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婷 趙思佳
摘 要:黑龍江省是生態資源大省,“美麗中國”這一概念尤其適用于黑龍江省。作為未來社會建設的中流砥柱,大學生群體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承擔著極為艱巨的任務。因此,如何加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建設美麗龍江成為亟待深入思考的課題。文章從黑龍江省生態文明建設不足之處和當前黑龍江省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現狀入手,從理論教育、共建信息平臺、踐行生活實際等方面闡述了美麗龍江視域下的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途徑。
關鍵詞:生態文明;大學生;美麗龍江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AG641收稿日期:2017-12-09文章編號:2095-624X(2018)01-0067-02
基金項目:本文系黑龍江高等教育學會規劃課題“‘美麗龍江視域下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研究”(16G349)的研究成果。
“美麗中國”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方面和全過程。黑龍江省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大耕地、大森林、大草原、大濕地、大界江等造就了壯美的自然生態,也形成了獨特的優勢和潛力。可喜的是,黑龍江省的生態環境質量指數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是如何進一步加快推進黑龍江省的生態文明建設,這是一個亟待深入思考和認真研究的問題。
大學生群體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展趨于成熟的時期,是先進文化的載體,因此,強調黑龍江省的生態文明建設,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至關重要。
(1)廣大民眾對生態文明了解不深。提起生態文明這個詞匯,很多人都不陌生,但是對其內涵知之甚少,更別提中央和各級政府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一些具體措施。通過這些年的環境建設和生態文明的宣傳,大多數人具備了生態文明的意識,但也僅僅是意識而已,缺乏主動的深入了解和踐行。
(2)生態文明的思想和行為不匹配。有調查顯示:在對“您認為作為一名普通公民,自己應該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做哪些努力”的回答中,有44.8%的人選擇“糾正其他人的不文明行為”,30.1%選擇“從小事做起,以生態文明的標準規劃自己的日常行為”。但對“遇到別人破壞生態環境時您是否主動勸阻”的回答中,僅有 18.8%的人選擇了“總是會”,剩下的人基本都選擇了“從來不會”。從這個調查結果看,黑龍江省居民生態文明思想比較積極、正確,然而居民生態文明的思想和行為嚴重不匹配,對于他人的不當行為更多的人選擇漠視。
(3)社會滿意度低。一方面我們自身對生態文明了解不充分,缺乏必要的思想和常識,一方面又對身邊生態環境滿意度低。這甚至可以說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對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宣傳和舉措不關注甚至忽視,民眾自身又缺乏良好的生態習慣,更多人在自怨自艾,如何能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
(1)生態文明教育相對落后。我國教育體制下,針對生態文明的專門教育相對落后,多是從一些課程的理論中引申出來的教育,少有專門的課程設置。這與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歷史不長有很大關系,各高校的生態文明教育沒有形成統一的規劃和課程體系。大學生關注生態問題、了解生態問題主要是通過視聽傳媒,而且少有人持續關注,往往是隨機獲取信息。因此,盡管很多大學生知道當前生態問題很嚴峻,然而了解并不充分、徹底。這與全社會繼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迫切需要是不相符的。
(2)生態意識欠缺。在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出現了大量的負面問題,如資源浪費、環境破壞、生態失衡等。生態意識欠缺是這些問題產生的主要因素。這一現象也普遍存在于高校大學生當中。很多大學生對生態文明的基本要求和制度規范不甚了解,甚至漠視,沒有在潛意識中形成行為習慣。對于校園生態文明的調查中,大部分學生的觀點僅集中在不浪費糧食、不亂扔垃圾、節約水電幾方面。對于生態文明、綠色文明、低碳生活、循環經濟、兩型社會、美麗中國、可持續發展等概念都不理解。基本的認識都不清楚,如何談生態文明建設。
(3)生態文明行為失范。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中流砥柱。思維活躍、易于接受新鮮事物是這一群體的顯著特點,然而,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又沒有完全成熟,因此,極容易造成行為失范。而這些舉動一旦形成慣性,會給我們的社會、資源、環境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而且是不可逆的。因此,矯正失范的行為就變得極為迫切。
(1)加強理論教育。理論教育的重點在課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突出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課程中,就可以從生態文明意識的養成、生態文明行為的加強等方面入手。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只有教師的相關素養達到一定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理解充分,才能真正將這種思想融入其中,起到教育意義。另一方面,應該把生態教育目標列入教學大綱,而不是停留在課堂的隨機教育范疇。同時,可以聘請專門人員進行校園講座、報告會等。很多學生不是不重視生態文明,而是不了解正規的渠道。通過這樣的方式,多管齊下,提高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
(2)建立專門的信息交流平臺。網絡以其方便、快捷的特點,成為當前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一個重要渠道,大學生共同關注的網絡資源主要以人人網、微博、微信等為主,然而這些資源內容過于冗雜,有很多無用甚至錯誤信息摻雜其中。各高校之間完全可以共建針對生態文明教育的專門平臺,由專門人員管理,定期發布生態文明建設情況,尤其是黑龍江省的生態文明建設。學生之間還可以通過網絡就身邊的生態問題展開討論,通過這種開放式的平臺,一方面開闊學生視野,積極引導學生關注生態問題;另一方面,還可以加強不同高校間學生的交流。
(3)在實際生活中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現在很多大學在寒暑假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完全可以把生態文明教育列入其中。如要求學生調查各自家鄉的生態環保情況,了解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調查家鄉某地域或某景點的生態破壞情況等,這樣通過切身實踐得來的教育往往比課堂教育效果要明顯得多。只有在頭腦中形成深刻印象,才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同時,日常校園活動中,也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如開展生態文明知識競賽、組建社團、生態文明志愿活動等,讓學生認識到“美麗龍江,美麗校園,從身邊小事做起”。依靠個人在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中的推動作用,構筑綠色新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生態文明建設功在千秋、利在當代,生態文明建設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大學需要在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生態文明習慣的養成過程中,探索多種行之有效的教育內容和方法,通過不同方式使之貫穿于學生的學習、生活,乃至于日后的工作當中,使生態文明教育不再停留在口頭上、卷面上,而是真正深入到大學生的腦海中,如此,方能真正地建設美麗中國、美麗龍江!
參考文獻:
[1]李 平.乘生態文明建設東風,創綠色清潔美麗龍江[J].奮斗,2013(5).
[2]高 煒.黑龍江省生態文明建設的調查與思考[J].農村財政與財務,2014(2).
[3]吳春麗.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思考[D].衡陽:南華大學,2013.
[4]李雪寧,陳 文,李寶艷.美麗中國視域下的大學生生態文明理念培育[J].經濟研究導刊,2015(18).
[5]強連紅,賈東奇.綠色發展理念的價值內涵與路徑選擇[J].人民論壇,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