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標簽是他人或自我對形象的界定,這種界定是透過互動而產生。標簽化則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個人的獨特性,把個人強制歸納為某一類人。標簽理論讓我們注意到貼標簽所造成的嚴重后果,而在學校教育過程中,“貼標簽”卻隨處可見。本文從標簽理論出發,通過對現階段學校教育中的普遍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學校在對于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在社會工作視角下給予一些建議,以促進學校教育良好發展。
關鍵詞:標簽理論;學校教育;越軌行為
一、 前言
標簽理論作為發端于美國的社會學理論,在解釋越軌行為時有重大的貢獻,自20世紀70年代,英國著名的社會學家雷·C·里斯特將其運用到分析學校教育過程后,標簽理論對教育實踐的應用和作用日益得到人們的重視。在現代社會,標簽在學校中普遍運用,學校應如何在標簽理論的指導下正確的引導學生的行為,使其健康的成長是本文所關注的問題。
二、 標簽理論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社會學家萊默特和貝克爾等人相繼提出了標簽理論,認為每一個人都有潛在的不當行為,但只有被貼上“標簽”的人才有可能走上“越軌生涯”。被貼上“標簽”的結果,是與周圍環境中的他人的互動過程密切相關的。“貼標簽”則是互動系統中的他人對當事人行為的定義過程。因此,社會工作者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通過一種重新定義或標定的過程來使那些原來被認為是有問題的人恢復為“正常人”。某種現象或者某個人之所以有問題,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社會給行為人貼上了社會所認為的標簽。在實習過程中可以發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普遍給學生貼標簽,而這種標簽也成為其他學生對被貼標簽學生的印象與稱呼。標簽理論植基于符號互動理論,認為越軌行為是社會互動的產物。人在情境中,每個人都處在一個系統中,其行為受到整個系統的影響,之所以成為越軌者,往往是因為在社會互動過程中,青少年被貼上諸如壞孩子、不良少年的“標簽”,而這些標簽將青少年同“社會的正常人”區分開來。而被貼上“標簽”的青少年也在不知不覺中修正了“自我形象”,逐漸接受被給予的評價和標簽,在心理上認同他人的觀點,將標簽自我化,進而被迫與其他的“壞人”為伍,進一步證明標簽。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學生由于某些原因出現一些行為問題,某些教師就會給這個學生貼上一些標簽,例如“壞學生”“差生”等不好的標簽,這樣下去,其本人就會產生錯覺,由于其他人的看法,本人就可能會把自己歸入標簽之中,逐漸接受老師和同學對其給予的標簽以及評價,并確認自己確實是壞學生,進而會對自己產生不客觀的錯誤的評價,在他人評價的基礎上從而進行自我否定,進而自我放縱,使行為逐漸傾向于標簽行為,最終使自己真正成為標簽所描述的人。
標簽不能客觀地評價一個人,也不能公正地描述一個人,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所以,在學校教育過程中標簽會毫無疑問地對學生的成長與學習產生深刻影響。
三、 標簽效應與學生問題的形成
在學校教育中,當學生發生某些行為與問題時,教師和其他學校工作者在無意識中就會根據自己的主觀想法給學生的行為進行各種解釋,進而給學生貼上某種不好的標簽。當被貼上這種標簽時,學生就會傾向于這種標簽,就會做出錯誤的自我認同,以致做出與標簽一樣的行為,這就是標簽效應。
(一) 標簽的形成
老師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根據自己的價值觀評價學生的行為與表現。例如,老師一般會根據學習成績將學生分為學習好的學生和學習不好的學生,把平常淘氣的不認真學習的學生自動歸類為壞學生。教師也會依據自己的喜好偏見和個人主觀經驗把學生自動分類,例如會認為死記硬背的學生不聰明,好學生不會發生不規范行為。從而這些就會成為學生的個人標簽,這些標簽既包括學生好的方面也包括學生不好的方面。綜上所述及結合實際教學,對學生的標簽的形成往往是因為學生的行為與學校規范或者老師所認為的正常行為不相符,發生初級越軌行為,這在老師眼里就會形成自己的看法,認為學生不認真、不聽話、胡作非為等。老師一旦把某學生歸為某類人,就會讓學生意識到并隨之強化這個標簽,使學生被從正常群體中分離出來,老師實際上對學生實施了貼標簽的行為。學生標簽的形成來自于老師或者其他群體對其的印象看法與價值判斷。
(二) 認同并強化標簽
當學生被老師貼上標簽以后,加之同學或者其他人的認同,被貼對象就會逐漸產生反應,即認可標簽。實習過程中可以發現被認為啞巴的那個學生自身也逐漸被影響,逐漸變得沉默,學生被貼上標簽后,在他人認同的過程中逐漸認同標簽含義,并按照標簽行事,此行為也會更加深了他人對其標簽的認同。
四、 標簽理論對學生的影響
(一) 標簽理論的積極影響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難免會主觀地根據成績把學生進行歸類,老師會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貼上“好學生”的標簽,會認為學習好的學生道德品行也很好,遵守規章制度。這樣會促使這些被貼上標簽的學生受到標貼的影響,潛移默化中會按“好學生”的標準要求自己,幫助他們更好地向“好學生”靠攏,會在行為表現等方面向好的一面發展。“好學生”的標貼等于給學生一個良性的暗示,使學生也逐漸接受這個標貼,學生會默默接受并認可這個標簽,從而會讓學生以此為標準,以此警示自己向著“好學生”的方向發展,使自己真正成為“好學生”。
積極的標簽不僅對學生的學習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人格、人際關系方面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人格的發展和人際交往貫穿整個學習生涯,學生時期對人格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尤其是他人的評價與認同對其發展有深刻影響。老師給予的“好學生”等標簽會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優越感,圍繞標簽的贊揚與鼓勵一方面會增長學生的自信程度,另一方面會促進學生形成積極樂觀開朗熱情的性格。好的標簽也會得到他人的認同,從心理方面來說,好的標簽容易使人產生傾斜感和欣賞,從而在互動中產生向心力,會不自覺地與被貼好標簽的人交往。進而“好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會越發自信越發有魅力,從而更有利于人際關系的培養與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自我更能適應并扮演角色。
(二) 標簽理論的消極影響
老師會對某些學生冠以“差生”“腦子笨”“素質低”“愛搗蛋”等不好的標簽。從開始接受學校教育,尤其是在青春期這個階段中特別容易受到標簽的影響,被貼上這種越軌行為的標簽后,會在學生的心靈留下恥辱。不良標簽易使學生對自我認知產生消極作用,在自我認同方面產生偏差。有些行為在學生眼里很正常,只是自己的興趣或者是無傷大雅的娛樂,而在老師等眼里被看成是一種不良的行為,甚至會給予嚴重批評。這種錯誤的定位,會使學生產生錯誤的自我定位與自我認同,從而導致其行為越來越不符合社會規范。被貼上不良標簽后,標簽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伴隨著學生,使其在心理上承受痛苦與折磨。學生對于自己的評價往往是來自于老師或者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因此他們會無意識的接受不良標簽,逐漸認為自己就是標簽所說的那種人,逐漸走上社會越軌的道路。
五、 標簽理論下學校教育的發展
在學校教育過程中,不當使用標簽理論會阻礙學校教育的發展,不利于學生全面的發展以及人格的完善。社會工作宗旨是助人自助,為有需要的個人與群體提供幫助,使他們恢復社會生活能力,提高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個人能力的提升。在標簽理論下,社會工作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通過重新定義的過程摘掉標簽,正確地進行自我認知。本文在社會工作視角下,提出標簽理論促進學校教育發展的幾條建議。
(一) 提高意識,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要慎重貼標簽
教師在教育中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態度和行為。學生都是平等的,教師不應該因為主觀臆斷就給學生貼上標簽。教師應該知道每一位學生都是特別的,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與特征,應該尊重個別化原則,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認為學生都是有潛能的。要意識到貼標簽的結果,不應該隨意貼標簽,要尊重學生,給學生辯解的機會,學會傾聽學會寬容,要慎重給學生貼上標簽。
(二) 明確貼標簽的目的
教師要明白貼標簽的最終目的不是評價學生,不是單純給學生一個標簽。應從教育的目的出發,通過對學生的合理科學的評價,從而激勵學生,促進學生增強自我認同,鼓勵學生不斷進步。
(三) 教師要靈活運用標簽
埃里克森認為青少年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自我同一性與自我混亂,老師應該掌握學生的心理特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人差異,要靈活運用標簽,以防止青少年學生產生自我混亂。教師應該通過各種途徑去了解每一個學生,不應該只通過學習成績和學習表現或者通過一件小事就片面的給學生貼上標簽,要根據學生的德智體美勞以及人格全面地進行評估,要靈活變通使用標簽,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結合學生個人心理特點和性格適當地給予標簽。
(四) 多使用積極標簽
一個好的標簽不僅可以促使學生產生良好的自我認同,增加自信,提升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學習的發展,有利于人格的發展,還可以使他人對其看法態度發生改變,逐漸產生認可。好的標簽可以錦上添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經常使用積極標簽,一方面可以促進好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使那些行為思想有偏差的學生更好地進行自我反省,促進自己逐步接近好的標簽,會使其克服自卑,樹立自信,會向著積極的方向努力,從而改變自己不合規范的行為,不斷地完善自我。
(五) 尋找多樣化教育標簽
每位學生都是獨特的,教師應該尋找學生的特性,使用多樣化的教育語言進行評價,要耐心敏銳的觀察每一位學生,給學生更大的發展空間。學校要加強對教師的管理,針對每一位教師的言行進行評定和監督,還要完善學生評價制度,使其多元化。不斷探索促進學生進步的多樣化教育評價,盡量避免對其貼標簽,激勵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發掘自身潛能。
(六) 學校要利用社會工作者
社會工作者可以運用專業的知識技能方法幫助學校解決標簽效應。可以聘請社會工作者對學校教育進行督導,對每位教師學生提供個別化服務。
學生的行為與教師有很大的聯系,教師不能輕易貼標簽,要保護學生不受標簽的消極影響。教師在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中,應在尊重學生的同時加強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和維持,引導學生改正不良行為,并給予積極暗示。在貼標簽時,一定要做到謹慎公平。
六、 結語
標簽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甚至會影響學生以后人格的發展、人生軌道的方向。正確運用標簽理論,會促進學生的學習方面的發展,使其正確認識自我,也會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增強人際交往技能,使學生朝著積極的方向健康成長。在學校教育中,老師家長同學都應該使用積極標簽,避免使用消極標簽,不能片面主觀的進行評價,要客觀綜合全面的給予中肯的評價與建議,給予學生積極的心理暗示,用敏銳的眼光耐心地發現每一位學生的閃光點,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美]Howard Gardner著.霍力巖等譯.智力的結構[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2]楊連友.芻論學校教育中的“標簽效應”[J].當代教育科學,2005(13):55.
[3]徐代珍,向東春.淺談標簽理論在學校教育中的運用[J].教學研究,2010(3).
[4]田曉蒞.蒙氏教育思想對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數學素養啟示[J].中國校外教育,2011(5).
[5]賈海超.在標簽理論下促進學校教育發展[J].新課程·中旬,2014(1).
作者簡介:
于海超,甘肅省蘭州市,西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