出版產業新時代
2.1 人工智能輔助選題、策劃和營銷傳播
在內容生產階段,發布的《2016—2017年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指出,人工智能技術將重塑出版流程。人工智能在數字出版產業的運用,在大大提高了出版物的生產效率的同時,還改變了出版物內容生產流程:在選題策劃階段,編輯可以通過定義部分內容,由人工智能進行自主學習和分析,自動完成相應的策劃編輯工作,并由機器協助審校,提高了編輯的工作效率。而對于營銷傳播階段,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強大的學習、計算和分析能力,提高營銷發行的精準性,還能與讀者用戶進行更為便捷、及時有效的交流溝通,加強了互動和黏性,通過建立的海量讀者信息數據庫,繪制清晰、準確的用戶畫像,獲取和了解完整、直接、真實的用戶閱讀需求,實現精準營銷。
2.2 人工智能為數字出版帶來全新用戶體驗
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人工智能的引入使得原有傳統的數字出版產業“以己為主”的商業市場模式,不得不適應和調整為基于讀者用戶個性化需求的新模式。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以大數據的形式,自主對內容、市場、讀者用戶進行學習、分析,改變了原有傳統的模式,借助技術的優勢,對出版物內容進行拆分,將其融入到讀者用戶的碎片化時間和場景當中,并全面、深入地獲取了讀者用戶的各類實際需求,在使用戶不陷入“信息繭房”的基礎上,為其提供個性化的出版物閱讀服務,給數字出版帶來全新的用戶體驗,實現人工智能為數字出版服務的功能。以深圳鷹碩技術有限公司為例,通過對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語義分析等新興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將其服務于智慧教育、智慧城市的建設當中,以定制化、個性化的閱讀方式,提供全民閱讀和移動數字化圖書館等相關服務,引領數字出版新業態。
2.3 人工智能提供更好的數字出版環境,推動內容版權發展
人工智能打破了數字出版行業集中度差的困境,促使市場形成以出版商為代表的聯盟關系,共同打造數字資源版權內容版權交易平臺、銷售閱讀平臺、網絡侵權監測維權平臺。伴隨著讀者用戶的版權意識不斷提升、知識服務模式的不斷擴大,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在移動互聯網構建版權內容提供商、數字出版商、版權消費者與社會公眾的版權利益均衡體系,提供更好的數字出版環境,推動資源內容版權發展。
3 人工智能與數字出版融合發展新趨勢的建議和思考
3.1 轉變思路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新變革
人工智能再智能也始終不是“人”,未來的新趨勢必然是人機協同和人機交互,而不是智能全自動機器人,進而完全取代人工手動操作。出版行業應當積極解放思想、轉變思維、擴大思路,充分理解人工智能的發展是新時代的強大技術潮流。通過將數字出版內容與人工智能技術的兩個維度結合,全方位的立體式融合與發展,從而將數字出版這一作為與新興信息技術緊密結合的行業,真正打通從內容源頭到用戶市場的全過程。
數字出版產業通過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深度學習等新興技術,發揮專業編輯作為“人”的價值和判斷優勢,引導優秀內容資源的生產和傳播,輔助選題、策劃和營銷傳播,獲取真正復雜卻有價值的數據信息,同時數字出版產業也要積極分析讀者用戶的閱讀行為和習慣,在保護用戶隱私數據的前提下收集用戶行為數據,運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深度數據挖掘和數據分析,從而為出版行業的轉型升級提供高效的服務和強有力的支撐。
3.2 重視數字出版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苯陙?,隨著新聞出版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不斷深入推進,數字出版已經成為了出版領域的新業態,這就必然對今后復合型人才的數量擴張和質量提升有著更高的要求,從而也就要求出版產業必須重視數字出版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發展。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2017年組織開展了“數字出版千人培養計劃”,這是我國數字出版人才建設的重點工程,在充分發揮專業人才自身在傳統出版的優勢、保證專業編輯素養的前提下,創新產學研一體化的教育培養模式,補齊“人才短板”,引導數字出版從業人員積極學習、消化吸收數字化新知識、新技術、新理念,培養具有創新技術新思維的數字出版行業領軍人物和精英人才,支撐數字出版產業的快速有序發展。
3.3 做好內容知識服務是數字出版永恒的追求
出版行業輸出的是精神文化產品,同時也輸出的是人民群眾的精神食糧,數字出版作為新興的文化業態,必然要求精品內容資源提供精品知識服務。在不久的將來,人工智能必然也必將廣泛應用于出版流程的各個環節,優化和完善當前傳統出版各環節中的不足之處,實現出版全流程的數字化、智能化,提高出版質量和效率,實現“一天就能編輯一本書”,推動數字出版產業跳躍式的革新和發展。
人工智能可以使得內容變得更漂亮,使編輯變得更便捷,然而卻不能使內容更深刻,更有精神內涵,人工智能、大數據和深度學習等新興互聯網技術盡管可以承擔和取代出版流程中的一些基礎性、程式化的工作,減輕人工的壓力,優化出版流程,但知識服務要求下的內容依然需要擁有專業編輯素養的人員進行把關,用出版行業的情懷和“工匠精神”擔負起傳播真理、傳承文明、普及知識、服務社會的責任與使命。
參考文獻
[1]姜春輝.人工智能技術與出版的融合探析[J].出版廣角,2018(3):59-61.
[2]陳文倩. 我國數字出版產業政策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3.
[3]魏玉山.2015-2016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J].印刷雜志,2016(8):8-12.
[4]武菲菲.人工智能技術與出版行業的融合應用[J].出版廣角,2018(1):26-28.
[5]張新新,劉華東.出版+人工智能:未來出版的新模式與新形態——以《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為視角[J].科技與出版,2017(12):38-43.
[6]王軍.數字出版平臺:概念、本質及其基本功能[J].出版發行研究,2017(3):11-15,10.
[7]孫玉玲.人工智能時代數字出版產業發展前瞻[J].出版參考,2017(9):13-15.
[8]蘇磊,韓婧,張廣萌,等.人工智能:出版的未來可能[J].科技與出版,2017(11):3.
[9]齊元軍.大數據時代數字出版版權保護的難點與策略研究[J].科技與出版,2014(11):52-55.
[10]康建輝,趙萌.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中的版權保護問題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2,35(1):30-33.
[11]沈珉.人工智能技術再造出版生態[J].出版廣角,2018(1):20-22.
[12]張宏森出席“數字出版千人培養計劃”試點培訓啟動會并講話[J].科技與出版,2017(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