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家所在的小城,既無歷史名跡,也無名山大川。前兩年不知誰從市區旁邊那一連串的饅頭山里發現了道巨大的裂縫,立時拿它做起了文章,公告天下為“大裂谷”。名字雖然有些張揚,家門邊的人倒是挺喜歡,很多人樂意在閑時去大裂谷里,消磨一段和頑石流溪相伴的時光。
關鍵詞:大裂谷;小城;隱形的巨斧
在一個天氣晴好的下午,我們一時興起去爬大裂谷。秋日的陽光溫暖明亮,米白的云朵在空中緩慢地張開翅膀。我們高高興興地一路飛駛,從繁華的城市駛入破舊的小村莊,那低矮的瓦房、水泥建造的灰色小樓、閑散的雞群,都是那樣熟悉,仿佛又回到奶奶家的小院。遙遠的藍色群山,帶著清新冷洌的空氣,向我們飛跑過來。終于,群山停下腳步,一座高大的徽派牌樓自山前崛起,我們的目的地到了。
沿著幽密的竹林小道,旁邊的山溪帶著我們蜿蜒向上。轉過一片樹林,一片片巨石突兀林立,皖西大裂谷向我們袒露了它沉睡幾萬年的傷痕。是一把隱形的巨斧將這古老的山脈從中一劈兩半,從而相望形成千巖萬壑吧。在我們之前,是明末的起義首領張獻忠,他曾在這天然的屏障里躲避追兵,那一大片緊密相連的純天然石洞,他將其作為點將臺、糧草倉。守著這絕壁美景卻不能忘我欣賞,實在遺憾。在石洞的前面,是真正的峭壁,兩邊釘滿踏足的鐵條,左右都有一條粗重的鐵鏈,粗獷地鎖住這綿延的群山。
我們一大串人,拖拖拉拉地進了谷,兩腳用力,兩手拽緊鐵鏈,使勁地將自己懸在峭壁之間,腳下小溪雖然溪水清淺,石塊突兀,但要是一腳踩空摔下去,也會狼狽萬分。我小心地拽緊鐵鏈,循著嵌在山壁中的鐵條,一步步謹慎地往上爬。手攥著鐵鏈,掌心傳來的是深沉的冰冷之氣,真像是千年寒冰做的。我時而分踏左右,時而攀援一邊,仿佛一時成為手腳敏捷的猿猴,一時成為負重前行的麋鹿。那伸出山體的鐵條粗短、堅固,異常光滑。每一次踩上去,都很擔心滑下去。雖然如此,我們仍然都心驚膽戰卻又興高采烈地往上攀,耳邊不時傳來林間飛鳥清脆的叫聲,抬頭只見一條細細窄窄的天空。偶爾,會見到一兩棵在峭壁間奮力生長的小樹,雖然枝干纖細,卻韌性十足,可著勁兒地往上長。
爬到一大半,我們被一塊橫空出世的巨大石塊攔住了,這塊石頭穩穩地卡在這深谷的中間,高直陡滑,簡直無可攀登。好在石塊下面有人架了一架結實的木頭梯子,可是這角度垂直向上,根本就不是讓人爬的,把人吊上去還差不多。我的心里有些打鼓,就此返回吧,心有不甘。往上爬吧,又實在很憤怒這陡峭的角度。四周一望,大伙兒都若無其事地往上爬,難道就只有我生畏這冷冰冰的高度?這倒讓我有些慚愧,于是逼迫自己拿出一些勇氣來,故作豪邁地登上梯子,腳一踏上去,感覺人像要倒懸過來似的!果然好陡,按捺住心跳,一級一級地登上去,不知不覺間竟也輕松到了頂。這時轉而再想剛才的踟躕,已是如釋重負。
余下的路便輕松許多,只是仍然需要拽著鐵鏈,踩著鐵條,一步步向前,和剛才的艱難相比,這簡直就是坦途了。
出了山谷,我意猶未盡。大山不會想到,它的一道裂痕會帶給人們這么大的歡樂,而時光流逝,它也從屯兵之所變成人們笑容綻放的游玩之地,大山會是愛這開心的笑聲吧。竹林上方,一朵白云靜靜地收攏了翅膀,夕陽斜暮,那噴薄而出的不是余暉,而是這天然巨壑中浩蕩的山野之氣。
通過對大裂谷園區的地質地貌考察以及對皖西大裂谷形態特征的實地調研和分析,初步得出其地學成因機制:1. 大別山構造抬升形成的山前盆地——鳳凰臺盆地構造是形成皖西大裂谷的構造背景;2. 鳳凰臺組礫巖與砂巖互層是其物質基礎;3. 區域構造斷裂是其形成的內在動力前提;4. 重力崩塌作用、流水作用以及風力作用等是其進一步不斷深入侵蝕的外力基礎。對皖西大裂谷地學形成機理的探究,有助于大別山(六安)國家地質公園地學科普價值的實現和提高。
參考文獻:
[1]張廣勝,郝李霞,譚綠貴,趙懷瓊.大別山(六安)國家地質公園皖西大裂谷的地學成因研究[J].皖西學院學報.
[2]王新兵.武陵山大裂谷:以人為本創5A[N].中國旅游報.
[3]劉瑞瑩.重慶涪陵武陵山大裂谷:心隨境開的森林氧吧[J].旅游縱覽(下半月).
作者簡介:
張少禹,安徽省六安市,安徽省六安市霍邱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