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霖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快速發展,多種多樣的價值觀傳播也變得更加速度迅猛、內容寬泛。網絡輿論領域的持續火熱更是打開了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潘多拉魔盒,五花八門的信息涌入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青少年接受信息、篩選信息、極易被信息影響的情況已經難以單純地通過對信息的把關去處理。而與此同時,社會對青少年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的培養仍處于起步階段,如何正確有效地構建青少年道德和法律意識是當代青少年教育的當務之急。
近年來,青少年暴力犯罪問題和校園欺凌問題,受到了社會前所未有的關注,全國范圍內發生了多起影響較大的青少年犯罪事件。這些事件中,施害者和被害者往往都是未成年人,而加害手段和犯罪方式卻都遠遠突破了社會普遍公眾對青少年行為的想象。根據社會機構有關青少年犯罪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青少年犯罪主要涵蓋了以下幾個特征:犯罪時下手無分寸,作案動機往往極為簡單,作案手段粗暴帶有羞辱性和通常會拉幫結伙實施犯罪。而在對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原因調查中,《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的過度保護,家庭、學校的監督管理不到位和受社會暴力影響這三方面因素被受調查者認為是青少年犯罪頻發的主因。
如何從根源上逐步降低青少年犯罪率,為青少年構建良好的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不難發現,單一的思想道德制度或單一的法律教育均不足以完全引導青少年的價值取向。一方面,思想品德教育若止步于道德層面,青少年在缺乏對社會法律制度層面的了解的情況下,難以深刻地認識到法律意識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意義。只有社會法律制度層面的明晰,才更容易讓青少年在社會生活的每一個領域里,切實地體會到法律本身的存在,從而熟悉法律,遵守法律,最終能夠信仰法律。另一方面,不論是我國還是在世界普遍范圍內,對待實施了具有社會危害性行為的青少年仍然是以教育和保護為主要原則的。這不單是我國諸多具體法律規定的基本內容,也體現著我國法律制度和社會制度在對待青少年犯罪問題上的價值取向。對青少年犯罪標的簽化、對懲治犯罪的配套制度的嚴苛化是并不能根治青少年犯罪的,因為法律制度是社會生活的諸多防線之一,且往往是最后一道防線。
單方面的規制難以達到解決青少年犯罪的效果,那么不妨追本溯源,從法律形成的本身去思考:法律本身即是最低標準的道德。當思想道德的培養能著眼于法律意識培養,法律意識的培養能夠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石的話,道德與法律的雙重價值構建也能順理成章地得到完成。
而在當代社會,如何具體完成青少年道德和法律意識的構建呢?筆者認為正所謂“立身成敗,在其所染”,青少年道德和法律意識的構建應當在與青少年最接近的環境尋求途徑,結合以教育為主的原則,從家庭、學校對青少年的教育做起。
家庭是青少年接觸社會的第一個平臺,亦是最重要的平臺。青少年價值觀養成的起始階段,多是在家庭教育的環境中完成的。近年來,社會飛速發展,公民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遇事之前以法律思維思考如何做,遇事之時以法律手段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已經逐漸成為常態。但家庭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仍局限于傳統文化的熏染,與現代社會的法律意識培養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家庭的法律思維教育,特別在一些涉嫌刑事或社會治安領域的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的狀態。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將青少年品德培養與法律教育相銜接將會是對這方面空白的有力填補。
學校是青少年離開家庭的港灣,需要獨自出發與周圍的人和事打交道的第一個環境。現今的學校層面教育,通常以開設固定的課程,依照課本進行基本層面的普法作為普遍的教育措施。然而,探尋犯罪成因卻不難發現,自我行為認知偏差導致的犯罪以及鋌而走險的犯罪等都是在知曉法律規定的情形下,依舊發生的。可見法律意識的培養絕不單單是法律規則的普及。法律本身就與社會道德密不可分,真正有效的法律意識培養,應該在普及法律規則的同時,對法律本身進行更深入的剖析,幫助青少年從多個層面理解法律,諸如公序良俗的意義,見義勇為的意義等,為青少年全面、立體地構建道德觀、法律觀。
道德與法律的關系,實際上已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老生常談的話題,然而重者衡重,對當代青少年道德與法律意識的構建,深刻地關系著當今社會的良性發展,因為青少年是社會未來的希望,青少年身上肩負著推動社會發展的重任。在經濟、文化全面飛速發展的今天,必須逐漸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和法律體系,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構建,法律意識構建。在青少年身上落實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的同時,將道德建設與法律建設緊密相結合,通過對青少年精神文明的綜合建設,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接班人。
(作者系遼寧省興城第一高級中學校長、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