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治國
物理教師應如何讓學生不畏懼物理學科,切身感受體驗到物理學習的快樂并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呢?筆者在教學中嘗試了許多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方式方法,下文對這些方法進行梳理總結,以饗讀者,亦是拋磚引玉。
氣氛輕松的課堂必然更加能夠激發學生的聽課積極性,調動各種潛能。在傳統課堂上,有威嚴的教師固然會讓課堂變得更有秩序,課堂講解更加順暢,但卻是造成沉悶呆板課堂氛圍的一個主要原因。這種氛圍往往會阻礙師生之間的正常交往,阻礙學生的個性發展。隨著時代變化,社會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和大數據時代,學生接觸信息、學習新知識已經變得簡單易行,學生的思維更加活絡,更加多元化,他們更易于接受新事物、探討新問題,更崇尚建立平等互助、共有分享的人際關系。新課改就是要提倡師生關系平等,教學中要建立更為親密的師生關系。同時,教師也要盡可能地利用自身優勢,發揮自身特長,業務上要勤于鉆研,勤于備課,做到教學業務上贏得學生的信任?!肮Ψ蛟谠娡狻保處熢谡n外也要經常多找機會與學生互動,不斷聯絡學生情感,盡可能地讓物理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更融洽、更和諧。如此在教學中筆者利用這種“課外功夫”來讓學生逐步地喜歡上物理學科。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上好物理課的前提,創新授課方式方法則是學好物理的關鍵所在。在教學中,筆者了解到學生對一些物理課有排斥傾向,因此就想辦法改進授課方法。
(1)變革復習課授課方式。教師通過觀察了解,發現學生排斥復習課的主要原因是復習課上教師總是舊調重彈,愛“炒剩飯”,不僅內容陳舊老套,而且授課方法、形式也不新穎。為此,筆者根據班級學生的特點和掌握情況,在幫助學生理清復習重難點后,就立即把時間交給學生自己,并規定時間期限,讓學生在有限時間內快速地完成復習內容。然后筆者用問題形式來檢測學生掌握的情況。筆者也會經常讓學生自己復述復習內容,再叫其他學生補充完善。這種讓學生充分參與的復習方式可以使學生感覺到有事做,把復習當作自己的分內事情。同時,及時評價、及時獎勵和表揚也是激發學生熱情和積極性的有效方法。
(2)創新試卷分析課?!皾M堂灌”式地講解分析試卷題目總會使學生膩煩生厭,尤其當講解時間過長時,會讓學生“昏昏然”,降低講課效率。根據筆者了解,每次考試完畢,學生都會有一種急于知道答案、急于了解自己錯題情況的心理。因此,筆者經常及時快捷地分析試卷,誘導式地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試題表述,引導學生自己學會分析錯題的原因:是題目理解錯誤還是計算錯誤,是主觀大意還是客觀上艱難。
(3)讓學生自主講新課。新課內容的低效往往是學生沒有預習、教師授課形式老套所造成的。學生不做預習,聽課時就會不能發現問題,往往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就是哪。因此,筆者在講解新課時,也會多半放手讓學生自己當主講“老師”,這樣學生不做預習就很難承擔“主講”工作,這會促使其主動地在課前做好預習工作。
誠然,中學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其中物理概念和定律都是由實驗歸納總結出來的。初中生具有年輕好奇、愛動手動腳等特點,自然他們對實驗也特別感興趣。因此,了解到這些情況后,筆者就對實驗課采取“直接參與,親身體驗”的方法,每逢實驗課,都讓學生先做好預習和必要的準備工作,然后直接參與實驗操作。如在布置預習浮力內容時,筆者拋出“為什么浮力增大可以浮起一艘萬噸巨輪,而浮力變小卻連一枚鐵針也托不起?”這個問題,布置學生自己查閱資料,自己動手實驗,尋找答案。在布置預習摩擦內容時,筆者又拋出“假如沒有摩擦,我們的生活將會是怎樣呢?”這一問題,學生對這些問題會產生不同反應,并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認知主動地思考,熱烈地討論,盡情地表達自己的“高見”。
(1)在師生互動中理解記誦抽象的物理概念。一般來說,初中生主要以形象思維來進行學習,而物理概念和定律的表達都比較抽象。教師單純地講解會讓學生理解起來很感困難。此種情況下,筆者多半會收集或自制教具,在課堂上通過演示來幫助學生學習這些概念和定律;有時會讓學生自己操作實驗,如教授“磁感線、電流、分子運動、電壓”等抽象概念時,筆者便是如此進行的。當然還可借助信息技術,利用多媒體制作課件,演示模擬實驗過程,也能達到既形象直觀,又易于理解記誦的效果。
(2)在生生互助中學習物理知識。合作學習、小組討論已是各科運用的最常見學習模式。通過這種形式的學習,學生可加深理解和記憶。比如教授壓強內容時需要研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之間的關系,筆者就讓學生準備一根一端削尖而另一端較平的鉛筆,然后左右手擠壓鉛筆兩端,同時說出自己的感受,分析理解受力面積與壓強大小的關系。通過親身感受,比起觀看教師演示,學生獲取的印象要深得多。
在傳統物理課中,教師講授完畢就立即布置作業,學生回家完成作業,第二天上交。但筆者發現這樣完成的作業存在抄襲現象。針對這種情況,筆者進行了一些改革與創新。筆者考慮到初中物理知識和現象都與學生實際生活內容有關聯,只因為太習以為常了,而且都是生活化的知識,很難引起他們的注意。筆者在講授“慣性”現象時舉例:討論人們坐車時,在啟動或緊急剎車中人的身體會不由自主地傾斜,到底是向前傾斜還是向后傾倒?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異議不大。但當討論到身體會向左還是向右傾倒時,學生意見分歧就很大了,爭論得不可開交。看到學生討論的激烈情景,筆者覺得親自解釋也不足以服人。于是就以這個作為課后作業,并要求:可以坐車再親自體驗一下,下節課作答。第二次上課時,氣氛很活躍,學生對這個問題討論得很透徹。筆者發現這樣布置作業的效果比教師反復解說要好得多。其實,物理學科中作業多半都是可以以這種方式布置和解決的。物理課外作業設計及完成方式既可以借鑒教科書提供的方法,又可以因地制宜地來完成。
物理學科知識雖然復雜抽象、艱澀難懂,會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畏懼感,但只要教師肯變革教學觀念、增強上好物理課的意識,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相信還是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讓學生在物理課學習中獲得更多成就感。
[1]許國梁.中學物理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曾國雄.物理習題課探究性學習的研究[J].物理教學探討,2006(7).
[3]趙 兵.體驗性學習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物理教與學,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