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其國
清初順治皇帝時的朝廷命官魏象樞,素以“敢言負清望”聞于朝,而他也確實有勇氣敢說。如面對時政弊端,他就明確表示,“與其得罪于百姓,不如得罪于上官”。除了說,魏象樞還寫下這樣一副自題聯(lián):“欺人如欺天勿自欺也,負民即負國何忍負之。”
一個人有怎樣的思想,就會有怎樣的作為。魏象樞于順治三年(1646)考取進士,選授庶吉士。次年任刑科給事中(相當于副科級)。此后數(shù)十年間,他上疏凡五十余篇,內(nèi)容既有關(guān)于國家改革大政、地方政策設(shè)計,更有對一些不法官員的堅決彈劾。順治五年(1648),他首劾時任安徽巡撫受賄三千兩白銀以及包庇縣令。此事經(jīng)查實后,該安徽巡撫罷職,朝野震動。也是這一年,攝政王多爾袞等人為確保京師內(nèi)城的安全,下令將漢族官民遷出內(nèi)城,去南城居住。這一動作讓南城管理者措手不及,當拖家攜口的內(nèi)城人群突然涌入,南城頓時一片混亂。針對這一情狀,魏象樞趕緊上疏陳情:南城地狹,商民賃買苦于無房,拆蓋又苦于無地;隨即建議“請敕下部查前三門外官地官房可為民居者,許令量地輸銀,給以印照,俾作永業(yè)”。所幸這一“切實有利”的維穩(wěn)意見和建議被當政者采納,即命“將遷徙官民好生安插”。如此一來,南城地區(qū)才避免釀成事端,很快恢復(fù)正常秩序。
作為政府官員,魏象樞對為官者與老百姓的關(guān)系,認識可謂清楚且深刻。康熙十七年(1678)二月,此時已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相當于副部級)的魏象樞,上疏申明憲綱,奏言“國家之根本在百姓,百姓之安危在督撫。故督撫廉則物阜民安,督撫貪則民窮財盡”;并呼吁“愿諸臣為百姓留膏血,為國家培養(yǎng)元氣”。他還從十個方面揭露官場中的種種弊端,該疏被康熙認為所奏“切中時弊”。魏象樞受此鼓勵,不久后更在一日之內(nèi)連續(xù)上疏,指出科場及學(xué)政這些與教育相關(guān)的方面存在的十個弊端,且被康熙認可。而當魏象樞得知素不相識的嘉定知縣陸隴其因事罷職,因知道后者為官,在當?shù)匕傩罩杏辛己每诒纯蛔髟娰浿娭杏性疲骸袄舻离m云雜,天下豈無人。”后來有諭舉廉吏,他第一個就推舉了陸隴其。魏象樞推舉陸隴其僅只是一個寫照,說“豈無人”,當然不止陸隴其一人。從中或許也可見出,魏象樞對于身處的官場生態(tài),雖然不無失望,卻并不絕望;因為不乏像陸隴其這樣的縣官,所以他還是充滿信心。魏象樞也一直以“激濁揚清,為朝廷振肅綱紀”為使命。他還說過,“虛心屈己是第一難事”,但對為官者來說卻“是第一要務(wù)”,否則就不配做官。尤其是當他加刑部尚書(相當于正部級)官職后,“一時百僚震懾,綱紀肅然”。康熙二十一年(1682)十一月,康熙考慮到畿輔重地,擔心有貪官蠹役仗勢欺壓百姓,便想讓清正之官巡查,“務(wù)于民生有益”。他首先想到的人選就是魏象樞。這年七月,魏象樞奉命出京,查實直隸等地民憤極大的兩個貪官、三個惡紳、四個莊頭,對他們處以極刑;對二百余個罪行較輕者也予以懲罰,一時墨吏豪右為之震懾,“百姓稱快”。
己身正,則不怕影子歪,當官做事也就有底氣。魏象樞曾說,“清正儉約是居官之良法”。這不啻是給為官者如何做官,開了一個良方。難能可貴的是,他這樣說,也是這樣做。君不見,康熙二十三年(1684),魏象樞告病退休終于獲準。別離京師回鄉(xiāng)那天,一些來送行的前同事與諸多好友,見他帶上的只有數(shù)千卷圖書,別無什么值錢物品,頗多感嘆。但魏象樞卻不這么看,他覺得“尚書門第,秀才家風,貽子孫足矣”。顯然,在魏象樞看來,把好的家風留給子孫,遠比留給子孫金錢更重要、更有價值。這和魏象樞“欺民如欺天勿自欺”的思想,可謂殊途同歸。
不言而喻,生當那個時代,魏象樞自然有他的局限,但發(fā)生在他身上的一些故事,或許可讓今天的“公仆”們有所思考。
圖:王恒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