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期以來,高中物理難教難學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這不僅僅是教學層面上知識的增補與復習的問題,更主要的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動建構理論在高中物理教育中的實踐問題。本文試圖從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難的原因入手,探討解決的方法。
關鍵詞: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
高中物理難學,第一個難點是在初中與高中銜接中出現的“臺階”。初高中物理在哪些具體方面存在“臺階”,如何給學生搭建一個坡度較緩的“引橋”讓學生順利地通過“引橋”,平穩地引他們上一個新的高度,這是一個值得物理教師研究探索的過程。
一、 對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問題的認識
(一) 初高中學生的認識與思維發展規律存在明顯的不同
在整個中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處于經驗型向理論型過渡的地位。初中生的思維與高中生的思維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維在很大程度上屬于經驗型,他們往往要借助于生活中的親自感受或習慣觀念等進行思維活動。根據這種思維習慣,初中物理教材大量地安排了演示實驗,并舉了大量生活中的實例來引入物理概念,強調從實驗得出結論,因此定性的感性的知識多,定量的理性的邏輯內容少。這是符合初中生的思維規律的。而高中生的思維則要形成抽象思維,屬于理論型的,對他們要求能夠利用理論作指導來分析歸納,綜合各種事實材料,掌握一定的邏輯思維的程序,利用判斷推理等手段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并發展成一定的知識體系。
(二) 初高中學生學習物理的心理過程
中學生物理的學習,通常是從生動的物理事實出發,認識這些物理事實所反映的物理本質而形成物理概念、物理規律;這是由感性到理性的第一個飛躍。利用物理概念與物理規律來解決一些具體的物理問題則是由理性到感性的第二個飛躍。因此中學生學習物理一般需經過以下心理過程:
1. 從物理感覺到物理知覺,感覺是認識的初級形式,知覺是大腦對客觀事物的初步分析和綜合的結果,是感覺與思維之間的重要環節,學生通過眼鼻耳舌身對物理現象、物理實驗形成物理感覺,從中了解到某些屬性和特點形成物理知覺,這是感性認識的初級階段。
2. 從物理知覺到物理表象。在物理感知的基礎上,有可能建立物理現象之間的聯系,形成物理表象,是物理事實非本質屬性與外界的聯系,它雖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但仍屬于感性階段,是事物的直觀特點的反映,是從具體的物理感知到抽象的物理思維形成物理概念和規律的過渡和橋梁。
3. 從物理表象到抽象思維,多數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由于內涵和外延因素的隱蔽性,僅靠物理表象是不能形成的,必須在物理表象的基礎上,抓住反映物理事實的本質因素,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這就需要抽象思維,這是形成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關鍵。
二、 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的實施方法
(一) 了解高中物理教材與初中物理教材之間的銜接,準確把握教學起點
高一物理教材的內容是力學部分。力學部分也是初中物理教材的重點內容之一。學生在初中學習時,涉及的力學知識點有:運動的描述(機械運動、參照物)、運動的快慢(速度、勻速直線運動)及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圖、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牛頓第一定律(慣性)、二力平衡等。
在高一物理教學時,教師在了解學生初中學習的知識點的基礎上,還要了解相應知識的學習層次,在此基礎上,決定高中物理的教學起點。如:有的知識在高中不再講授,如杠桿、液體壓強、浮力等,在初中已經有明確的說明,并且這些內容將來也不屬于高考考核范圍。但是作為知識基礎,若在教學時有所涉及,可舉例加以說明。有的內容高中不再討論,可以直接運用,如: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圖、二力平衡、功率等。其他的內容在高中將繼續學習,并進一步擴大和加深。高中物理教師只有準確地把握教學起點,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 針對初中教學不到位的知識點,要給予必要的講解和補充
由于物理教學的階段性,學生初中接觸到的有些物理知識是有局限性的,然而這些知識卻會使學生形成思維定式,例如初中階段學到的物體對接觸面的壓力,經常遇到的是水平狀態的情形,結果使不少學生有“壓力等于重力”的片面認識,這對他們進一步學習高中物理產生了負遷移。高一教學應以初中知識為“生長點”,教材的呈現除難易適當外,還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采取螺旋式的方法,降低知識的梯度和學生接受知識的難度。也就是讓教學內容在新授、章節復習、單元復習、期中和期終復習等不同階段“重復”出現,使知識逐步擴展和加深,最終達到或超過《課程標準》要求的水平,決不可急于求成。
(三) 講清講透物理概念和規律,使學生掌握完整的基礎知識
在教學中,要加強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教學。重視概念和規律的建立過程,使學生知道它們的由來;對每一個概念要弄清它的內涵和外延,來龍去脈。物理規律的教學要使學生掌握物理規律的表達形式,明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義和單位、規律的適用條件及注意事項。了解概念、規律之間的區別與聯系,通過聯系、對比,真正理解概念和規律的形成過程,物理模型的建立過程,著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科學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中,要努力創造條件,建立鮮明的物理情景,引導學生經過自己充分的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等思維過程,從直觀的感知進入到抽象的深層理解,把它們準確、鮮明、深刻地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中。
(四) 指導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完成認知結構的重建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人們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總是有排它性的,學生能夠比較自覺地同化新知識,但是不能自覺地采用順應的認知方式,而總想用以前的知識來認識解決新問題,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認知結構的新知識學習過程中,應指導學生順應新知識來更新認知結構,類似概念表述的不同,是造成錯誤的思維定式的原因之一。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師在相關知識的教學中,要指導學生用新的知識和新方法來調整、替代原有的認知結構,完成認知結構的重建。
搞好初高物理教學的銜接,對學生學好高中物理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變枯燥為生動,提高了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更快地適應高中物理的教學特點,同時也為學生的思維方式由以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搭建好一個過渡的引橋。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靳玉樂.探究教學的學習與輔導[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朱剛,貴州省遵義市,貴州省遵義市第五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