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愛好游戲是孩子的天性,當孩子們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心意,生發或選擇符合自己喜好與水平的游戲內容,并在游戲過程中用自己獨特的行為方式,獨立地接觸信息、獲得經驗、提升認識時,他們的發展是自主的、快樂的、和諧的,并且是迅捷的。
關鍵詞:追其行;引其趣;偏區現象
在尊重幼兒自主性的同時,實踐中我們觀察到,有些幼兒在自主游戲時常熱衷于某個區域,存在“偏區現象”。
案例:我就想玩搭積木
鏡頭一:有些孩子一到區域活動時間總是迫不及待地進入該區域,一次、兩次、十次,甚至從不改變區域,在同一個區內不厭其煩地活動,而對其他的區域不聞不問。瞧,游戲信號剛響起,東東又一頭扎進了“建筑工廠”,他用彩磚壘高、圍合,不一會兒就搭建出一座小小的城堡,接下來,停車場、小花園、馬路,一步一步地展開著。期間,好朋友凱凱邀請他一起去“森林小店”買糖吃,可東東毫不動搖,還是低頭玩著自己的積木,拉他去“寶貝之家”做客,也拉不動。
鏡頭二:今日區域游戲開始,“建筑工廠”的卡已插滿了,東東沒有辦法,只能進了人少的“陽光書吧”,可當我一圈觀察下來,發現書吧里的東東不見了,一找,只見他在“建筑工廠”忙著搭小橋,看到我慢慢走近他,東東迎著我注視的目光怯怯地說:“老師,我就是想玩搭積木。”
“偏區現象”在區角游戲中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于是我們從幼兒出發,觀其行、察其色,在進行了認真的觀察分析與研究后,我們發現引起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元的,唯有找準背后的原因,方可引其趣,尋求相宜的對策,嘗試既尊重、支持幼兒的自主選擇,又保證幼兒在多樣化的游戲活動中全面、均衡發展。
有時,“偏區現象”源自幼兒自身興趣。幼兒的個性不同、發展水平不同、興趣不同會影響他們對活動區域的選擇。正如案例中的東東,他喜歡建構,特別關注各種各樣的建筑物,在建構能力上也具有一定的優勢,于是在游戲中特別專注與自信。針對這樣的孩子,我們“順其趣”,采用“將其興趣、特長帶入其他區域”的方法來糾正他們的“偏區現象”。于是出現了下面一幕:
“表演區招聘舞臺建筑師嘍!!!”只見信號一出,東東立即舉手報名,還說了一大堆推薦自己的話:“我會搭星光大道,還會搭好幾層的舞臺;我搭的舞臺會很穩哦,你們可以在上面跳來跳去,都不會倒的哦……”
就這樣,既讓他參與了其他區域的活動,又發揮了他的所長。
有時,“偏區現象”源自幼兒對其他區域的不了解。實踐中,我們常發現一些孩子拿著進區卡東看看,西看看,最后還是選擇了傳統區域——書吧,是他們真的愛看書嗎?不是,而是由于個性內向,不敢嘗試有難度的區域游戲,怕“不會玩”、“玩不好”。針對這類孩子,我們采取“領他進區”的方法。由老師或能力強的小伙伴跟他們一起活動,適時給予幫助,消除害怕心理,逐步體驗成功的喜悅,進而建立自信。
有時,“偏區現象”源自區域材料的投放。活動區域是否吸引幼兒,取決于區內是否有吸引幼兒的材料。如在手工區,孩子們玩著穿項鏈的游戲,不一會兒就穿好了,沒有新的活動刺激,于是興趣逐漸淡漠。針對此種現象,教師要經常豐富、更換操作材料,并賦予材料一定的情境,激發幼兒的創造性、想象力。如穿項鏈的材料可以是低結構的彩色吸管段,可以是材質各異、大小不一的珠子、亦或小紐扣,準備幾個媽媽的圖象、首飾展示臺等,孩子們將自己設計的項鏈掛脖子上、送給媽媽、放展示架上,這樣一下子就調動了孩子們的興趣。
還有時,“偏區現象”源自教師分享的頻率。有時,教師在分享環節經常重點回顧、點評、討論一個區,對某一區域特別關注,會因該區域中孩子表現出色,而放大地表揚,從而使孩子的情緒更加高漲,興趣更加濃厚,孩子們自然而然地對該區特別熱衷。當出現這種情況后,同班教師要認真反思,統一認識,適時采取“降溫”措施,不要再過多地關注該區域,要同時關注其他區域,講評其他區域中的亮點,表揚能進各區活動的孩子,鼓勵大家把目光投向其他區域。
因此,學會在孩子身上“追其行”,才能真正正確理解并把握幼兒在游戲中蘊涵著的巨大發展需要和教育契機,理解幼兒發展的多樣性、差異性和自然性的特點,努力做到支持并促進幼兒在游戲中快樂成長。
作者簡介:
尹慧娣,浙江省紹興市,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六一幼兒園。