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師進行小學語文詞語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本身對詞語的誤解、教學環境的差異又或許是受教學氛圍的限制,都會使得學生對詞語學習的狀態方式和方法不到位,而影響了語文詞語教學的進度和成果,難以提升效率。因此,必須要針對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針對性的分析,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夠幫助小學語文教學更高效的開展,幫助學生找到學習詞語的方法,快速突破詞語學習的瓶頸,取得相應的成果。
關鍵詞:詞語教學;學習效率;教育
一、 小學語文詞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 教師對詞語教學的意義存在認識誤區
許多教師在進行詞語教學的過程當中,并沒有真正地意識到詞語教學的意義,詞語教學不僅僅局限于對單個字詞的學習,更要掌握一定詞匯數量和了解詞語深刻內涵,學習詞語時需要重視的是對詞語深度以及側重程度的把握。而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通常只是把字詞作為鋪墊用在講解文章內容的過程中出現,并沒有注意到詞語學習本身的重要性,從而僅僅只是將文中的生詞拎出進行解釋,并沒有達到深層次的學習效果,沒有達到字詞學習應當達到的廣度和深度。
(二) 詞語教學環境不佳
另外,許多詞語教學在實際開展教學內容的過程當中,錯誤的教學方式使得教師僅僅將單個的詞語從文中拿出來進行講解,沒有通過上下文之間的聯系進行解讀,從而使學生沒有辦法很好地理解詞語的內容。而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差,此時則容易產生誤解,存在片面記憶的情況。長此以往,會加大學習的難度,且不利于學生的記憶。而且小學生受性格局限,本身對詞語學習這種相對枯燥的知識內容就比較排斥,此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如果再采用直接示意法,十分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認為詞語學習十分枯燥乏味,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
二、 詞語教學改進策略
(一) 改進詞語教學觀念
想打破這種教學的局限性和艱難現狀,教師必須要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真正地理解詞語教學的意義。在詞語教學的開展過程當中,不應當是單獨的解釋以及生硬的翻譯,應當與文章的句子以及內容相互結合,一邊學習詞語,一邊將詞語文章當中的知識和文章內容進行疊加分析,才能幫助學生學到更多的東西。比如在學習《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一文當中,有一句寫道“他用同情的目光看著前面白皙的少年”,當教師解釋“白皙”這一詞語的時候,一般通俗的解釋是干凈、膚白,但是在這個具體的句子當中,其所指的則是少年營養不良,生活貧困,因而呈現出臉色蒼白的病態狀況。所以在解釋這個詞語的過程當中,教師必須將“白皙”與句子進行結合,了解這個詞語在句子當中的具體含義,從而使學生加深對于詞語的理解。只有教師學會將詞語與文章內容相互結合,才能夠擺脫脫離文章內容解釋詞語所造成的難度和困境,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同時更好的理解詞語。而且這種學習相較于單個的詞語學習更加的具有趣味性,使學生能夠投入進去,適當的減輕詞語學習的枯燥乏味感。
(二) 假設情景,理解詞語
另外,學會假設情境,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以及印象是十分重要的一項教學方式。在每一篇課文當中,作者在用文字的形式來表現自己的內心思維以及活動過程時,都離不開其當下的時代背景驅使和個人性格特點的締造。而小學生受知識的掌握能力不足、知識的儲備不多等的限制,很難直接理解文章內涵和詞語運用的真諦,因此其在理解文章的過程當中難度較大。教師在此時就要將文章的背景與歷史特點與學生進行交流,使學生了解文章的創作背景,從而在接下來的學習當中能夠有一些文章思想情感上的鋪墊,從而更加有利于學習詞語的過程。比如在學習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一詩時,如果只是學習詩句當中的詞語,由于年代太過久遠,詞語內容較為復雜,學生很難理解詞語在詩句當中的含義。教師可以先通過對作者的生平以及詩作創作背景的介紹,使學生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特點,世態炎涼,人不得不被流放在外,從而產生一種強大的孤獨感。在了解這些歷史背景之后,學生才能夠理解文章當中的“相看兩不厭”的心理狀態,從而理解“厭”這個字在具體情境中的含義。所以,情境創設就是讓學生融入具體的情境當中產生共鳴,只有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內心的情感波動才能夠理解詩人在創作的過程當中所使用詞語的深刻含義,才能夠更加加深對于詞語的印象以及理解的深度。
綜上所述,語言的基本組成就是詞語,對語文知識的學習來說,詞語是其中很大一部分學習板塊。語文能否很好地進行之后階段的深層次學習和知識探究,取決于基礎的詞語知識學習是否到位。我們要在了解詞語意思含義、學會如何運用詞語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層次的語文知識探索。小學階段的詞語學習主要是為將來深層次的語文學習打下基礎,因此詞語作為地基,是學生今后構建語文知識大樓的重要階段,而單個的詞語容易使學生出現枯燥乏味的情緒,創設情景的手段就是為了幫助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使學生擺脫這種枯燥乏味的狀態,從而提升詞語學習的效率。
參考文獻:
[1]陳志蓮.小議怎樣提高學生語文能力[J].新教育,2009(09).
作者簡介:
劉莉,江蘇省蘇州市,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南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