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愛民 姚凌靜
摘要:任務型教學模式是交際教學思想的一種發展形態,它把語言運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方式,對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行之有效。本文主要探討了任務型教學的含義和目標,并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談了該教學模式的基本步驟和任務設計,以及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目標和含義;步驟
如火如荼的課改熱潮,使所有站在三尺講臺上的教師都很難置身事外。面對新教材Go for it!(新目標英語),不少英語教師都感到很困惑和憂慮:教材中大篇幅的聽、說任務,學生能聽懂、會主動說(互相交流)嗎?會不會浪費學習時間?能學到知識嗎?英語教師在課堂上該采用什么教學方法才有效呢?新的國家《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因此,教師應該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盡量采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和教學方法。
一、 任務型教學模式的目標和含義
Nunan認為:任務型教學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它首先強調語言的流利性,再關注語言的準確性,形式和意義有機地結合起來,發展語言交際能力,包括說和寫的能力、社會語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語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等。因而,任務型主導下的課堂教學的目標是:引導學生把英語作為交際工具來完成任務(即用語言做事情),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
二、 任務型活動教學模式的基本步驟及實際運用
英國語言學家Jane Willis于1996年提出了任務型教學的三個基本步驟:任務前(Pretask)、任務中(Whiletask)和任務后(Posttask)。
1. 任務前(Pretask)。主要是教師介紹學習目標和呈現學習任務,即準備階段。為了保證任務型活動的順利開展,首先要進行高質量的呈現,使學生有足夠的語言儲備。在教學中,我盡力創設貼近學生生活、感興趣的語言情景,借助語言情景呈現任務語言材料,調動學生的眼、耳、口、腦等感官參與認知活動,并結合語境進行必要的操練,還要注意操練形式的多樣性和趣味性,以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任務型活動奠定基礎。
2. 任務中(Whiletask)。這是任務型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學生“用語言做事情”的過程。這一階段,學生為完成任務而要盡可能地運用已學的語言知識進行交際。
3. 任務后(Posttask)。主要處理語音、詞匯和短語、重點句型和語言知識等,強化知識的落實。采取的方式可以由學生先討論,然后教師指導進行歸納、小結,再組織課堂反饋練習。反饋練習要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要做到當堂反饋,形式可以是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總評。
三、 實施任務型教學要注意的問題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體會到,要高效率地實施任務型課堂教學,還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 要建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對學生學習熱情會產生積極的影響。英語教學的實質是交際,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思想、情感、信息交流的過程。因此,教師要熱愛每一位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才能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才會產生高效的課堂教學效果。
2. 任務型活動要有可操作性。教師要科學設計任務型活動,做到指令清,任務明,才能保證任務型活動地順利開展。
3. 任務要有真實性。任務型教學就是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習得語言、理解語言、應用語言。設計任務時教師要提供給學生明確、真實的語言信息,要有信息差,避免明知故問,使學生在一種自然、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情景中體會和學習語言。
4. 任務要有層次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設計階梯性的任務鏈,所設計的任務應由簡到繁,由易到難,是一個由初級任務到高級任務的漸進的過程,這樣才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語言學習規律。
5. 以激勵性評價為主。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對于爭強好勝的中學生來說更是如此。
總之,任務型教學是從學生“學”的角度來設計教學活動的,要求學生用所學的語言完成具體任務,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主旨,以培養能力為核心”的英語新課程標準理念,給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師大出版社,2001.
[2]Go for it.新目標英語[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新課程理念與初中課堂教學行動策略[M].中國人事出版社,2003.
[4]倪文賽.“任務驅動式”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和實踐[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1(5).
作者簡介:
賀愛民,姚凌靜,湖北省襄陽市,湖北省襄陽市宜城市流水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