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文
以猶太人為主體的以色列,國土面積2.5萬多平方公里、人口850多萬,是名副其實的小國。但是該國經濟、軍事、科技、農業發達,在國際舞臺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色列國土60%為沙漠、旱地,1948年建國之初其水資源極為匱乏,是真正意義上的“不毛之地”。水是生命之源,也牽系國運,然而就是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以色列在短短60年間,在生態環境治理尤其在水環境治理領域,成就斐然。如今的以色列不僅水資源豐富、充足、優質,而且還和周邊國家做起了水資源的大買賣。
《創水記:以色列的治水之道》一書中,充分地展示了這個曾經的沙漠之國是如何保護并盤活水資源,由此給其他國家和地區帶來了值得借鑒的啟示。
本書作者賽斯·西格爾是美國作家和商人,對于水資源的保護和治理,有著深入的思考和見解,相關文章經常亮相《紐約時報》等報刊。為了廓清以色列的治水之道,他曾經來到以色列,查閱大量歷史文獻和數據,采訪相關領域的政府官員、專家、教授、工程師、公司管理者等上百人。
該書第一章“以色列的敬水文化”中,用以色列的一首兒歌作為開篇:“雨,雨,天空來。小雨點,整天下,滴答滴答,小手拍拍!”連孩子唱的歌曲中,都飽含著對水的渴望,足見該國缺水的嚴重程度。一個民族和國家熱愛水、敬重水,必然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在猶太人的歷史故事、宗教觀念和風俗傳統中,敬水是重要內容。以色列各級各類學校里,向學生灌輸節約用水人人有責的理念,是學校教育中的重要環節。在這個國家,四處可見節約用水的招貼畫和廣告語,以此提醒人們樹立節水意識。
以色列人敬重水,除了在文化與教育中體現外,在國家法治建設中也得到了強化。以色列從建國之初,就把一切的水資源,歸結為公共財產。
20世紀50年代末期,以色列就制定了具有前瞻性的《水法》,凡是在以色列發現的一切水資源,都是國家公共財產,即便是從天而降的雨水,也歸國有。若一個人未經許可擅自使用水資源,將受到法律的裁決。對于水資源的使用,全國上下“一盤棋”,制定了周密的用水規劃。以色列的國民心甘情愿地將水資源控制權交給政府。與此相一致的是,整個經濟界和政治界的以色列人,對于要采用(無秩序的)自由市場方法來處理水資源卻感到惶恐不安。
對于水資源的管理,以色列同樣高度集中化,乃至每個水泵和鉆孔取水,都需要得到法律的許可。也就是說,以色列對每一滴水都進行了規劃和管理,這是其他國家和地區都無法想象的。就法治和道德雙重維度而言,對于水資源的利用,以色列是最為苛刻的國家,而以色列人不僅接受這種苛刻,還自覺遵循并維護這種苛刻。
技術創新是水資源治理的關鍵
以色列的治水之道,除了在文化、法治層面強化之外,還在技術創新方面勇于開拓。南部的內蓋夫沙漠地區常年干旱缺水,北部的加利利湖是以色列境內唯一的淡水湖泊,也是其最大、最重要的飲用水源與蓄水庫。為解決南部地區用水問題,以色列于1964年投入運營了“北水南調”的國家輸水工程,用一條長度達300公里的輸水管線,將北方較為豐富的水資源輸送到干旱缺水的南方。這對于以色列人來講,絕對算是大型水利工程。
傳統的農業種植中,大水漫灌是長期以來延續下來的傳統。“漫灌”實則是昂貴的種植方式:將水運送到田地里耗力、耗資巨大,大部分漫灌水源在被植物根部吸收之前,其實就蒸發,通常漫灌水源超過50%便被浪費掉了。在水資源匱乏的以色列,這種方式顯然是奢侈的。近年來,以色列大力改進農業技術,采用精準滴灌的方式。這除了能節約水資源,還有助于農作物產量的提高。不可思議的是,以色列在旱區農作物種植技術方面,全球處于領跑地位,種植的蔬菜水果,受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青睞。
精準滴灌的農業生產方式,其技術的難度和復雜系數,超乎人們的意料,這是一項大手筆的基礎性工程。可以試想,在沙漠中被改造過的一望無垠的農田里,鋪設縱橫交錯的水管,通過電力和智能控制,啟動按鈕后,水源就被輸送到植物的根部。這對于農業精細化管理和機械技術的設計與施工,都是高標準的檢驗,任何一個環節出現故障,農業生產都會毀于一旦。農業生產中,以色列把農作物的種植,精細到類似養花的程度,這較之于漫灌的方式,最高峰值時可以節約高達70%的用水量。精準滴灌技術不但增加了作物的產量,還能改良作物的質量。現在的以色列農業生產中,普遍使用精準滴灌技術,這一方面不受自然氣候的影響,另一方面可以確保農產品質量。當前,世界上很多旱區農作物生產種植中,都紛紛效仿以色列的精準滴灌技術,從而減輕水資源的負擔。當然,在水資源豐富的地區,就要因地制宜。
再高的水資源利用效率,也改變不了以色列天然淡水供應量不足的事實。尤其是隨著以色列的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淡水供需缺口越來越大。20世紀90年代末,以色列政府就未來20年的海水淡化做出了全面評估和規劃。其一是充分估算對海水淡化水的需求量,即生活用水、工業用水、農業用水和其他用水的需求量與天然淡水、咸水和循環水的供應量之間的差額,根據差額確定海水淡化工廠的產能目標;其二是科學確定海水淡化工廠的地址。目前,在阿什多德、阿什克隆、海德拉三地,以色列建立了海水淡化工廠,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海水淡化基地。
在海水淡化處理中,以色列不斷地改進技術,由最初的多級閃蒸,逐步發展到世界領先的低溫多效和反滲透膜技術,其目的是技術設備簡單便于操作,有利于后期的維護。當前,以色列正在大力推行“大規模海水淡化計劃”,以期緩解淡水的供需矛盾。該計劃預計到2025年海水淡化水將占淡水需求量的28.5%,生活用水的70%;至2050年,海水淡化水將占全國淡水需求量的41%,生活用水的100%。
以色列的治水之道,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對于我國保護和利用水資源,具有現實啟迪作用。
首先,是要加大對水資源的統籌治理。我國南北水資源極不平衡,尤其是華北、西北地區水資源短缺,地表水資源逐漸減少后,在工農業生產中不得不在地下“找水”。地下水的開采,在某些地方沒有規劃,肆意抽取,繼而破壞了地下水資源生態系統。目前在加大地表水社會治理之際,同樣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方案,有效進行地下水的開采使用。地下水資源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常年無序開采,必然會引發水資源枯竭的危險。
其次,是要強化水資源的環境保護力度。清潔的淡水資源,關乎人們的身體健康,也關乎大自然生態鏈的安全。如果淡水資源出現不同程度的污染,遭殃的最終還是我們人類。
水資源不僅改寫了我們的文明和歷史,也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現實與未來。如何珍惜、愛護和利用好水資源,以色列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值得借鑒的樣本。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