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小倩
——引進培育創新主體:綜合運用科技創新券、研發準備金、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研發投入增量補助、重大新產品補助等普惠性財稅政策,強化股權投資、轉型孵化等專業服務,培育引進以高技術性企業和高成長性企業為重點的科技型企業。支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加大研發投入,建設一批企業技術中心、工業和信息化重點實驗室、獨立法人的新型企業研發機構和高水平的制造業創新中心。
3月21日,兩江新區航空產業園內,天空晴朗,一架無人機在空中勻速盤旋。
走進航空產業園,往右走200米左右,在面積約400平方米的廠房內,停放著幾十臺規格不一的無人機。
兩江新區入駐企業重慶億飛智聯科技有限公司便落腳于此。2月10日,該公司聯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沈陽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研發的YF130復合翼無人機,在兩江新區龍興通用機場首飛成功。該機型填補了國內在大載重垂直起降無人機領域的空白。
YF130復合翼無人機在龍興通用機場完成旋翼、固定翼飛行等任務后,成功降落在指定地點。
“這是國內首架大型載重垂直起降無人機試飛成功,它能載重30公斤,時速可達80公里,持續飛行一個多小時。”公司總經理趙勇介紹說,YF130復合翼無人機采用先進氣動性能雙翼布局和垂直起降方式。
“無人機操作簡單,就跟我們使用導航一樣。”趙勇說,在電腦上設置好既定的航線軌道后,就可以“一鍵起飛”了。
這款大型載重無人機的首飛成功意味著什么?
趙勇接著解釋,大載重垂直起降無人機意味著能一次性飛得更遠、負重更多,可作為軍民兩用。軍事上能應用在電子對抗、偵察、通信中繼等方面,民用上可以在應急救援、安防監控、環保監測、森林防火、物流運輸等領域大展拳腳。
隨著智能化風潮的興起,無人機“露臉”愈加頻繁,正加速走進我們的生活。在這樣的趨勢下,無人機產業甚至被稱為“智能手機之后的下一個終端市場”。
兩江新區的龍興機場是西南地區首個獲取A1級通用機場使用許可證的機場,也是首個帶無人機試飛空域的航空孵化基地。趙勇表示,正是看重重慶大力引進和培育創新主體的良好勢頭,本就是重慶人的他才帶著在北京深耕10年的創業隊伍,回到家鄉發展。
億飛智聯以垂直起降無人機飛行控制系統起步,逐步擴展到整套系統,技術已覆蓋自動駕駛儀、圖像傳輸系統、光電吊艙、RTK技術、垂直起降無人機等。公司不僅先后推出大載重、長航時、通用型等多款垂直起降無人機,而且還探索出無人機集群飛行,集合視覺識別、室內定位等人工智能技術。
由此,公司定位為無人機行業的應用產品和解決方案供應商,在重慶與北京兩地都設立了研發中心。
在無人機停放地不遠處,三位s飛手穿著深藍色的工作服,在熒幕面前仔細觀察無人機捕捉到的場景。
畫面里顯示的是一棟正在修建的高樓。高樓內部的房間構造,甚至工人的模樣都清晰可見。
此時,無人機距離兩江新區航空園已有十多公里,距離地面80多米。
原來,飛手們正在為全國工商聯第三聯系調研組的到來作準備。
采訪當天,記者正好遇見了來重慶億飛智聯科技有限公司調研的全國工商聯第三聯系調研組。
調研組此行的目的是深入調研重慶軍民融合發展現狀,重點了解相關企業在軍民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難點,積極推動“民參軍”,促進重慶市軍民融合進一步深化。
當帶隊來調研的全國工商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樊友山尋問趙勇有關企業在軍民融合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問題時,這位身高一米八左右、帶著眼鏡的漢子,一改熱情激動的語氣,沉思片刻,一字一句地說:“作為軍民融合的企業,要有一種奉獻精神。”
時間拉回到十多年前,那時,大眾對無人機的情況還知之甚少。趙勇出于對無人機的熱愛,和朋友一起創立了億飛智聯科技有限公司。而在這之前,他的身份正是一名軍人。
創業十多年來,研發途中遇到的瓶頸、推廣策略上的難題,趙勇已經記不大清楚了。“不摔上十來臺無人機,是根本出不來一款新產品的。一臺的造價動輒七八萬元”。
其實,創業的艱辛不算什么,讓趙勇感動的是這一群來公司才一年多的90后們。
去年夏天特別熱,動輒便是40攝氏度的高溫,可這幫年輕人每天頂烈日、冒酷暑,奮戰在實驗場地。
智能化產業的高速發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來支撐。億飛智聯的科研人員,大多數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名校教育背景。目前,公司還與清華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建立了合作關系,形成了集技術、市場、人才為一體的發展模式。
在送走調研組一行后,趙勇又要忙于準備當天下午公安系統的調研事宜。
“回到家鄉后才發現,這里非常適合企業的成長。”趙勇感嘆,重慶具有軍民融合的基礎優勢,而且制造業發達。比如,無人機的批量生產,可以找到優質的代工企業。
同時,還有多種普惠性財稅政策的支持。“我們和東方鑫源控股有限公司合作生產的農業植保機,就進入了市農委的財政補貼項目名單中。”公司相關人員介紹說。
更為重要的是,公司所在地——兩江新區龍興工業開發區正在全力發展航空航天戰略性新興產業。2015年,重慶通航飛行學院成立了重慶首個無人機駕駛員培訓中心。而重慶通航飛行學院離億飛智聯僅有幾百米。
去年3月,重慶發布《重慶市通用航空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圍繞加快通用航空全產業鏈發展和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提出了8項舉措,作為重慶通航產業的先行區,兩江新區就占了其中6項。
通用航空產業是高端制造業,與國家定位兩江新區為“內陸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不謀而合。《計劃》明確提出,要做大做強通用航空制造業,加快兩江新區通用航空產業園建設。
2012年,兩江新區組建了重慶兩江航空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負責打造兩江新區航空航天產業,規劃了兩江航空產業園,以發展通用航空為突破口,統籌通用航空與運輸航空“兩翼”發展,重慶航空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目前已引進項目近20個,社會投資超過300億元,基本形成以龍頭企業拉動產業鏈、企業聯動發展的集聚態勢。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重慶通過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行動計劃,大力培育創新主體,吸引了更多如億飛智聯這樣的科技企業來渝發展。
“未來可能就不需要那么多飛手了。”兩江新區科技企業重慶微眼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微眼科技日前已經突破單旋翼直升無人機AI控制系統和智能地面控制站核心技術,實現了單旋翼無人機的自主飛行能力,將使無人機擺脫對飛手的依賴。
重慶微眼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無人直升機飛控系統,不但可使無人直升機完成一定高度的自主飛行,還可實現無人機空中互聯網的自主交互,時速可達80公里,最遠飛程5公里。
重慶微眼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做無人直升機飛控是微眼科技的強項,微眼科技是國內屈指可數的幾家做無人直升機飛控的企業之一。
2月9日,重慶中科云從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發出“3D結構光人臉識別技術”。這項技術打破了蘋果Face ID技術壟斷,標志著中國已突破3D結構光人臉識別技術壁壘。
據介紹,“3D結構光人臉識別系統”是基于“飛龍II”深度學習結構光算法與3D結構光深度攝像頭,能夠利用結構光設備同時獲取場景的彩色、紅外、深度圖片,并對場景中的人臉進行檢測分析,形成3D人臉圖像的技術。相較以往的2D人臉識別以及紅外活體檢測,3D結構光人臉識別在技術上有了較大飛躍,安全性、識別精度、識別速度等方面均有大幅提升。該識別技術不僅準確率達到99%以上,還將速度由1—2秒縮短到毫秒級,更能防御面具、視頻等欺詐手段。
成立于2015年的云從科技,是一家孵化于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的高科技企業,專注于計算機視覺與人工智能。依托兩江新區優勢資源,通過系統設計與模式創新,云從科技短短兩年多就已處于行業領先水平,獨立承擔了國家“人工智能”產業化項目重大工程——人臉識別系統產業化應用平臺建設任務。
國內3D打印領軍企業——重慶云灣科技有限公司已落戶兩江新區金泰智能產業園,將為重慶智造提供高性價比的3D打印產品。
據介紹,云灣科技可打印多種工程復合材料,包括標準工程聚合物、專業高性能聚合物、含碳纖維或碳納米管填料的高剛度聚合物,并可為客戶量身定制復合型高性能聚合物。
該公司負責人表示,接下來還將引進mim(金屬注射成形)粉,用mim粉打印的產品,是現有金屬3D打印成本的6.7%左右,如果將這些應用到工業生產,將大大節約成本。
云灣科技已引入的技術和材料,可以為航空航天、建筑、汽車、工業、醫療、文創等行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