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簫韶九成,鳳皇來儀。"重慶蓬勃發展的妙音,正在使其成為聚集人才的高地。
龐宇是四川人,本科、碩士研究生學歷分別在四川大學和電子科技大學完成。2004年,龐宇前往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留學,攻讀博士學位。這是一所蜚聲全球的世界頂尖研究型大學,已連續12年位居該國大學排行榜第一名。
博士畢業之后,龐宇成為重慶郵電大學的一名教授。這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夫人是重慶人,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重慶最近幾年的發展情況,讓他意識到重慶未來會在電子信息產業上有大作為。
如今,龐宇帶領的團隊主持了16項國家級科研項目,29項省部級科研項目,獲發明專利33件,獲得4項科技獎勵。其中,很多成果已經轉化成可穿戴產品、數字醫療儀器等,有力地推動了重慶健康產業的發展。
與這個故事相呼應的是,2017年11月5日,福布斯中國攜手外聯出國顧問集團在重慶發布了《2018全球人才流動和資產配置趨勢》。根據報告顯示,在我國持續迎來留學生歸國潮的趨勢下,重慶等城市正在逐漸成為新的人才高地。
2018年3月的一天,在潼南區崇龕鎮油菜花景區,來自全區各機關事業單位的38名青年人才聚在一起,徜徉花海,互動交流。
在集體活動時段,在場的單身青年男女依次進行自我介紹,并通過參與“尋覓有緣人,共攀陳摶山”和“擊鼓傳花”“搶椅子”等游戲展示才藝,現場充滿了熱情歡快的青春氣息。
據了解,這樣的單身青年人才聯誼活動,在潼南已經舉辦了五屆,今年是第六屆。現在很多青年人才由于工作繁忙、社交圈狹窄等原因,交友、婚戀成為他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于是,潼南區婦聯特意在每年的3月舉辦一次大型單身青年聯誼活動,為大家搭建一個交流平臺。這也是潼南人才引進計劃的一部分。
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潼南區引進了259名博士和碩士。這一方面得益于潼南的區位優勢。隨著渝遂高速公路和渝遂快速鐵路建成通車,地處重慶、成都兩座國家級中心城市一小時經濟圈交匯點的潼南,能同時被重慶兩江新區、四川天府新區兩大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輻射。此外,潼南還是國家“一帶一路”和中歐國際鐵路貨運大通道的重要節點。這些都給潼南的未來發展帶來了更大空間。
另一方面,這也得益于潼南為人才提供的軟環境。2017年,潼南區委、區政府推出“三百三千”人才培養集聚計劃,計劃用五年時間培養百名高素質專業化黨政人才、百名優秀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百名創新創業領軍人才,集聚千名鄉村振興人才、千名“潼南工匠”和千名博士碩士高層次人才。為此,潼南區出臺了住房保障、安居補助、配偶安置、雙創支持等八項配套政策。
其中,2017年啟動的“千名碩士進潼南”引才計劃將在2021年之前通過考核招聘、遴選調動、公開招錄(聘)等方式,引進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優秀人才1000人左右。碩士將獲得最高10萬元的安居費,三年內可免費入住50平方米左右的人才公寓或獲得每年5000元的租房補貼;博士將獲得最高15萬元的安居費,三年內可免費入住100平方米左右的人才公寓或獲得每年10000元的租房補貼。
對有意到潼南工作但心里還拿不準的學生,潼南還提供了全程免費的“潼南行”活動,由相關部門統一組織參觀區規劃展覽館、產業基地、民俗風貌等,幫助他們深入了解潼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
正是這些措施,讓潼南擁有了吸引人才的磁場。來自江蘇省連云港市的劉慧,通過潼南區2017年赴高校招聘考試來到潼南。2017年9月入職后,單位根據區里的人才引進政策,為其提供了一套90平方米的精裝修住房,還為其安排了獨立的辦公室和兩臺電腦。完全沒有了后顧之憂的劉慧,很快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最近,常常在媒體上看到這樣的話題:二三線城市如何與北上廣“搶人才”?這個話題的背后,是2017年全國大學生畢業后的去向顯示,雖然選擇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人群比例達到43.75%,但選擇二線城市的人群比例為45.18%,超過了一線城市。
二線城市為了吸引人才不遺余力。僅在2017年開始的人才爭奪戰中,成都、南京、武漢、西安、長沙等地就拋出了一系列重磅引才策略,對以本科生為主體的人才群體伸出了橄欖枝,包括求職提供七天免費住宿、發放住房補貼、提供人才公寓、低于市場價20%買到住房等富有誠意和暖意的舉措。
但吸引人才之后如何留住人才,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也許除了福利待遇和生活保障,提供干事創業的平臺,才是最終留住人才的法寶。近年來,九龍坡區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就通過出實招不斷搭建和完善激發青年人才活力的平臺。
首先是搭建發展平臺。依托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市區級院士專家工作站等載體,凝聚高層次人才,拓展人才發展空間,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事業發展的載體和舞臺。目前,九龍坡區有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1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5個,市級院士專家工作站5個,市級海智工作站1個,區級院士專家工作站1個,有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個,市級技能專家工作室4個,企業首席技師工作室5個,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2個,切實為專家人才從事技術創新、轉型發展、技藝傳承提供試驗田、教學室和孵化地 。
其次是出臺保障政策。為吸引優秀人才扎根落戶,九龍坡區先后出臺了《高級專家發展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高層次人才引進管理暫行辦法》《支持人才區內購房辦法》《九龍坡區院士專家工作站管理辦法》等系列人才優惠政策,引進人才來區可對照條件享受每月1000元以上的崗位津貼和每人3萬元—5萬元的安家補貼,符合條件的人才在九龍坡區購房,可享受區財政2.5%—90%的購房補貼,購房補貼最高可達200萬元。對成功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的單位,區財政給予20萬元的工作補助。
最后是提升服務水平。區委組織部、區人社局、區科協等部門節日慰問各行各業專家,組織高級專家到市外健康療養,組織獲得國家、市、區表彰的專家和科技工作者開展健康體檢。區委、區政府每年還要命名表彰突出貢獻專家、十佳科技領軍人才、十佳技能型人才;推薦能力突出的引進人才到重點單位、重點企業進行雙向鍛煉,激發人才干事創業的活力。
按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所以,為引進人才提供生活、住房等各種必要保障,只是滿足了人才的低層次需求。只有為他們提供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等高層次需求的平臺,才能讓他們擁有真正的歸屬感。
目前,國內技術型人才的缺口很大。這并不單單是因為職業教育在數量上的短缺,更在于質量上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需求。于是,“產學結合”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趨勢。
近年來,重慶城市職業學院在“產學結合”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 2017年6月22日,重慶城市職業學院與永川區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產業園區管委會、重慶智繪點途科技有限公司簽訂園校企合作協議。三方在人才培養、專業建設、教材編寫、課程設置、產教融合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共同培養物聯網、信息技術等專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實現園校企三方合作共贏。
同年7月,重慶城市職業學院創新創業項目“騎行燈控制系統”成為首批入駐重慶市大學生微企夢花園和創業孵化中心的11個大學生優秀創業項目之一。之后,該院還與重慶中贊實業有限公司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實習和就業機會。
這些成果得益于近年來重慶城市職業學院結合區域經濟發展,不斷加強與地方工業園區和企業的合作,通過創新體制機制,探索出“園校企互動、產學研融合”的模式,培養社會所需高新技術專業技能型人才。
比如,從2014年起,重慶城市職業學院就根據市場對物聯網技術人才的需求,依托永川區軟件園,在信息工程系開設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并實施“園校企互動、產學研融合”模式下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目前,學院通過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做師傅帶領學生做項目的方式,已開發近20個項目,其中有兩個項目獲得永川區創新項目一等獎。
除了物聯網,重慶城市職業學院還設有旅游管理系、信息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建筑工程系、基礎教學部、技能培訓中心、繼續教育學院和國家技能鑒定所,并開設旅游類、財經商貿類、土建類、裝備制造類、電子信息類等23個高職專科專業,形成智能制造、物聯網、電子商務和現代旅游服務4個專業群,擁有市級以上專業建設項目8個。
近年來,重慶城市職業學院與120多家大中型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并與北京海天裝飾集團、重慶智慧點途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企業實施訂單培養。2017年,學院畢業生就業率達98.21%,學生就業于北京人民大會堂、重慶市機關事務管理局、重慶銀行等機關事業單位,以及上海迪士尼、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
這種瞄準企業需求的訂單式培養,能夠快速彌補相關領域的人才短板,同時也能讓學校緊跟經濟發展的速度,擁有前沿的創新意識。
今年春節剛剛過完,重慶合川工業園區招聘現場熱鬧非凡。因為正處于外出人員返鄉高峰期,從大年初五開始,合川區連續舉辦多場返鄉就業現場招聘會,提供8000多個就業崗位,吸引廣大返鄉人員和大學生就地就近就業。
與合川區臨近的江津區,在春節期間也由區人力社保局牽頭,會同各鎮街、工業園、部門集中開展政策咨詢暨現場招聘活動48場次,提供崗位一萬余個,積極為企業、勞動者搭建對接平臺。
據了解,整個春節期間,重慶全市共舉辦1500余場招聘會,政府部門出臺系列優惠政策,提供20萬個工作崗位,希望能讓返鄉農民工留在家鄉就業。
同城市一樣,農村的振興也需要人才的支持。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林牧漁業和種業創新發展,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穩定和優化糧食生產。
有了好政策,也有資金支持,但更多地還是要靠人。現在,不少中青年人進城務工,導致農村剩下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小孩。他們并不能承擔起建設現代農業的重任。所以,農村的發展需要將流失的人才招回來。
事實上,為了鼓勵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重慶努力在行業準入、行政審批、稅費減免、貸款融資、勞務對接、綜合服務等方面提供便利。此外,重慶還將農民工納入創業培訓補貼范圍,每人每年可享受1500元的創業培訓補貼,全市農民工就業技能培訓年均培訓30萬人次以上。同時,重慶組建了由300余名企業家、大學教授、科研院所專家和政府工作人員等組成的專家服務咨詢團隊,為返鄉農民工創業提供“一對一”的創業指導咨詢服務。
除了提供政策,重慶還積極申報國家級返鄉創業試點區縣。2017年11月,奉節縣、渝北區、璧山區等三個區縣納入國家第三批結合新型城鎮化開展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目前,重慶有國家級返鄉創業試點區縣10個、返鄉創業園區36個,給予場租、水電、農民工就業和社保補貼等政策支持,帶動73個創業孵化基地和46個區縣級返鄉創業商貿城、夜市一條街、示范鎮(特色村、點),吸納農民工返鄉創業28.6萬戶。
與此同時,為了提高服務返鄉創業群體的效能,重慶市政府還開設了農民工返鄉創業服務窗口,從創業項目、創業培訓、開業指導等方面提供“保姆式”創業服務。
這些利好政策的實施,使得重慶返鄉創業群體不斷壯大。僅2017年,重慶市農民工返鄉創業人數就達53萬人,返鄉創辦經濟實體39.5萬個,吸納了172萬人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