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路是現實生活中經常遇到的電路故障,也是義務教育階段物理教學的重要內容,教材中多次直接地講述了短路的知識。在“讓電燈發光”一節中,教材以“電源兩極不經過用電器直接連通的電路”引出短路。并指出短路電路的特點,是在電路中有很大電流造成電源損壞。
關鍵詞:短路;定性分析;短路的分類
在“科學探究:串聯和并聯電路的電流”一節中,教材以“不允許把電流表直接接到電源的兩極上”又一次間接介紹了短路,在“科學探究:歐姆定律”一節中,教材以“想想議議”的方式討論了電流表短接時的短路原理,深化了對短路原理的認識,在“家庭用電”一節中,講到引起家庭電路中電流過大的原因時,再次闡述了短路知識,對短路作了較為詳盡的論述,使學生對短路知識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像這樣對同一個知識點采取“分散教學,逐步深入”的策略,可見該知識點的重要性。
一、 有關短路的知識總結
1. 短路的定性分析
短路是電流沒有經過用電器而直接從導線上通過而形成的回路,從直觀上看,用導線把用電器兩端連接起來就是短路,那么,為什么電流不經過用電器而直接從導線上通過呢?我們以圖1為例,進行分析:
(1)用電阻概念定性解釋,電阻表示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用電器總有一定電阻的,而連接的導線電阻可以看作是零,用導線把用電器兩端連接起來后,電流就從無電阻的導線上經過,而不會經過有電阻的用電器。
(2)用電流分配定律解釋,若電燈的電阻為R燈,AB間的連接導線的電阻為R線,根據并聯電路的電流分配定律有I燈=R線R線+R燈I,I線=R燈R線+R燈I,R線可以看作零。所以I燈=0,I線=I,干路的電流全部從導線AB上經過,而通過電燈的電流為零。
2. 短路的分類
從造成短路的元件來分,短路有:用導線短路,用開關短路,用電流表短路,用滑動變阻器的滑片短路等,如圖2所示:
從發生短路的結構來分,有部分短路和全電路短路,如圖3所示:
3. 短路的危害
電路發生短路時,會造成一些不應有的危害,更有可能發生嚴重的事故,如:電路中的電流過大會損壞電流表,損壞電源和浪費電能;被短路的用電器中因沒有電流會停止工作;導線發熱過多,引起絕緣皮老化,嚴重時會引起火災等,因此,要避免短路的發生。
4. 短路的利用
有時短路也得到暫時的利用,如實驗室中,利用電流表試觸法檢查電路故障,就是應用了短路,如圖4所示電路:
讓電流表的一端與電源的正極相連,另一端依次與a、b、c、d、e五個接線柱試觸,根據電流表有無偏轉,就可以找出電路的哪一部份發生斷路。
二、 關于電路的教學原則
短路知識是學生在電學學習中遇到的突出難點之一,教學中要注重方法,講究策略,在教學實踐中,采取如下教學法原則,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 逐步推進、穩步提高
短路知識內容豐富,具有很強的適用性,教學過程切忌操之過急,一蹴而就,要分層次,分階段地逐步落實教學目標。在短路的引出時,通過實驗使學生認識最簡單的短路電路,能識別明顯的短路連接,不要求學生分析結構復雜的短路問題,在學習了歐姆定律之后,不用電阻的概念初步解釋短路的原理,讓學生了解不同元件連接造成的短路情況,并適當增加對短路的辨別練習,在電阻的并聯學習后,再用電流分配定律討論短路的原理,加深對短路概念的理解。在學習家庭電路時,對短路作全面深入的分析,提供一些含有短路結構的動態電路練習,教學中,應使學生每經過一個階段的學習,在具備相應的知識和能力后,對短路的認識更深入一層。在適當的時期,作專題總結,強化效果。
2. 形成印象、理解內涵
電路知識源于實際,用于實際。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實驗的直觀效果,使學生理解短路的知識內涵、短路的電路結構,電流特點、短路造成的電燈熄滅、導線發熱等實驗現象,生動鮮明,真實有趣,是學生理解短路概念、掌握電路特點最有效的感知材料。在對含有短路結構的電路簡化分析中,也應通過實際操作來增強學生對電路簡化的感性認識。如把電路中斷路部分和被短路的電器的拆除,把拐彎分支的翻轉拉直等簡化歸正方法,用實際電路演示給學生看,學生有了具體形象的感性認識,才能正確掌握電路簡化的方法和要領,完成由動作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認識深化,提高對電路結構的分析能力。
3. 解析典型、靈活運用
復雜電路的結構隱蔽,迷惑性強,引導學生對典型電路分析比較,使學生把握住短路的本質特征:“電流沒有經過用電器而直接從導線上通過”,可以增強學生對電路結構的辨別能力,達到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宋偉.物理短路實驗現象小議[J].中國教育發展研究雜志,2009.
作者簡介:
楊懿,湖南省汨羅市,湖南省汨羅市川山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