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改的推行,加快了我國教育的改革進程,對于教育教學工作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新課改后教育理念的改變做了探討,為教師的轉變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教育;新理念;轉變
教育不是一個凝固不變的點,而是一條輕盈明凈的河,由于河水不停地流動,給這條河不斷帶來更新的生命活力,新課改正是教育這條河中激起的一個旋渦。它給創新教育增添了理解新的色彩,使當前的教育走向另一個更新的起點。
在這種新的教學理念下,課堂、教師、學生都要有所轉變。(課程標準)關注的是課程目標,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課程設計思路,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以及伴隨這一過程而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教師在使用課程標準的過程中,主要關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門學科所特有的優勢來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而不是僅僅關心學生對某個結論是否記住,記得是否正確,某項技能是否形成,并且運用起來是否得心應手,在教學的實踐中,通過課改前后的比較分析,在具體的運作中得到了很多啟迪。
一、 教育目的就是要培養能力
從素質教育的角度說,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學生學習的角度說,就是要培養學生會學習的能力,比如:物理這一學科,要不斷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邏輯思維和逆向思維的能力。教會學生如何獨立的處理物理問題,培養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和自覺性。
二、 教科書是教與學的中介,不再是教學的唯一標準
過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照書教或教教科書,教材是教師教學和考試的唯一依據,教師每天都在做著循環往復的工作。現在是用教科書教,教科書僅是教師的教學參考,是師生對話的中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超越教材,可以把這種過程形象化地比喻為教師帶著學生走向知識。
三、 教學過程與過去相比有明顯的變化
過去的教學過程是教師講,學生聽。課堂上要以教師為主體,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現在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教師和學生共同研究、理解、體驗和探究的過程。
四、 知識的呈現方式發180 度的大轉彎
這是新課程改革的重點和關鍵,是新理念、新技術的具體體現。知識的呈現方式,過去是由教師直接講授給學生,教師所關注的是讓學生準確記住其結論。現在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去發現、探究、理解、體驗,教師所關注的不僅是結論,更重要的是這個結論的形成過程,以及對這個結論的靈活運用。
五、 課堂教學評價已經發展到多元的發展性評價
過去對課堂教學的評價,主要是評價教師“教”得如何,現在對課堂教學的評價,不但要評價教師“教”得如何,還要評價學生“學”得如何,而且將評價學生“學”得如何作為重點。
在這種新的教學理念下,不但對教學有所要求,而且對教師要求角色也要轉變。我國基礎教育新理念要求教師積極參與,并對教師專業發展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我國的新課程新的教學理念為教師發展提供了許多有利的條件,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努力來實現專業發展。
(一) 轉變觀念,積極參與課程改革
以往的課程大都是由專家、學者開發出來的,教師只是忠實的執行者,這種情況下新課程要求教師的參與,并且教師也是課程開發的重要力量,所以,廣大教師需轉變觀念。
(二) 在課程改革實踐中不斷反思
新的教學理念是豐富多彩的,同時也是復雜的,教師在課程改革中特別是教學中會遇到很多問題,也會有很多成功的經驗。這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是十分關鍵的。教師應不斷思考自己教學中的成功與經驗,對發生在自己周圍的看似平常的教學現象進行思考,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反思,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不斷發展個人的專業實踐理論。
(三) 學會合作與交流
教師要實現專業的深入發展,就要有一種合作精神,積極與他人交流,以打破孤立與封閉的現狀。教師首先應與同事交流與合作,敢于承認自己在專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尋求同事的幫助,共同商議解決的辦法。另外,教師還應積極與課程專家學者合作,以獲得理論上的支持,用科學的理論自學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同時,教師還要盡力與學生家長進行交流,經常就學生的發展與家長交換意見,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四) 堅持終身學習
現代社會發展越來越快,教師現有的知識不可能終身受用,而且新事物不斷出現,就課程改革本身來講,也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動態過程,也會出現許多新問題和新觀念。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隨時對個人專業能力發展狀況進行評估,促進個人的專業發展。
在這種新的教學理念下,教師不僅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和對教學的把握,而且還要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受尊重和被關注的需要。這種關注應該是全面的,長期的,發展的。學生的發展除了“知識和技能”還包括“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除了學科學習目標,還有一般性發展目標:除了學業成績,還有創新精神,動手實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科學探究精神以及健康的審美情趣等等。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關注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
2. 關注學生的長期發展;
3. 關注學生的發展需要;
4. 關注學生發展中富有個性的學習;
5. 關注學生發展中的個人尊嚴。
教師要適應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差異性和選擇性,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處境與感受,使學生從被動的學習局面中走出來,在主動學習中煥發出新的生命。
綜上所述,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教師要不斷地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和經驗,學習專業知識和文化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展創新教育,做創新型教師,開創教育教學的新平臺。
參考文獻:
[1]張丹楓,張立.論新課改對教師素養的要求[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09).
[2]王曉虹,黃敏盛.新課程改革——教師素質提高的契機[J].滄桑,2008(03).
作者簡介:
王維,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黑龍江省拜泉縣三道鎮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