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是語文課程的四大模塊之一,更是決定初中生語文學科涵養的關鍵。通過閱讀,初中生能夠深入領悟文章中的深刻內涵,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實現自身核心素養的有效性建設。當前,新課標教改逐漸推進,傳統閱讀教學面臨較大困境。作為語文教師,筆者認為有必要在執行閱讀教學中不斷反思,總結過往教學經驗,探新創新授課模式,以便為初中生群體實現高品質閱讀學習,提供優質學習條件。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反思與探新
一、 前言
從古至今,閱讀所賦予的教育功能一直十分顯著,自古便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說法,可見,閱讀對于人類在知識的理解,與自身內涵的養成具有積極影響作用。同時,新課標的執行,給初中閱讀教學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教師所要做的,便是就當前閱讀教學現有問題進行反思,并根據學生個性化閱讀需求,就閱讀授課模式加以改進和優化,實現現代化高品質閱讀授課模式的探新。
二、 優質預習,明確閱讀目標,踐行目的性閱讀學習
預習,是實現新知了解的重要途徑。其實,任何課程的教學,都是圍繞預習——授課——復習這三個層面展開的,三個階段代表著學生掌握知識的不同層次。而預習,是學生首次接觸新知的重要路徑,也是實現新知探索興趣激發、探索方向明確的前提條件。學生通過自主預習,能夠明確接下來的閱讀學習方向,以便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進行接下來的學習。
案例一:筆者在閱讀模塊教學時,課堂伊始,我直接導入新課,講解閱讀內容與閱讀技巧。但是,一節課下來,我發現大部分學生都處于茫然的學習狀態。對于我所講授的語文知識,認知并不深刻,對于語文素材的鑒賞,也根本提不起興趣。后來,我在與其他教師就閱讀課堂上的這一主要問題進行的交流與溝通中發現了預習環節缺失的問題,導致學生對于筆者的教學目標與教學任務十分茫然,致使學生在閱讀課上難以抓住學習重點,喪失了閱讀課的探索興趣與動力。吸取了失敗教訓后,我每次在教學前都會布置預習任務,在課堂中留出3~5分鐘時間進行自主導讀檢測,以便學生在課堂中能夠有效地接受新知。以朱自清的《春》為閱讀教學案例,筆者在展開閱讀教學之前,課前布置預習任務,課堂中利用5分鐘的時間進行自主導讀檢測,內容主要包括生字、生意掌握,初讀后對文章中大致描繪的景與情的內容梳理。在此階段后,我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作者筆下的春景主要從哪幾個階段展開描述的?”我發現,學生帶著做好課前問題進行預習,所呈現的預習效果更加理想。預習環節的有無,真的對閱讀課堂的質量影響很大。最重要的是,學生經歷了預習之后,領悟到閱讀素材中的趣味,課堂參與也變得更加積極、主動。這無論是從學生閱讀技能養成,還是從筆者教學計劃的順利實施角度出發,都是一種比較可觀的閱讀課堂現狀。
二、 創建情境,營造歡愉氣氛,激發學生閱讀主觀意識
布魯納曾就興趣與學習狀態之間的關聯進行了明確闡述,在他看來,興趣是核心,也是學生優化學習狀態的主要動力。而如何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自主意識,才是閱讀教學的重點革新方向。現如今,閱讀教學主張抽象知識具象化轉型,理論知識生活化轉型。因此,教師要根據此種教學標準創設教學情境,優化閱讀課程設計方案。同時,情境的創建,能夠提升學生自主性學習認知高度,顛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課堂形象。取而代之的,是由學生掌握課堂主動權的課堂新結構。在自由且開放的課堂氣氛下,學生自主進入閱讀學習環境,感受閱讀所帶來的獨特魅力。
案例二:筆者在講解《散步》后發現學生對于文章深層次內涵的理解并不全面,很多學生就文章中“尊老愛幼”思想情感認知度不夠。反思之后,我意識到我過于注重閱讀知識與技巧的羅列,而忽略了學生情感體驗的關注。如若我能夠就《散步》這篇文章創建適當情境,所呈現的課堂效果肯定會與以往大不相同。首先,我利用多媒體播放音樂作品《讓愛住我家》,以此來渲染閱讀課堂氣氛。同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有關“父愛與母愛”主題的圖片和情感短片。學生觀看完視頻之后,進入該篇文章的閱讀與鑒賞。在音樂情境的渲染下,學生更容易在閱讀中投入自身情感,與作者達成思想上的共鳴。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知文章中的“德孝”精神,筆者還根據情境提出了問題:“站在文中父親的角度,如果你是這位父親,你會怎樣處理此次分歧?”學生在特定的閱讀情境中,發散思維,擴展思維,深入思考我所提出的問題。最后得出結論:“如果我是文中父親,我會選擇走小路?!苯涍^此節課的教學,我發現利用音樂和信息技術,構建閱讀情境,更能贏得學生的閱讀歡心。最重要的是,還能夠促使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感悟文章中的德育思想,實現自身道德水準的提高。
三、 合作教學,激發探究欲望,提高學生閱讀實踐能力
在眾多教學模式下,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具有實用價值。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合理運用合作學習模式,不僅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狀態下能夠充分地發表自己對知識的看法,而且學生之間還能夠相互交流和溝通,共同完成初中語文閱讀學習。
比如在進行《紀念白求恩》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我便合理地把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向學生布置閱讀學習任務。任務為:在閱讀的過程中找出作者描寫白求恩具體的句子,并根據句子總結出描寫人物的具體方法。在這樣的情況下,小組之間就可以展開激烈的討論,并從具體的句子中找出白求恩的形象,并結合自己的語言描繪白求恩同志。由此可見,小組合作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在進行語文閱讀的過程中更加牢固地掌握語文知識。學生在接觸人物的描寫技巧的時候,就能夠為以后的議論文與記敘文寫作技巧掌握提供堅實的準備,還能夠通過閱讀技巧促進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四、 結論
綜上所述,閱讀環節作為語文課程的重點環節,關系著初中生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建設。因此,我認為,在新時期教學背景下,語文教師所承擔的教學使命,主要表現在就現有閱讀教學模式及時反思和創新,從而將閱讀模塊的教學功能有效發揮出來,為初中生進入良好的閱讀狀態、提升閱讀水平創造便利條件。
參考文獻:
[1]林榮桂.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型創新[J].西部素質教育,2017,3(05):147.
[2]路靜.淺析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創新方法[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07):100.
[3]張翠紅.初中語文教師理解性閱讀教學思路及創新方法的研究[J].學周刊,2013,(20):22.
作者簡介:
張潔瓊,成都市,成都王府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